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吐槽,为什么孩子一提到学习,练钢琴就如临大敌,有时候为了让他们学习,还要各种威逼利诱,我们“传承”的管教方法无非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而这两种方法产生的结果,要不就是生活在避免被惩罚的战兢之中,要不就是在不断为了得到奖励物(贴纸,美食,掌声),而内在可能是没有自我的迷失(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只是为了这短暂的快乐)。
但是一旦没有了奖励物,可能孩子就会失去动力甚至放弃,这就是外在动机侵蚀一个人的内在动力,而真正能够点燃一个孩子,进入投入甚至热忱的状态的,应该是建立起孩子的内驱力。
有了内驱力的孩子就像是自带发动机一样,自动自发持续地面对挑战,尝试和探索。
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培育这份能力。那么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呢?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家提到了如何成功激发孩子自驱力的 “配方”。
首先,我们来谈谈成长心态。
著名心理学家Dweck教授关于动机和心态的研究发现:
当学生有固化心态(Fixed Mindset)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犯错误是因为能力差,所以只能认命;
而当学生有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时,他们则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成功的手段。
而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是提高他们的控制感,促进其情感发展和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我们到底怎么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Dweck教授说,只要一些很小的干预,就能产生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作用。
表扬孩子可以改变的,可控的,而不是难以改变和不可控的。
不要用类似 “宝贝,你太聪明了!”(智商难以短时间改变)“你画的画很好,看出来你很有天赋”
这样做并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反而会使孩子认为自己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
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表扬孩子我看到你很努力。(努力)
你在搭积木的时候好认真,都不受影响。(专注)
我知道你试了很多种方法,也试了很多次,你都坚持并找到方法了。(坚持)
创意、策略等等。
而不是:你考了第一名,太棒了。
教会孩子运用尚未( “not yet” )来评价自己。
Dweck教授发现,在那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数不是一个代表失败的界定词(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达到)。这两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孩子得到是”不合格“的评定,他可能认为自己已被判断为失败者,没有进步的空间。而“not yet”则意味,他还在在学习的轨道上,只是还没有到达终点而已。如果积极和努力会让他下次做的更好。
除了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著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西与莱恩在1970年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理论。
它认为人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而其实现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自治,有足够内在动力。
研究发现激发人类的内在动机包含三个要素: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需求,也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掌控感和选择的自由。
这个自主感可以体现在,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运动,游戏等,而不是我们要孩子学什么。
而积极心理学追踪研究,发现对孩子施加过多控制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心理伤害。
因此我们可以:
1. 好好观察孩子,在孩子沉醉投入的时刻,通常是孩子感兴趣或者有天赋的活动。
2、和孩子一同谈谈他真正喜欢的事物。并了解他想要学习的真正想法。寻找和他匹配的路径因材施教。
当然给予孩子自主性还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因为当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后,还需要有胜任力作为支撑。
而胜任力是孩子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活动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孩子胜任力:
1、以学钢琴为例,孩子初学时候因为新鲜而学习,但是过一段时间,重复的刻意练习会乏味。
这时候,我们不能责备孩子,“这都是你自己选的”(否认孩子的自主感),而是肯定孩子的选择,接受孩子的情绪,可以练习下已经熟练的曲子,找回可以自如掌控的胜任感和自信。
2 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降低难度。
过低或者过高难度的任务都不是最理想培养孩子胜任力的方式,如果孩子感觉到焦虑和压力,可以适当减少难度,而过于简单,会有无聊感,即使完成了,也不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体验。因此可以分解任务,给予支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收获成就感。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说“孩子,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而最后一个因素是归属感,它强调是个人与他人间产生的连接与纽带。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和孩子谈话的公式是:“如果……,就……”这种带着条件式常常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乎的是他的成绩,表现。而不是他本人。
因此只有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归属感和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在孩子拿了一个不理想的成绩回来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孩子,你现在很难过是吗?即使你没有考好,妈妈还是很爱你(满足孩子的归属感)。
2、我也看到你一直都在很努力,你也已经在进步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满足孩子的胜任感)
3、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来改进和提升吧。(满足孩子的自主感)
最后一个,也是我们所希冀的理想儿童所拥有的品质,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着自己所热爱并为之追求,实现创造性成果的人。
而这我们谓之“心流”(FLOW)。
《心流》一书的作者米哈里发现:人们在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时,可能会经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会使人废寝忘食,不计回报的全身心投入,并且乐在其中,并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沉浸式体验」,对于孩子不能专注的学习,我们可以尝试来协助孩子进入到沉浸式学习中。
而进入心流状态的5个条件:
发现并找到热爱的事情;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前文所说,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支持和协助孩子参与其中,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
逐步形成技能,对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很多家长常常担心孩子因为很喜欢某个事物而耽误学习,但是,孩子在某个活动中所形成的品格,思维,能力,都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
有一个孩子很想养宠物,家长就带着孩子到宠物市场了解不同的犬种,挑选回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养育计划,精心料理。
孩子也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受到前文所提到的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感。这过程中孩子逐步形成的责任心,爱心,以及护理常识,动手能力。不就是家长一直追求的吗?
要有合适的难度挑战;
这个也不难理解,孩子在合适难度任务面前,当孩子能够完成,就会带来很高的成就感。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用心观察和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孩子跳一跳就够得着。
给予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
在此奖励不止于也不提倡常用物质奖励,但是反馈可以包括语言,行为上的安抚,比如,孩子,经过你的努力练习,可以顺利弹一首曲子了,妈妈真是为你高兴。
或者是在孩子学会一首童谣的时候,可以做她的观众,身心投入的欣赏她的表演。
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知道大致的步骤;
如果说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个小目标,例如是自己看书20分钟,并和孩子利用表格,时钟来配合完成记录,让孩子明确目标并让达成过程可视化。
在心流通道中,人的体验是最好的,而且技能得到最快速的提升。
随着技能的提升,会去寻求新的挑战,因此,在这个状态下,成长的速度是最快的。而可以完成或者突破一个个挑战,人会有满足感,产生积极自我的概念,这就会建立起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本——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成长为自驱型儿童,不能一蹴而就,作为父母,我们了解孩子,给予接纳和足够的支持,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当我们愿意和孩子形成合力,相信孩子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李忠励
IEEP国际研究中心教研员
教育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IEEP积木探究课程研发专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