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柠檬君从2012年就开始鼓动老师撰写教学改进式案例,超越一般性的教学反思,既可以呈现教师“一课三研”的轨迹,也可以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
柠檬君分享一篇东蕾幼儿园董悦老师的一篇教学改进式案例,供大家学习与讨论。
设计开放性提问
——“一课三研”大班语言活动《江上渔者》的过程与思考
浦东新区东蕾幼儿园 董悦
著名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表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在组织语言教学中教师也是在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倾听者、支持者、鼓励者,师幼之间是互动关系。师幼互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不允许幼儿发起互动信号的活动把幼儿作为自己的附庸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不能从幼儿真实的需要出发,形成有真正意义的互动。
我在大班集体活动《江上渔者》“一课三研”的实践活动中,以设计开放式的提问为改进的重点,努力通过设计提问让幼儿畅所欲言,避免教师高控来提高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在第一次教学中,我的提问设计较为封闭不开放,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少。特别是环节二中,我就像流水账一样机械讲解了古诗含义,没有设计与幼儿充分互动的提问,形式较为枯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调整了环节中的提问的设计,增加了幼儿的互动,增设了一些开放式的提问,增加师幼互动。在第三次教学中,我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环节中的提问,更凸显出幼儿的自主性,增加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第一次教学:提问设计较为封闭不开放
第一环节:请幼儿一起朗诵,幼儿复习古诗《悯农》,提问:《悯农》这首诗中讲了些什么?幼儿:农民很辛苦、不能浪费吃的、我们吃午饭要吃干净,不能浪费。然后我小结:对啊,这首诗说了农民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接着通过故事导入新授的古诗《江上渔者》。
第二环节:我的提问是:什么是渔者?幼儿回答:抓鱼的人。我引出江上渔者就是江上以捕鱼为生的人,从而理解古诗的题目。然后我解释鲈鱼,并出示鲈鱼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通过我的讲解,逐字逐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总结:这首诗是说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喜爱鲈鱼的鲜美。你看那一叶小扁舟,在风浪里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多么危险啊。
第三环节:根据我出示的四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是古诗中一句,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给图片排序,然后我分析图片,根据古诗验证图片排序是否正确。接着我提问: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你会有什么感受?幼儿回答:很害怕、他们很辛苦、很危险。于是我小结: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
第四个环节:幼儿一起跟着视频朗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境。
本次活动的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比较投入,活动环节比较流畅,但是在提问方面有一些明显的问题:
1.在第二个理解古诗的环节上太过于成人化了,一板一眼解释古诗的意思,没有让幼儿通过观察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去想象。同时我也没有设计给幼儿多些问题去表达,诗词是远离幼儿日常生活的,所以我不敢设计开放的问题,都是教师解释为主,所以整个环节就像教师的一言堂。而且在我流水账的讲了一大通之后,往往幼儿因为不理解还是记不住这些词的意思。
2.在排序的环节只是让个别幼儿上来摆放,没有充分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性,在验证中没有充分利用提问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分组让幼儿操作充分讨论,再共同验证。
第二次教学:教学环节中增加设计开放性问题,
鉴于第一次教学活动设计,第二次教学在活动设计中多增加了图片和提问让幼儿有更多空间能多互动多表达。把教学活动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环节在故事导入新授的古诗《江上渔者》中加入:你们猜猜客人们会点什么菜?他们为什么要点鱼?两个问题。幼儿回答:青菜、鸡蛋、蘑菇等泛泛而谈。没有人猜到鱼,于是我就说:你们都没猜对,他们点的菜是鲈鱼!说到为什么要点这个菜,幼儿说因为他们喜欢吃鱼。
第二环节:我先出示鲈鱼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介绍鲈鱼。接着看图片,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上有什么,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看到的,然后结合幼儿说到“有人在吃饭”、“他们在吃鱼”、“边上有水”,我引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词提问:你们知道往来、但爱是什么意思吗?幼儿有的说“来”,有的说“过来”,“但爱”他们说是“喜欢鸡蛋”。 我解释“往来就是来来往往,但爱就是只喜欢”并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接着再看图片,提问:你们看看这张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到“船”、“抓鱼的人”、“草”、“小鸟”、“下雨了”,我引出后两句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词提问:你们知道一叶舟、出没、风波是什么意思吗?幼儿回答“一叶舟”就是“一片叶子”、“吃的粥”,“出没”就是“出去”,个别识字的幼儿告诉我是“没有”,“风波”他们说是“风和浪”。于是我解释:“一叶舟”就是像小叶子一样的船,“出没”就是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风波”就是“大风大浪”,总结:这首诗是说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喜爱鲈鱼的鲜美。你看那一叶小扁舟,在风浪里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多么危险啊。最后幼儿一起朗读整首诗。
第三环节主要排序我也做了修改,我出示四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是古诗中一句,请幼儿四人一组自由组队讨论,一起操作给图片排序,然后我请幼儿一起分析图片,根据古诗验证每组的图片排序是否正确,都摆对了请幼儿一起念一念。
此活动还是有一些需改进的地方:
1.第一环节中为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故事导入中增设提问他们点了什么菜?幼儿:青菜、鸡蛋、蘑菇等泛泛而谈。提问:为什么点鱼?幼儿回答不出最后总算有人说是因为喜欢才点的。这两个是无效的提问,没有针对性的猜测,结果也没有意义,可以去掉。
2.第二环节在活动设计的环节中通过图片加强对渔民大风大浪中工作的渲染,让幼儿体会捕鱼人工作的艰辛和危险。通过增加图片加入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中有什么?让幼儿仔细观察,形象记住诗里描绘的场景,特别是图片上白色的一条一条的线,有的幼儿说下雨了,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下雨了,她说线这样(斜得很厉害)表示风大雨大,从而顺势我小结:风大雨大的天气渔民还要出海捕鱼,他们真辛苦啊!比我口头一遍遍重复渔民真辛苦能容易让幼儿有感受。但是对于古诗中个别难理解词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提问这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幼儿不知道也都是始终处于瞎猜的状态,“舟”他们就猜吃的粥等等,提问就失去了有效性。
3.在讲解后幼儿对诗句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分组排序时他们能自己讨论再排序,但在师幼互动中面对幼儿排序错误提示改正又错误后回应策略有些欠缺。我急于纠正他们的排序,忽略了抛出问题和幼儿互动,急急说出答案,没有让让这个环节起到让幼儿巩固古诗的目的。下次可以让他们多念念,多思考,增加生生互动请朋友来帮忙。
第三次教学:改进开放性问题,减少无效提问
基于第二次教学活动情况,去除了教学中的无效问题,对于理解古诗的提问进行了改进,我重点调整了第二和第三环节:
第二环节:先通过提问谁知道什么是渔者?那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理解古诗的题目。然后教师出示鲈鱼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介绍鲈鱼。接着看图片,教师直接引出前两句古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词“往来”“美”,借助白板,出示个别比较难理解的词汇的图片和动态视频,改进开放性提问如:看了这图片谁来猜猜往来是什么意思?这次幼儿一下子就回答“来来往往”,“美”就是鲜美。再连起来解释前两句古诗的意思,接着再看图片,提问:你们看看这张图上有什么?再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看到的(捕鱼的人、鸟、大浪、船、草),引出后两句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再解释后两句。出示“一叶舟”“出没”“风浪”的图片和动态视频,提问:看了这图片谁来猜猜这些词什么意思?幼儿回答“一叶舟”就是“小船”,“出没”就是“跳出来,跳进去”、“一会有一会没有”,“风浪”就是“大风大浪”。此时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真正让幼儿自主,增加师幼互动让孩子能“抛球”我,我增加了提问:还有什么词你们不理解,需要我们一起来帮帮你。果然幼儿有的又问了刚才说过的,他们还没有理解的词“但爱”,于是我请知道的幼儿帮助回答了他的问题,还有幼儿问“君”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知道,我就解释“君”就是“你”。幼儿在座位上又一阵认真分析,自己琢磨,真的是对古诗熟悉了不少!
第三环节我把验证的环节改了一下,加入白板的声音和视频功能,在验证的时候对的会有鲜花和掌声,错的也会有提示音。如果错了就请朋友来帮忙纠正,然后大家跟着一起念故事。最后我和幼儿一起念古诗再根据古诗来分析图片,帮助幼儿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此次活动我去除了一些多余的为了“开放”而虚设的问题,在难理解词汇的提问改进上通过给幼儿看再猜想,摆脱了之前盲目瞎猜,没有针对性让幼儿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的误区。如“出没”这个词是本诗中的难点,我就插入了动态图片一个海豚一会从海里跳出来一会又潜入海底,此时提问:看了这图片谁来猜猜出没是什么意思?幼儿看了这个动态图片之后对这个词有了针对性的猜测:“跳出来,跳进去”、“一会有一会没有”于是我就顺势小结:小船在大风浪里一会被卷到浪尖,一会又好像被大浪淹没看不见了,出没的意思就是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增设的问题:还有什么词你们不理解,需要我们一起来帮帮你。此处幼儿说了几个词有些是前面提到过的,都由其他幼儿帮助回答,大家一起说说一起记忆,还有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一起讨论,通过这个互动环节幼儿深深记忆了几个难理解的词。同时在幼儿排序产生问题时,部分的幼儿由于之前环节理解并记忆了古诗,主动帮助他们改对了排序,又反过来使这个环节不仅有师生互动更有了生生互动。
——文章摘自《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8)
相关内容:
“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1)
“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2)
“一课三研”《小鸡捉虫》:一次小班幼儿定向运动的实践与反思(3)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柠檬君科研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