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即将幼儿园毕业、步入小学的大班毕业生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今年的特殊假期,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有了许多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相较于以往,家园共育的意义尤为明显。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幼小衔接的那些关键点,别忘了转发给家长。
一、什么样的入学准备才是科学的?
作为家长,要有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科学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做法。
1、要学会接纳与面对。
小学与幼儿园真的不一样了,孩子最初的不适应很正常。
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等等必然导致或多或少的不适宜,家长要学会接纳这种不适应。
2、要积极传达正能量。
给孩子传递关于小学的信息,一定是以鼓励、接纳、正面为主的,即便是要引领孩子认识小学,也要做到自然而平淡,不要让自己的焦虑感染了孩子。
3、要对孩子的发展水平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孩子的不适应,或者说跟不上节奏,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二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差。
教育者的有的放矢,方能帮助孩子顺利开启小学生活。
二、应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表现与问题?
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三、以下能力需重点养成。
在孩子们的漫漫学业之路上,大人们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一步到位,孩子有自己的频率,对于他们来说,良好的耐力和速度比一时的冲在前面重要的多。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以下的几种能力请重点培养。
(一)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其实孩子的各种习惯的养成在婴幼儿时期便开始了。目前大班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对于家长们来说,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过程,例如:
●生活习惯
1、礼貌习惯:使用礼貌用语,主动问好;
2、进餐习惯: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正确使用餐具、不挑食、不发出声音等;
3、如习惯:不憋尿、定时排便、便前便后洗手等;
4、睡眠习惯:按时、独立入睡,睡前如网、整理衣服,正确姿;
5、卫生习惯:洗脸洗手、按时刷牙、独立洗澡、洗洗屁股、勤剪指甲等;
6、作息习惯:一日生活有规律,贵在坚持。
●行为习惯
1、轻轻走路,靠右通行;
2、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3、自觉排队、等待,不争抢;
4、做事情有条理、善始善终;
5、到別人家不乱拿乱翻东西,进门要敲门;
6、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能够自我服务与管理:包括自己能穿脱衣服、洗漱、进餐、收拾书包、整理书桌,会使用基本的学习工具,能够进行扫地、倒垃圾、擦桌子等活动。
2、要有稳定自己的情绪,能够表达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3、愿意帮助并关心他人。
4、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掌握解决分歧的能力。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习惯和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包办代替,让他自己来。家长在家里要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教给他们方法,用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多鼓励。
同时,父母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自己有稳定的情绪,教给孩子解决冲突的技巧,让他体会到付出与分享的乐趣。
(四)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其实就是学习态度,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却是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润滑剂,一种保障,也是孩子们学习素质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在:
1、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勇于探索与尝试;
2、遇到困难不退缩,有持久性,能够坚持;
3、认真、专注;
4、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里特别想说说那些爸爸妈妈嘴里“坐不住”的孩子。听过很多父母担心,我家孩子怎么总是坐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啊?只要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坐住,就说明孩子没这毛病。如果是这样,爸爸妈妈们不妨拿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亲子游戏,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
幼小衔接这个事情,说到底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大家——老师、家长共同要陪伴孩子们去面对的。小学初期的焦虑,妈妈们甚至更强于孩子,据我们了解,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没觉得怎样,反而是大人hold不住了,希望大朋友们首先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从而助推孩子们的成长。
你可能还想看
○
Hi~
我是大爱幼教社
一个为幼教人提供
工作方法
的公众号
对你们我是认真的
好方法都要告诉你们
喜欢我记得点“在看”
啾咪
请疯狂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