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哈喽大家好
英国幼儿园当年在放开之后,是怎么做的?Bubble泡泡隔离系统是答案吗?
这一篇文章发出去之后,我在后台收老师们的私信,询问我一线老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不感染新冠,如何面对已经感染的孩子/家长/同事。
怎么保护孩子不感染新冠?
说实话,看到老师问这个问题,我还挺心疼的。
没有任何人有办法保护孩子不感染新冠,老师也无需自责,不是你们能控制的。
那么多感染新冠的人,出门一直戴口罩甚至连门都没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的病毒。
如此防不胜防,疫情三年了,全世界科学家都没办法阻止病毒传播、最终还是要靠疫苗和群体免疫来解决的问题,真的不是幼儿园老师认真负责多努力一些就有办法的。
客观地说,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国内很多幼儿园的日常消杀就已经近乎“登峰造极”,老师们原本就不可能在兼顾教学的同时做更多了。
新冠病毒不是老师们多用消毒水擦几遍桌子玩具就能防住的。疫情发展到今天,难道是全世界人民的消杀没做到位吗?显然并不是啊。
当前国家的防疫政策是一夜之间全面放开,感染率一路狂飙。社会面上如此“全面放开”,说实话这个情况,连当年英国幼儿园刚解封时的bubble泡泡隔离系统都不适用了。
当然从国内一线老师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说我们完全躺平啥也不做了,就像疫情之前每年会预防流感和其他传染病一样,继续日常清洁消杀和教学管理就可以了。
上述这些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不是和新冠疫情之前,我们面对流感时候的操作,一样一样的?
世界已经够困惑恐慌疯狂的了,孩子们可能最需要的是和情绪稳定的老师在幼儿园度过正常童年的一天,有一天算一天。
不是只有新冠病毒本身在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新冠一代孩子饱受“次生伤害”?真相是什么?说说背后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怎么面对已经感染的人?
如果把“新冠/阳了”替换成“流感”,思路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
没有人愿意感冒发烧嗓子痛浑身疼,就是很难受很辛苦;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故意想要传染给他人,让别人也得病。
我们感冒了会在家休息,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会和同事同学刻意保持距离;遇到别人感冒我们也会开玩笑说“离我远一点儿啊,别传染给我!”
现在面对新冠病毒,也一样做就好。
我们园所当时的做法是,只要自测是阳性,不管自己是不是有感觉,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感染后康复者,都要呆在家里。
客观来说,抗原和核酸也不是百分百准确,病毒的潜伏期又很长,阴性也不一定就代表安全,但是遵从朴素的价值观,明明知道携带病毒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还是应该暂时自我隔离,减少对别人的影响,转阴了再回来。
怎么照顾生病的小朋友?
别乱吃药乱用偏方,听专家的话。
专家说:不要过度用药,中成药你有信仰你就吃,没有信仰你可以少吃一点。反正你吃也是7天,不吃也是一周
孩子阳了怎么办?无症状就不传染?愿这部宝藏动画,保护好每一个孩子!
园所的挑战
有感染过已经痊愈的,有正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有体感上已经复原但检测还是阳性的、有还没感染过的、有买不着自测试剂测不了的…
每个个体都处在不同的抗疫阶段,有不同的家庭情况,对待病毒的感受和看法不一样,当然有不同的需求。
对于园所而言,实在是重口难调,这是最不稳定、最艰难的时候:是火力全开地线上线下都搞起来,还是线上线下选一个?
这事儿其实不是园所单方面能决定的,假如教育局没有建议,我个人觉得可以让家长参与这个决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发一个给所有家长的问卷,每个家庭两票,孩子一票,家长一票,大家一起投票决定接下去的课怎么上。
我们在园所做教室教学管理的时候经常说,要让孩子参与规则和计划的制定。
这不仅是赋能孩子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锻炼孩子们表达和倾听的能力,也是在倒逼孩子去换位思考去真的理解背后的原因,这对于之后规则和计划的执行和认可,都大有帮助。
让家长和孩子参与这个决策,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旦开始投票,自然会产生对话,会看到不同人的选择,听到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于是感受到世界的复杂性,于是开始去了解“最初500米”附近的人,认识孩子的同学和他们的家庭,试图了解为什么他们家和我们家的想法不一样?
开启对话并且倾听,收集信息并且思考,而不是快速下结论、紧接着对立争吵,这在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都照顾好自己,保持平常心。
我在北京的家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希望他们快快好起来呀!
和病毒共存是一定的,但愿我们都能被病毒温柔对待,症状不要太难受,挺过这一波咱们群体免疫就能正常生活了!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