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孩子就是一个天使,在我们的期待中降临,他们治愈了我们,也修炼了我们。
即使每天在人间要负重前行,但因着他们,也会加快我们回家的脚步。
即使忙碌奔波,灯火阑珊处,他们期盼的双眼也点亮了我们回家的路。
但现实生活总是难以有诗歌里的诗意。
“爸爸,我想和你玩这个游戏。”
“你自己一边玩去吧,爸爸在忙!”
“妈妈,你看看这个。”
“宝贝,妈妈很累,你乖!”
当我们疲倦不堪地回到家里,面对着孩子的“连环轰炸”,往往觉得既焦躁又愧疚,也会从内心生出疑惑——工作与家庭似乎不能两全。
其实,高质量陪伴就是解锁其中困境的钥匙。
陪伴的时间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当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走心的陪伴,效果并不会比全天候的陪伴差。
那么,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呢?
美国《正面管教》畅销书作者简尼尔森提出了类似的特别时光的概念,在亲子陪伴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五个孩子的妈妈,她在书中提出,要给每个孩子特别时光,哪怕十分钟,二十分钟。
在和孩子商量了游戏清单之后,可以每天在较为固定的时间打扰专属于你和他的特别时光。清单也许是:
你们早饭时间,一起共进早餐,一起做做家务,让孩子和你在快乐中获得劳动技能培养责任感。
或者在睡前一起读读绘本,不出门也可以“环游”宇宙。
又或者每晚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起动手玩玩积木,共同搭建你们的梦想世界。
这样,即使是在非特别时光,孩子嚷着让你陪伴他,而你又实在抽不出身时,你仍然可以比较从容和优雅地说:“宝贝,你等等我,还记得我们八点钟的特别时光吗?”
仪式感的价值在于他让孩子单纯的心充满期待,也会让亲子之间形成了特别的亲密的链接。
正如同《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们不仅是通过每天或者有频率的固定时间来陪伴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是否有一个更美更加平等和舒展的姿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掌控和不平等,而是如同充满智慧的犹太民族育儿法——Havruta(海沃塔)。
海沃塔育儿法的受益者,Facebook创始人,扎尔伯格回忆说,他从小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总是会问他——“你在学校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而从来不主动问他在学校排第几名?
无论他提出的问题多么荒谬,爸爸妈妈总是鼓励他,并有逻辑和内涵的和他讨论。
布兰迪斯大学就“海沃塔”提炼出了几大核心联系。Havruta接近于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
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包括提问与对话讨论来探究和学习,交流。有几个关键词:
倾听表达(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这是一个基础,就像汽车的引擎一样。
父母用耳朵和心去倾听,并在话语中找到重点,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有更多的表达空间。即使这个听起来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和滑稽。例如“蚕宝宝长大了会像妈妈一样生宝宝吗?”“蚕宝宝是怎么变成蝴蝶的?”
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它就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让你们在探索的路上前行。
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围绕主题深层次挖掘。让谈话更有营养和逻辑。
例如通过绘本,视频,甚至家长给孩子买来蚕,让孩子养蚕和观察,记录,理解和总结蚕是如何变成蝴蝶的过程。
支撑和反驳(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当孩子提出想法时,不要马上否定和肯定,而是带领孩子寻找论据来支撑和反对。例如“蚕宝宝只会变成一只蝴蝶?”
这个搜索信息并加工成为较全面的知识时,就像是和孩子一起来拼图,让孩子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貌和真相。
这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感受到发现问题之后,可以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欢欣。
那么,你可以想象下,他还会因为遇到一点挫折而轻易放弃,或者因为缺乏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而将自己禁锢在小小的手机和电视里吗?答案可想而知。
原来,真正的陪伴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的保姆式代养,也不是视若无睹的“冷”处理,而是此时此刻,而是加入情感浓度的陪伴,而是只有我和你。
在文章的最后,想提到一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这位经历婚姻,事业多重打击而无家可归的父亲Chris,却对孩子不离不弃,并用自己的行动来阐述逆袭。
正因为他的陪伴和鼓励,即使他们住地铁厕所、收留所,小Chris也愿意跟他的爸爸说句「你是一个好爸爸。」
仔细一算,从孩子落地到独立成人,只有1000周,而三岁以前,过去了160周。孩子很快乐,但是孩子也许记不住。
这张图表里的红色格子代表的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你陪伴他的时间,而下图,是孩子离家上学之前,你陪伴他的时间。
也许你会愕然,原来可以走进彼此的时间真的不多。
所以让我们利用好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美好时光,拼接成他人生幸福的记忆吧!
(文/李忠励,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