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一周岁了。
松柏不是松树不是柏树,也不是人名,松柏是海口毕佛利别墅区中的一幢远近闻名的别墅。不过,这幢别墅的名气绝不是来自于豪华装修,也不是来自于业主之名,而是因为这里生活着数十个快乐的孩子们,让路人隔墙都能倾听成长的拔节声,并驻足以敬,以生命的名义。
其实,“松柏儿童之家”挂在门边的牌子很小,很低调,若不是被专业解读,若没有家长口口相传,又有谁知道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教育,以及这个教育的品质竟然系出名门——蒙特梭利教育。
尽管蒙式教育在我国推广中有被推变形的情况,有被商业化和神化了的种种问题,但海口这家大隐隐于市的松柏儿童之家却依然清纯,依然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方静土,过着平静却不平凡的小日子,还蛮滋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用朱熹的这句诗,来表述松柏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之纯真。而引来活水的人就是创办人李盛芳,她用近三十年的幼教专业和十六年的蒙式教育实践,找到了她景仰的蒙氏教育活水源,遇见了台北世界蒙特梭利大会秘书长邱韵凌女士,并以两岸幼教一家亲的情怀相邀,助力松柏儿童之家的问世。
要说一年的时间并不长,可对于松柏的几位创业老师来讲,这一年却显得很漫长。我问:是困难很多日子难熬吗?他们说:不是的,是故事太多,写满墙了!
但我不讲故事,只讲信念。
我一直在关注和帮助松柏儿童之家的成长,也曾言之凿凿地对业界说:松柏不但不搞小学化,还不搞幼儿园化。
这句话连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老师也没听懂,于是我用白话文解释:老师站前边,学生在下边,老师教,学生学,这就是小学化;老师站中间,学生围成圈,老师组织学生玩,这就是幼儿园化。这两种情形的共性是“以老师为中心”。
松柏不是这样,是儿童在中间,老师在旁边,是坚守蒙氏教育的根本,让儿童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主动发展。他们说:每个孩子都是松柏的“家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过日子,他们就是在过日子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本领。
所以,有些家长跟着风走进松柏后,左看右看后自言自语说:这是幼儿园吗?!
我一直在说,蒙氏教育是根的教育,是在地面下生长的生命。然而,正是因为这点,蒙氏教育的显性表现不足,家长索求的既得利益看不见,于是,总会有些家长是在半信半疑的心态下为孩子选择了蒙氏幼儿园。
家长的半信半疑让幼儿园左右为难,一方面要坚守蒙氏教育的信念,一方面还要应对家长的立竿见影心情。所以,有些做蒙氏教育目的不纯的幼儿园,公然对家长许诺:我们上午做蒙氏教育,下午做传统教育。我听后苦笑,心想这可能是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问题的最佳解答,上午吃鱼,下午吃熊掌。
但松柏儿童之家不是这般狡猾,很敦厚。他们坚信蒙氏教育,自信松柏的能力,相信直面家长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在谢欣默和章悦两位老师的主持下,积极主动的约请家长来松柏茶叙,推心置腹,深入浅出,把蒙氏教育的美妙注入到每个家长的心灵,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蒙妈妈”,而不是隔着院墙“购买教育的顾客”。
说到这点,李盛芳说:我的信念来自于邱韵凌老师的支持,我的做法让家长也成为我们一院人。
松柏人以蒙氏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信条:认知的品质是主动性;能力的发展是做中学;素养的积淀在重复。
当然,能让儿童在这个院子里得到主动健康的成长,老师的任务就是打理好这个院子的环境,这在蒙氏教育理论中就是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所以,但凡走进松柏的人,都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因为这个院子里的角角落落都有教育,包括菜地、果树、沙池、泥池、篮球场等;走进屋子里又是一番作为,墙角旮旯都有文章,温馨和文化相伴,老师和孩子混搭,好像各干各地,其实都在计划中,特别有序和安静。
这里毫无疑问,你看到的就是“在规则下和秩序下的自由”,你感受到的就是“把孩子扔进生活中的成长”。当然,你若浪漫,还能听到一种和谐的生命交响乐,每个音符的跳跃都曼妙无比,比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那种带着噪音的环境,不知好多少倍。
想听吗?想来吗?我以敬畏之心推介这所被李盛芳园长称之为“台北家田幼稚园的学生”,被家田人文学院理事长叫做“家田幼稚园在海南的姐妹”,因为我深知,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走过“中场治乱”的短程后,下半场的赢家必定属于有品质的教育,而不是有硬件的教育。
新书推荐:
平视教育
《王国平说幼教》
说理、说事、
说园、说课程,听王国平说……
《王国平说家教》
说理、说事、
说孩子、说家长,不只是说说而已……
听王国平把人生和教育的道和理娓娓道来!
当当网购书链接
《王国平说幼教》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69457.html
《王国平说家教》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69456.html
团购热线
王玉琴:13783631285 (微信同号)
李利伟:17337105352(微信同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