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中对幼儿园的任务如此规定:“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任务很明确对么?
基础教育是为人终身幸福打底子的关键时刻,快乐幸福的童年,可以让人秉性高雅,思维敏捷,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所以,今天我们也在这里呼吁所有的幼师们与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这一关键时刻,找准方向,守住宝贝们的幸福童年。
关键词一
快乐
顺应幼儿身心发展
只有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和家长才能免去不应有的劳累与心烦气燥。每当听到一些老师、家长们倾诉:每天如何辛苦陪读、如何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振振有词的说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时,我真想对他们说:对马拉松般的人生路程来说,起跑线上那几秒的抢跑真的能起决定作用么?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格赛尔,曾做过一个孪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实验中,孪生子之一从出生后的第46周起,家长每天都要对他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直到54周,他能熟练的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孪生子从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周以后,两个孩子都可以自己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在其身心发育完成之后,才会产生该年龄段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教育只能促进儿童成长,不能改变孩子成长的进程。因此,在幼儿成长进程没有完成之前,任何人对幼儿施加的任何学习与训练都是无效的,甚至有时还会事与愿违。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上幼儿园之前不需要太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家长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作息规律,在生活独立性方面下些功夫。如果过早开发孩子,灌输过多的知识,甚至上过多的课程,可能会导致大脑记忆紊乱,孩子自己也消化不了,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尤其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要任务不是施加学习与训练,而是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为幼儿提供适时的活动。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亲子教育比早教机构更为贴心,每天花时间和孩子交流,陪他们玩玩具做游戏、亲子阅读、走进大自然……效果比报班上课效果更好。
不要提前给予,不要过度付出,更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其横加干涉。
关键词二
适应
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师、家长的当务之急,是开发好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学校生活的活动。当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走向集体生活时,他已经向社会迈出了第一步:当孩子进入小学走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时,他又向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待他们走出中学、大学后,就可能完全走向了社会。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幼儿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任务。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适应多姿多彩的生活。
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无论在心理体力、生活习惯、活动范围还是人际交往方式上,都面临着种种不适应。因此,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适应。为了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适应社会。教师、家长应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现实状况,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更广阔的体验活动空间。比如:值日生、竞选班长,夸夸我的好朋友、我的好妈妈、谈谈心里话、说说你最喜欢的人、当“一天家”、做“爱心小天使”、坚持“我的事情我来做”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倾听、理解、欣赏、关爱他人、学会与人相处,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在自主生活的同时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关键词三
健康
养成各种好习惯
这些好习惯包含了生活习惯(作息习惯、清洁习惯)、行为习惯、坚持运动的习惯、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当一些家长、教师以学知识为中心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孩子便会将大量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随之户外活动不足、阳光照射不足、睡眠不足,进而近视、颈椎病、神经性疾病等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疾病却频频发生。再或者,有的孩子刚入学就因各种生活压力、交往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
多少家长扼腕叹息:我们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怎会如此?
面对这样沉重的问题,我们再次深层次思考基础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奠基,是习惯、兴趣、培养的养成教育。在幼儿期养成的好习惯,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辈子。就如最简单的书写姿势,既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并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胸离书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幼儿时期老师和家长的小小坚持,会为他们一生的健康作出大贡献。
关键词四
累积
教育的生产周期较长,少则十多年,多则数十年才能“产出”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是教育的基本特质之一。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集腋成裘的潜变过程,一个或起眼或不起眼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的过程。而现在的许多老师和家长总是特别心急,总想一步到位,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
百年树人是一种理念,不是口号,教育孩子,最好少一点“立竿见影”的想法,少一点急功近利的举措,要不争朝夕,多一点耐心期待,多一点从长计议,把目光投向远方。
关键词五
共感
在幼儿园和家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如果感到妈妈和他一样痛,他的痛就被分担了;孩子在沮丧的时候,如果知道父亲此刻理解他的感受,他就找到了避风的港湾。
无论是幼儿老师或是家长,或许都应该树立一个观念:让孩子喜欢你而听你的话,而不是你严厉才听你的话。看到孩子的问题,教师和家长把它默默记在心里,等下次鼓励她的时候,用正向的方法去解决他负向的问题。
关键词六
快乐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明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正如体育锻炼、广播体操适合大多数孩子,而艺术体操只适合一部分孩子,芭蕾舞只适合极少数孩子。
家长和教师要正视并接受孩子的差异,“别人家的小孩”曾经让多少孩子产生挫败感,丧失了幸福感。如此,教师和家长更要千方百计地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让孩子体会到充满自信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或许,教师和家长要更多关注的应是幼儿的纵向成长。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为孩子们做成长记录,动态影视的、文字图画的,成长的过程,会无数次让你惊喜、惊叹。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消除每个孩子的差异,相反是要使每个孩子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显示出来。
关键词七
体验
自主的体验感悟胜过千百次的灌输。手巧亦可心灵,手不仅是动作器官,更是是智慧源泉。手上的神经分布最密集、最丰富、手是身体最敏感的部位,触觉是我们出生之后最先发展的感观。
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做主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主,许多幼师会不停地强调,“成人多一份替代,孩子少一分发展”。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体验带给孩子们的快速成长,远非大人的苦口婆心、妥帖照顾、常抓不懈所能比拟的。
快乐、健康、适应是人生和谐、美丽画面的重要底色,请以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前瞻性判断作为依据,用累积、共感、差异、体验的理念综合设计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将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理念统一,守住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权利,用心守护他们的童年。
你可能还想看
○
Hi~
我是大爱幼教社
一个为幼教人提供
工作方法
的公众号
对你们我是认真的
好方法都要告诉你们
喜欢我记得点“在看”
啾咪
请疯狂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