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很高兴遇见你!
最近经常跟一些年轻的妈妈聊天,她们的孩子只有两三岁,但是已经报了很多兴趣班,问问原因,妈妈们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他自己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就自己乱玩,我就给他报个班,虽然学不到什么,但总比他自己乱玩要好啊。
今天的文章就想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这个“乱玩”。
妈妈们认为的乱玩是什么呢?
孩子自己没有规划,自己坐在那里摆弄玩具或者跟小伙伴疯玩。
这种玩我们称之为“乱玩”,也就是说这样的玩耍对孩子的发展看起来毫无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于是我们就希望让孩子有组织地玩。
于是,如果孩子喜欢乐高,我们就让孩子去上乐高课,如果孩子喜欢疯跑,我们就让孩子去上运动课,如果孩子喜欢玩橡皮泥,我们就让孩子去上彩泥课,以及各种课程,我们觉得有课程了孩子就不是在乱玩,就能学到一些东西。
其实这些家长也不是非得鸡娃,或者想让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识的,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不浪费时间,能够多接触到一点东西,学习到一点东西,而不能把大把的时间荒废了。
其实很多家长也是这么想的,孩子做完作业没事情干,就会自己瞎玩,那不行,我要让他玩点有意义的。
但是我想告诉家长们,一定要留时间给孩子“乱玩”。
当孩子完成了功课后,可以留时间让孩子自己摆弄玩具,发呆,自言自语或者自己乱涂乱画。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是非常喜欢自己“乱玩”的,我们所谓的“乱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品”。
“乱玩”是组成生命体验的重要基石
仔细想一下,你有多少有价值的经验是在“乱玩”中体验到的呢?比如幻想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幻世界,比如给自己的玩具创设一个过家家的情景,比如一个人坐在地板上听雨落下来的声音,比如在户外捡到各种各样的树叶、树枝,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都是必不可少且独特的体验。
有时候我给孩子们上作文课,需要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的各种观察,我发现有些孩子的体验是很丰富的,比如他能回忆起树叶在小溪里流淌的样子,他能回忆出树叶被风吹起的样子,他能想起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泛起的涟漪,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一个人静静地乱玩才能体验到的,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被不停地报班,来回于各个培训班之间,他都没有时间自由地玩耍,其实是特别可惜的一件事情,一些体验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而这些体验正是奠定我们认知基础的基石,我们用大量的所谓正确的教育替代了他们。
“乱玩”是重要的社交课
孩子在乱玩中才能建立社交,这个社交包括与别人的社交也包括与自己的社交。
几个孩子在空旷的场地上疯跑乱玩,你看起来很闹心,但是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学会了交往,他们的交往可能是毫无章法的,你觉得正常的交往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孩子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学会了和别人交流。
有些学校会专门建立“游戏课”,但是后来发现孩子们其实不喜欢这样一板一眼有规则的游戏课,反而更喜欢自由活动,我小时候每周有一节专门的自由活动课,但是现在孩子们是没有的,一是自由活动课会出安全问题,二是自由活动课我们认为是不负责任,让孩子学不到任何东西,但其实,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足够的时间“乱玩”,没有足够的时间“讲废话”,他们的成长是不全面的,他们的身心发展是难以健康的。
其次,“乱玩”是内心秩序感的建立,孩子能够在自己跟自己乱玩中学会独处。当一个孩子学会了自己玩,也就学会了跟自己相处,你会发现,我们其实是特别需要会独处的,一个善于独处的人,他是有主见不慌张也不会特别容易感到孤独的,这项能力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从小就会跟自己相处,学会一个人单独做一些事情,他们长大以后不需要外界过多的刺激就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很丰富。
你所看到的是“乱玩”,看不到的是孩子内心发生的变化。试想,你思维的火花迸发最强烈最频繁的时候什么时候?其实可能也是你自己在“乱玩”的时候,不要担心孩子“乱玩”,你需要担心的是你的孩子不会“乱玩”,一个不会“乱玩”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个典型的“书呆子”。
长按二维码,加微信了解更多资讯
亲子绘本、好习惯、注意力、乐观孩子培养,一系列课程等你来了解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