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哪些文化意蕴?幼儿园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有开始的意思,蜇虫始振,天气逐渐转暖。打春牛、戴春胜……人们以此迎接春天到来。

“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前后,春意更加明显,有“占稻色”等习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意味着仲春时节开始,人们开始为春耕忙碌。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或者吃炒豆。

“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时昼夜平分,习俗包括“竖蛋”、送春牛图等,农耕的大幕进一步拉开。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它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吃青团,踏青、放风筝……另外,扫墓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雨生百谷。”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的好时机。有的农家会张贴谷雨贴,希望祛凶纳吉。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立夏表示孟夏时节开始,“斗蛋”、“称人”验肥瘦等民俗颇受欢迎。

“小满三日望麦黄。”围绕农事活动和物候特点,民间有小满祭车神、吃野菜等习俗。

“芒种忙,麦上场。”芒种时农事活动繁忙,也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饮食习惯一般偏于清淡。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要吃面,古时又叫“夏至节”,女子之间还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民间流行吃藕、“食新”,也有人家会趁着天气晴好,晾晒衣物、书籍。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指“炎热之极”,比较适合饮凉茶,也有“喝暑羊”等习俗,暑月游船颇有雅趣。

“立了秋,凉飕飕。”人们要“啃秋”“晒秋”。有的地方流行立秋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农活比较忙,也有说法称,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白露身不露。”这个时候,有饮“白露茶”、吃龙眼等多种习俗。

“秋分麦粒圆滚滚。”秋分有喝“秋汤”、吃汤圆、竖鸡蛋等习俗。据说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在忙碌的农事活动之余,人们饮酒、登高,迎接寒露的来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吃柿子、“煲羊肉”等食俗。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讲究吃甘蔗、炒香饭等。或者,来顿饺子。

“小雪到来天渐寒。”节气名字叫小雪,此时却未必下雪。人们忙着做点香肠、腊肉,以备春节时享用。

“大雪纷纷是丰年。”时值冬天,万物潜藏,繁忙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这时,是进补的好时候。
今朝同淋雪,四海皆故友
“冬至大如年。”它是古人心中的大吉之日。吃饺子、吃汤圆……这也是属于冬至的美食。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一般正值“三九”前后,气温极低,需注意防寒保暖。

“大寒迎年。”它临近农历新年,扫尘、贴年红等过年前的一些活动,正好和大寒在时间段上有重叠之处。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淮南子》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
有的节气反映四季变化,如立春、秋分;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如小暑、大暑;有的反映天气现象,如雨水、白露;有的则反映物候现象,如惊蛰、清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栋红教学活动设计工作室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