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实
践
故
事
打破壁垒,开启零距离倾听
远安县直属机关幼儿园 何秋妍
本学期我们学习与研究的重点是师幼一对一倾听与记录环节。我持续观察并倾听记录了一名幼儿——墨墨。墨墨平时的话语不多,说话时声音也不大,总给人一副波澜不惊又与人无法亲近的感觉。我希望通过观察与倾听他,打破这堵无形的壁垒,和他越走越近。
这天,墨墨画完游戏故事交给我之后,就去教室里玩材料了。轮到给他记录时,我看到他正在专心地摆弄着他的材料,看得出来当时他正投入其中。我叫了他一次,他没有回应;我又叫了他一次,他仍然没有过来。最后我走过去催促他:“快点来写游戏故事。”墨墨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上的材料,慢吞吞地朝我走过来。
虽然兴致不高,但墨墨依然向我讲述了他今天滑雪的故事。从拿梯子、拿软垫到摆梯子、放软垫,再到自己滑下来,他用短短的几句话结束了分享。当下的我有些无奈:又是这样,短短几句话,就说“没有了”。我不知该如何回应,害怕什么都不说是放任了他随意的讲述,又害怕继续追问是以我的主观想法左右了他的表达。
在我再次回顾和他对话的录像时,我发现整个过程中墨墨一直低头垂眼,端坐在椅子上,时不时搅动自己的手指。从他的神态与小动作中我感到他的心情并不好,与我交谈时他并不开心。
在给墨墨做一对一倾听实录时,我时刻提醒自己给予孩子轻松的氛围,关注幼儿表达时的情绪状态。这一次墨墨讲述的声音仍然不大,还有些局促,但我仍然保持专注地听他说:“我今天玩的大炮游戏,我先去拿了一个大滚筒,然后又去找辰辰,然后我们开始搭大炮,搭好了我们就在玩,我们在前面当作子弹,辰辰发射子弹。”
我满怀期待地准备继续听下去,结果墨墨说:“没有了。”他突然的结束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我根据自己好奇的地方追问了几个问题,墨墨一一给了我答案,但似乎都没有激起他的表达欲望。最后我们的对话仓促结束。
经过一段时间与墨墨的对话,我发现在建构游戏后,墨墨的游戏故事里大部分是对材料的叙述,而在玩角色游戏后,则更多的是对游戏玩法的介绍。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他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但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在学期末的一次倾听中,我继续践行“营造良好环境”的做法。录视频之前我先和墨墨进行了简单的聊天,随意的闲聊让我们之间的氛围变得更加轻松,然后我顺其自然地按下录制按键。我用这样的方式取代原先单刀直入的方式,以轻松的聊天氛围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真的想要去倾听、去了解、去感受他的游戏,孩子也就不再觉得录制视频是在完成任务了。这一次新的尝试是有效的,墨墨跟我分享了很多的内容,我们倾听与交流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
他从拿材料和搭建开始说起:“我先去拿了两个圆柱体,然后又去拿了三个一号木板,然后我又把一号长板放在圆柱体的上面,然后我又把第二个一号长板放在圆柱体旁边,然后我又去拿了很多的板子,把它垫在一号木板下面。”接着墨墨说到好朋友小烨来找自己,自己把玩具给小烨进行了分享:“我又去拿了很多小圆块,给了小烨一个,我自己拿了一个。”接着他介绍了游戏的玩法:“我从板子上把小圆块滑下去了,小烨也把小圆块滑下去了。”他还讲到了游戏中的规则:“我把小圆块放在板子上,小圆块滚掉了,小烨说我扣一分。”最后他分享了游戏中的创新:“我想到好玩的,我把圆柱上面的木板翻过来了,我跟小烨说这可以反弹反弹再反弹。我试了一次没有成功反弹,小烨试了一次也没有成功反弹,我再试了一次它就成功反弹了。”
在这个学期对倾听方式的不断探索与改变中,不仅是墨墨,孩子们都变得越来越爱分享,越来越爱表达。我想这是一日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以及每一次一对一倾听与对话中孩子对老师积累起来的信任,师幼的距离在这种相处方式下被逐渐缩短。但我也深知,所有的倾听方式和策略都不是万能的,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还需要在倾听与记录的实践道路上继续实践和探索。
– END –
安吉儿童村 #实践故事# 系列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安吉儿童村”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吉儿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