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由于前一周的连续大雨,沙水区淤积了很多水,变成了一堆“淤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我原本担心这会影响孩子们的游戏体验,可能有的孩子甚至不想在这里玩,但今天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自发的探索让我十分惊喜。
孩子们换好雨衣雨鞋后,绕开有水的地方,拿取自己喜欢的材料到较干的沙地上,像往常一样玩过家家的游戏。
这时我看见小礼拿了一把小铲子走到一个小水坑的旁边,低头看着沙子,双手握着铲子,将铲子斜插进水坑旁的沙地里,手腕一抬将沙挖起来往身侧倒出,再用铲子拍一拍这一堆沙子。一直低着头,盯着脚底下,重复挖沙这一动作。很快便形成了一条细长的“小路”,像是导管,旁边的水慢慢地流动到“小路”中。
游戏结束后我问他:“小礼,你刚刚在干什么呀?”
小礼回答:“水多了,挖一条沙路出来。”
我说:“挖一条沙路是干什么呢?”
小礼:“水可以流走呀。”
我继续问:“是挖沙路,水可以沿着沙路流到外面去吗?”
小礼点点头。
我说:“那你在挖沙路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可以分享给方老师吗?”
小礼:“沙路高一点,水就流不出去。”
我问:“还有吗?”
小礼:“我就挖得很低,让水沿着沙路流走。”
小礼的回答让我惊讶,原来孩子远比我想象的厉害。他们能够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领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并且还可以总结出他自己朴素自然的经验。例如,小礼通过挖沙路所观察到的“沙路的高低”对于水是否能流动的影响,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往低处流”的物理知识吗?
除此之外,我在倾听记录的过程中还发现其他孩子也在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让水“流出”沙水区。
例如,小辰也拿了一把铲子,微微弯腰,双手握住铲子将铲子凹进去的部分朝下对着沙水区的“积水”,然后双脚分立,双手发力,用手臂带动铲子将水激起水花,一连这样挥舞了好几次。
起初我没有看懂他在干什么,后来给小辰记录游戏故事时,他告诉我:“我在玩种田的游戏,我拿了一个扫把,用力扫,把水都赶走了。”我问他:“那能赶走吗?”“可以,我家里就是这样。”“那你今天赶走了水吗?”他回答说:“有。”
小辰跟小礼是一样的目的——都是想要将“积水”排出沙水区。但他的方式在成人眼中是很天真的,因为他始终就在这个小区域里“扫水”,这样扫不就又会流回到这个小水坑里吗?但是当时看着他笃定的神情,我没有纠正他这个天真的想法,而是对他说:“好的,真的是一个很独特的赶水方式。”
我的发现
这两个孩子都对怎样将积水排出去产生了游戏兴趣。但因为他们有着各自对世界的认识,所积累的关于排水的经验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面对“如何将积水排出沙水区”的问题,他们虽然使用了相同的工具——铲子进行排水,但使用的方式并不一样。
小礼是关注到铲子的铲沙功能,利用铲子将阻挡水流走的沙子铲开,形成一条可以让水排出的“沙路”。这可能和他在生活中关注到的水槽引流的经验有关联,并且他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水往低处流”的朴素经验。而小辰是关注到铲子与家中的扫把外形相似,将扫把的使用经验迁移到铲子上,利用铲子将水直接从坑中“扫”到旁边的沙地上。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挖沟排水也好,模拟扫把直接将水“扫”出去也好,这都是他们自己通过和环境、材料的深度互动,通过亲身感知探索去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建立起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与解释,也体现出他们奇思妙想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我很庆幸自己关注到了孩子们解释自己的游戏行为时那闪着光的眼睛,很庆幸自己在听完他们的排水方式后选择了接纳和肯定。我想他们会在持续的探究中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方法。
我再一次认识到真游戏就是幼儿的真学习。游戏就像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实验室,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自己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实验,不断获得一个个新的发现,又不断地做更多的实验去试错、调整,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并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拓展更多经验。幼儿还会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新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幼儿,观察幼儿是如何“玩”的,是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 END –
安吉儿童村 #发现儿童# 系列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安吉儿童村”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吉儿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