收录于话题
中班数活动《买礼物》观课报告
罗山幼儿园 王蓓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吕萍
就师幼言语互动状态,我们进行了重点观察。师幼言语互动状态的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四个点:师幼问–答–反馈情况表、师幼言语互动路线图、师幼言语互动时间取样记录表、师幼言语互动具体语言记录表,尽量展现师幼言语互动的全貌,还原真实的教育现场。最终希望能够基于证据地、细致、深入地诊断师幼言语互动状况,发现亮点和问题,提出改进教师言语行为的建议。
一、被观察教师基本情况
被观察的老师——
本次课上了34分钟,10:05—10:39。
二、具体观察结果
(一)师幼问–答–反馈情况
1.教师提问方式:多样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共采用了四种提问方式:语言+表情,有14次;语言+动作,有10次;语言+图片,有2次;语言+动作+图片+音乐,有7次。
整体来看,教师的提问方式比较多样。
2.幼儿回答方式:点名回答+集体回答
幼儿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幼儿主动回答的有5次,集体回答有8次,点名回答9次。
3.教师反馈方式:多样,能够给幼儿正面的回应——肯定和表扬,但表扬语言贫乏
从教师对幼儿回答后的反馈来看,教师的反馈方式是多样的。表扬有11次,肯定有9次,否定有2次,当幼儿回答不出时问别人的情况有4次,重复幼儿的话有2次,给线索有11次,直接给出答案有7次。值得欣赏的是,教师给予幼儿的线索比较多,能够不断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
从总体来看,师幼问–答–反整体状态处于一问一答一反馈,教师对一个幼儿的回答没有追问、探寻或者诱导等更为深入的互动,仅停留在幼儿回答后给予一个回应就可以了。
环节1:提问4个,幼儿以集体活动为主,教师反馈基本上是“你们真棒!”
环节2:提问4个,以个别幼儿回答为主(语言简单如:“哎”、点头、无反应,无完整的讲述),教师反馈:基本没有回应(嗯)
环节3:提问4个,以个别幼儿回答为主(如:“不够”、不说话、点头、哦)教师反馈:三个问题没有反应,第四个问题“你去那边找”。
环节4:提问 9个,幼儿回答:4个问题没有反应、其次是“对、上面、摇头”、还有就是“这是我的吧!、这里少了一个
(此部分问题数量统计上有出入,但基本能够说明师幼互动的基本状态)
(二)师幼言语互动路线:关注主动性强、能力强的幼儿。
从所记录的师幼言语互动互动路线图看,教师与1个幼儿言语互动次数最多,是9次,1个幼儿6次,4个幼儿4次,1个幼儿3次,3个幼儿2次,2个幼儿1次,2个幼儿没有互动。
整体来看,教师比较关注主动性强,也就是经常举手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也往往是能力较强的幼儿。
(三)师幼问–答–反馈的具体语言
1.问题的数量
根据教师记录的情况,对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根据各个环节作了粗略的统计。大致来看,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中共提出了33个问题,可以说整个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的。
2.问题的质量
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够按照家庭人口数买相应数量的礼物;体验买礼物游戏的快乐。从环节与目标的匹配度来看,四个环节中第二个环节“说说爱家人的理由”在目标中的体现不是很明显。
从每个环节的目标与问题的匹配情况看,第一环节中的“是谁”的问题显得没有必要,只要问“几个人”就可以,而且教师提出的“几口人”问题,似乎也不符合日常用语,更适合的提问可能要使用“几个人”。第一个环节中的问题,可以缩减,直接提出“全家福里有几个人”而不是“是谁”然后提出“有几个人”,因为“是谁”在这里意义不大,同时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讲,都能够从全家福中看出爸爸妈妈和宝宝。因此,第一环节的问题可以从7个整合到3-4个。
第二环节“说说爱家人的理由”可以整合进第一环节或第三环节,采用类似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时很爱我们,照顾我们,现在要过重阳节了,我们给他们买个礼物好吗?”等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在买礼物之前,我们要先干什么?”或者“在买礼物之前,我们要先列一个购物清单,怎么列呢?”就可以非常顺畅地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买礼物送家人”,教师原有设计中比较清晰,出示购物单、提出购物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意图在于让幼儿看懂购物清单,而不是让幼儿自己列购物清单,这里教师可以教给幼儿列清单的方法。列清单其实是数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购物清单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幼儿学会列表格,也就会把“人–物–数量”一一对应上了。
第四环节是“讲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预设。而这部分的问题最多,也反映出幼儿的学习效果。从教师的提问来看,幼儿出错率比较高,有幼儿并没有领悟教师教学的意图。如第四环节的问题5-13都能够体现幼儿未做到“1人1礼物”。
教师提问的具体语言
环节 |
实施中提出的问题 |
预设的问题 |
环节1:看全家福说照片上有谁,共有几口人? |
1. 全家福里有谁? 2. 是谁? 3. 有多少口人? 4. 三口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5. 三口人加上爷爷奶奶有几口? 6. 这是谁,几口? 7.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
1. 说说照片上有谁? 2. 共有几口人? 3. 说说有几口人? 4. 他们是谁? |
环节2:说说爱家人的理由。 |
1. 你爱不爱爸爸妈妈?为什么? 2. 爱不爱爷爷奶奶? 3. 要不要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4. 想不想给家人买礼物? |
1. 你们家里有几口人? 2. 分别是谁? 3. 你和他们在一起开心吗? 4. 为什么? |
环节3:买礼物送家人 |
1.你们能看懂购物单吗? 2.我这里有大购物单,谁来试试? 3.这张卡片是什么意思? 4.这是几? 5.他们家有几口人? 6.谁来说说买几份? 7.谁来试试? 8.你们想不想给爸爸妈妈买礼物呀? 9.你们好了吗? |
1. 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嘛? 2. 谁来说说看? 3. 想一想家里有几口人,用数字几来表示? 4. 要买几份礼物,用数字几来表示? |
环节4:讲评 |
1. 你们家里有几口人,买几份礼物? 2. 看看买了什么礼物,他们都买对了吗? 3. 你怎么买的礼物? 4. 这里什么地方不对? 5. 他买了两盒够了吗? 6. 还有什么问题? 7. 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 8. 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9. 为什么买不一样的? 10. 看看,现在礼物买对了吗? 11. 乐乐,你会买吗? 12. 再粘上几个就对了? 13. 我看到有的礼物买的不一样,为什么? |
没有预设 |
3.具体语言质量
教师语言质量比较平淡,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注重把握活动现场幼儿即时产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而更注重自己教学的流畅性,从而截断幼儿思维、忽略有价值的小结、流失了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四)教师语言分布
通过对教师言语活动进行时间取样观察,执教教师语言主要集中在提问、反馈、讲解内容、指导活动上。维持纪律有4次。
三、评价和建议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基本素养良好。
2.教师提问方式多样。
3.教学秩序、教学常规较好,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
4.教师反馈方式多样,能够给幼儿正面的回应——肯定和表扬,并根据数活动的特点不断给出幼儿线索去思考,也不时地给出正确的答案。
5.教师能够抓住数活动的特点,以问题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并不断深入,力图让幼儿认识到“人–物–数的匹配与转换”问题。
(二)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教师反馈幼儿的语言需要进一步丰富,如表扬、肯定的语言能够做到个体关怀,即能够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给予恰当的反馈。教师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反馈时,应能够做到发现幼儿回答中的传达出的信息:没有领悟教师的问题、回答错误、回答内容部分正确、回答内容完全正确、回答内容很精彩、回答内容混乱、回答内容与教师提问不相符,等等。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进行反馈:做出问题调整、重复问题、请别人回答、把幼儿错误的回答内容转化成一个问题、给予肯定和表扬等等。
2.面向全体幼儿的情况需要改进,多关注不积极举手、能力方面可能不太强的幼儿。
3.教学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精致化。此节课时间拖长了十几分钟,第二环节可以省略,把相应的内容简化处理后融入第一环节。第一环节和第三、四环节的问题进一步精炼。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如强调如何列购物清单,提高第四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引出买礼物问题——讲解如何购买礼物——幼儿操作——讲评”的操作顺序,使教学逻辑和脉络更加清晰,去掉关系不大的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节约教学活动时间,也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该文得到作者的授权!
相关内容:
1.【教学案例】董悦:设计开放性提问——“一课三研”大班语言活动《江上渔者》的过程与思考
2.“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1)
3.“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2)
4.“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3)
5.【教学案例】诸丽君:及时、机智回应幼儿——“一课三研”小班语言活动《小动物过桥》的过程与思考
6.【教学案例】“一课三研”《啄木鸟》: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的过程与反思
7.【课堂观察】怎样避免简单重复幼儿的回答——小班科探活动《小动物逛公园》课堂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