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文/北京市朝阳区朝花幼儿园 江宗旭
很多家长既希望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但又觉得自己不懂音乐,不会指导孩子。下面总结一些实用的方法,有了这份指南,就算是零基础的父母,也能培养出音乐娃。
请把握一个总体原则:雅俗共赏。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丰富性与多样性
给孩子提供的音乐作品要丰富多样,包括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儿童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等。
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大自然、儿童生活、儿童的内心世界等,比如,《劳动最光荣》《春雨沙沙》《洗手歌》《好孩子要诚实》等。
形式上包括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比如,二胡《赛马》等。
风格上包括进行曲、圆舞曲,比如,《玩具兵进行曲》、摇篮曲、《杜鹃圆舞曲》。
﹡贴近孩子生活
贴近生活场景的音乐更能激发孩子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比如,《勤快人和懒惰人》就是表达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场景,孩子非常熟悉,从而能产生兴趣和表达欲望。
﹡满足孩子兴趣
为孩子选择作品时,还要考虑他的兴趣。很多孩子会对一些流行音乐感兴趣,但家长认为流行歌曲旋律比较浮躁,不让孩子听,更愿意让孩子听一些高雅的音乐。
其实很多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也很适合孩子听,但需要家长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进行筛选。比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样的流行歌曲旋律比较时尚,歌词又很健康,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但有一些音乐的旋律会让孩子情绪浮躁,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有一些歌曲歌词不健康,比如《爱情买卖》,就不适合孩子听。
﹡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3~4岁孩子可以选择结构单一、形象鲜明、篇幅短小的音乐。比如,《小兔跳》以欢快的跳音和优美的快节奏旋律表现小兔跳跃的画面,《冬日的小熊》通过缓慢的音乐表现手法,展现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人物情节,便于孩子学习与模仿。
4~5岁孩子可以选择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之间有重复(AB结构、ABA结构)的音乐作品。比如,《郊游》这首歌曲可以让孩子分别听第一段和第二段,感知其中的不同,然后再放第三段,请孩子听听这一段和刚才哪一段音乐一样,感受ABA的音乐结构特点。
5~6岁孩子可选择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等,比如《梦幻曲》《赛马》《彼得与狼》等,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
要想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爸爸妈妈还要和幼儿一起有目的地“玩”音乐,在“玩”中重点关注引导孩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
﹡感受音乐
比如,播放《水族馆》的音乐,家长可以问孩子:“你听到这个音乐像什么?”鼓励他说说感受,或用动作来表现。
﹡理解音乐
要想引导孩子理解音乐,首先要使孩子明白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孩子欣赏《小乌鸦爱妈妈》后,可以问他:“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鼓励他说说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或用动作来表达,可以和妈妈拥抱,感受相互之间的爱,这是从音乐情感方面引导孩子理解音乐。
﹡表现音乐
爸爸妈妈可以围绕歌唱、律动、舞蹈、表演、乐器五个方面关注孩子的音乐表现。
歌唱。孩子在歌唱过程中,家长要听辨是否能用自然、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有时让孩子声音洪亮地演唱时,会出现喊唱的情况,这就需要制止,否则会损毁嗓子。而到了5~6岁时就要关注孩子的音准,音准可以通过多听多唱逐步完善。
律动。家长可以鼓励或同孩子一起根据音乐做相应动作,感受与表现音乐中的律动与节奏。比如,《拍手踏脚》。
舞蹈。结合音乐鼓励孩子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比如,《小草的春天》。
表演。观察孩子能否随音乐内容运用表情、神态进行表演,比如《表情游戏》;如果需要,还可以为孩子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等。
乐器。家中可为孩子提供小型乐器,比如,小鼓、沙蛋、响板、打棒、蛙鸣筒、串铃、三角铁等不同乐器,支持孩子根据不同的音乐特点和节奏进行演奏,还可以同孩子合作演奏。如果家里没有乐器,可以找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代替。
﹡创造音乐
孩子在倾听、理解音乐的同时,往往会进行创造,最容易的就是身体动作,您可以鼓励孩子根据音乐内容进行动作表现。
其次是用语言进行创造,能够通过即兴演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唱《我的好妈妈》时,可以引导孩子“妈妈”还可以换成谁(爸爸、爷爷、奶奶等)?“喝杯茶”可以改成“捶捶背”等。
家长都希望通过音乐浸润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就让我们共同陪伴孩子开启音乐启蒙之旅吧。
选编自优师教研
编辑|张亚利
制作|郭彩霞
———END———
点击最下方左侧“”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
即可购买《学前教育·家教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