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实
践
故
事
倾听这件快乐事儿
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幼儿园 赵菲菲 俞敏馨
起初我们以为和小班幼儿开展一对一倾听的难度会非常大,但在尝试之后我才发现,正是我们对小班孩子的不相信、不放手,才让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在尝试中,我们也经历了从任务式倾听到工具人式倾听,再到感同身受式倾听的心路历程。
Part 1 / 任务式倾听
刚开始尝试倾听游戏故事的时候,由于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情况,我们常常为了听清、听懂而感到苦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游戏,但是老师则一脸痛苦面具:“什么?可以再说一次吗?我真的听不懂……”因此常常能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那样的“哀嚎声”。有时还需要面对孩子们言不符实的讲述,忍不住去打断、质疑孩子:“你刚刚真的玩了这个游戏吗?”而当孩子只讲述了简单的几个字、一句话,就又会遭到老师的“不满”:“没有了吗?你刚刚还玩了什么?”渴望孩子们能多说点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断地主导着倾听环节的主权,将一个个游戏故事“装饰”成我们满意的样子,也导致了我们的倾听时间明显不够用。
在这样的“高要求”下,孩子们每次讲述时总会边讲述边看老师,当老师一提问声音就明显减弱,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这样的倾听正在伤害孩子们的自信心。孩子们似乎在迎合着老师的喜好讲述,也导致了孩子们的讲述意愿在不断减弱。于是乎,倾听这件事儿使老师和孩子都变得不那么快乐。
我们意识到,倾听并不是一项任务,倾听也与我们的游戏一样,需要放手。而老师在倾听中也需要有更从容的状态,不打断、不干预,始终保持着好奇,告诉孩子“你的任何想法我都愿意倾听”,创设轻松自在的倾听氛围,才是尝试倾听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尝试在幼儿讲述过程中尽量不打断、不提问、不干预幼儿的讲述,当幼儿停顿讲述时,我们也会给予等待的时间,用一些微表情鼓励孩子,并告诉孩子:谢谢你的分享,我很喜欢听。渐渐地,孩子们用他们那可爱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也不再抗拒分享自己的故事。
Part 2 / 工具人式倾听
当开始放手倾听后,我们明显发现孩子们说的越来越多了,有时我们根本来不及记录,常常是埋头奋笔疾书。这时的我们毫不关心站在一旁的孩子是以怎样的心情和神态在讲述着他的故事,只想赶紧记录完,好赶上下一个环节,偶尔甚至还会问:好了吗?还有吗?因此来不及记录似乎又成为了老师新一阶段的问题。于是老师们就变成了一个个工具人,忙碌地记录着孩子们的想法。
可这样的倾听真的有效吗?当孩子们在兴致勃勃地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时,我却并没有参与和投入进去;当孩子们怀揣着满满的表达欲望,但看到我略显不耐烦的眼神时,他们的表达欲望再一次减退了。倾听这件事儿依然不那么快乐,而我们需要变快乐!
于是,我们将一日生活的时间进行重新协调,延长一对一倾听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一对一倾听的保证,让老师们能更从容地去倾听。而当记录时,我们会跟孩子做好商量,尽量放慢讲述的语速;面对那些表达较快的孩子,我们也会进行录音,和孩子一起回听录音进行记录。尤其是面对班级中个别孩子在表达时会着急、犹豫:“我今天玩了……玩了……”老师也慢慢地等待,给予孩子时间去回忆游戏,表达自己的想法。
Part 3 / 感同身受式倾听
起初我们知道,在游戏中要和孩子感同身受,对孩子的游戏保持着好奇心。但是倾听中的感同身受又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研讨,我想,首先我们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和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而不是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当我们建立起平等、共情的心理后,我们才能在语言、行为上向孩子传达“我在感受你游戏时的快乐”这一信号。
在一次综合游戏后的倾听时间,夏夏跟我分享了她的游戏。
夏夏:我今天和小怡一起玩了睡觉的游戏,小乌龟飞盘当成了枕头,我又拿了一根绳子,中间分开睡,我睡黄色的,小怡睡红色的,还有垫子当床,玩得很开心。
在孩子分享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微笑倾听。等到孩子分享完,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为什么要分开睡呀?”夏夏慢悠悠地告诉我:“就是这样的呀,我在家里也是这样的,我和妈妈睡一边,爸爸睡一边。”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生活经验使然,孩子们的想法真有意思!
其次,老师的反应、反馈应该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在感同身受他们的游戏。
夏夏再一次分享了她的睡觉游戏:我和佩奇、小怡他们一起玩了睡觉的游戏。我们搭了一张床,床头有点高。我们从床头爬上了高高的铁架子上,我下来的时候头不小心撞到杆子上了,有点疼,现在不疼了。
听到这,我及时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并竖起大拇指:“你真勇敢,睡觉游戏也很有意思哎,下次我也来试试。”
夏夏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分享了她的睡觉游戏,听上去似乎没什么新意,但是从孩子的分享中能看到睡觉游戏的内容一次比一次好玩,幼儿讲述的语言一次比一次详细、丰富,且每一次在孩子的讲述时她都会提到“好玩、开心”,而孩子将自己的快乐分享、传递给我,我想我是那么地幸福!原来倾听是件这么快乐的事!
慢慢地,我们也将倾听延伸到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各个环节都开始留下我们倾听的身影……
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是单向的,而游戏后倾听孩子的表征过程则是双向的。高质量的倾听与记录不是单一的倾听,也不是单一的记录。它需要我们与孩子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需要我们放下对游戏的期待,做孩子亲切的小伙伴;需要我们真情实感的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同频共振。倾听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幼儿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认真倾听、忠实记录,了解幼儿的游戏实录与过程,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 END –
安吉儿童村 #实践故事# 系列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安吉儿童村”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吉儿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