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无数上海市民和外地朋友最近在追问的问题。
作为一个扎根上海的教育号,封控以来的每一个关键事件,我们都是亲历者、目击者。深深觉得,哪怕是平时自诩“内心极其强大”的人,在如此漫长的疫情笼罩下,也开始渐渐有濒临崩溃之感。
△图片来自公众号:上海来信
最担心的是孩子。虽然很多孩子看不到网上的信息,但请相信我,他们的觉察力异常敏锐,家里的气氛、爸妈的情绪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会第一时间有所感知。
我们想知道:长时间的封闭煎熬,到底会不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实质性伤害?刨除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单单从家长能力范围内来说,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到,能缓解孩子心理压力,让孩子在这段时间能好受一点的事?
搜索了国内外来自心理学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汇总了一份实操性比较强的“疫情期心理自救资源包”,包括三部分:
1
疫情下儿童心理问题拆解
焦虑、抑郁、攻击性强,睡眠障碍、进食障碍,都是疫情期间孩子们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个“隐秘”问题,就是疫情压力带给父母和孩子大脑的伤害,不容小觑。
2
父母心理自救手册
作为挡在孩子面前的“第一道屏障”,我们需要“先戴好自己氧气面罩”,才能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洞察到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采取保护措施。
3
儿童心理疏解电子书合集
图文并茂,符合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电子书,可以帮孩子正确认识当下情绪,缓解对疫情和不确定性的恐惧、焦虑,可以打印,由家长带孩子一起做。
需要提醒的是,这篇文章只是几位热心的上海妈妈多方搜索的心理资料,不属于“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目前感觉情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还是建议大家寻求专业帮助(相关的线上资源我们也附在文末)。
当下的日子很难,为了能健康地迎接解封那一天,请务必保重自己和孩子的身心。
#01
疫情叠加其他压力,
直接“锁住”家长和孩子大脑
“新冠疫情正在吞噬全世界、全年龄人类的心理健康”。
成年人就不用说了,所有亲历过疫情的人都感同身受。
对于孩子,各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疫情的影响其实比较复杂。总体来说就是,负面影响一定有,但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受影响程度不同。
??焦虑、抑郁、攻击行为,这是疫情带给孩子普遍的伤害
一项针对3300美国高中生的研究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报告,“最近出现的不开心、抑郁情绪,比疫情之前更高”,还有51%的人表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强了”。
一项针对意大利、西班牙1143个家庭的研究结论是,疫情封城期间,有86%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了明显变化,比如难以专注学习,花更多的时间上网、睡觉,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运动。
中国也有类似的研究,虽然没有披露具体数字,但同样的结论是相当明确的:疫情发生之后,孩子们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过度担心身边人会生病,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状态,比以前更加常见和频繁。
还有一个结论,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新冠疫情影响”的研究,但也值得注意:曾有针对更早疫情的研究发现(比如埃博拉,H1N1病毒),有孩子会因为疫情,出现更多攻击行为、PTSD症状。
??婴幼儿不用太担心,大孩子其实是疫情的主要受害者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疫情的社交隔离、封闭,似乎没有太坏的影响。
美国的一个儿科研究团队,希望了解疫情封闭在家时,会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认知发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对一群3岁以下的孩子做了发展能力检查(比如语言词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运动能力,对陌生人的反应模式,对家人的模仿能力等),最后发现,孩子们的发展程度并没有什么滞后。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身边有依恋的成年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有充足的安全感;
第二,很小的孩子,与同龄人的社交占比并不大,即便疫情隔离,生活规律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当然,如果因为疫情买不到奶粉、纸尿裤,或者因为感染和家长分开隔离,恐怕孩子依然会受到很大心理创伤)。
而这两个因素,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其实是越来越弱的,尤其是“同龄人社交”。
所以,又有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对于3-6岁的孩子,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同龄人社交缺乏”,会导致他们的社交发展能力出现滞后。
那么,6岁以上的孩子,社交能力会受到伤害吗?
我暂时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资料,如果有朋友了解欢迎留言。但我的推测是,对于6岁以上,尤其是已经有规律校园生活的孩子,长时间闷在家里,和父母大眼瞪小眼,只能从屏幕里和同学交流,真的非常让他们不开心。
也许,他们的“社交发展能力”并不会有明显滞后,但孩子的情绪指数,多少一定会受到负面影响。
我身边就有很多孩子,每天网课也是兴趣寥寥,只有开语音和视频和同学畅聊一会儿,整个人才会放松下来,甚至“明亮”起来,这一点很多家长肯定都能秒懂。
??疫情让家长的大脑“死机”,无法给孩子创造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
这里必须说明,在目前的上海,除了疫情之外,有太多外界我们改变不了、甚至难以发声的糟心事,这一定会影响到大家的情绪,而且是在所难免。如果我这时候要求大家“时刻在孩子面前保持愉悦情绪,营造轻松家庭气氛”,实在有点“何不食肉糜”。
对于每天过得很难、很丧的朋友,我充分理解,无比共情。
但依然想分享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建议大家先了解——
①疫情带给孩子心理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家人感染新冠,甚至死亡;缺乏社交,被隔离的经历;父母失业、家庭经济状况受到影响、家庭暴力、家庭剧变,都会导致孩子的精神状况恶化。
②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像疫情这种“突发的、不受个人控制”的压力事件,会显著伤害父母和孩子大脑中一个叫做“前额皮质”的地方。这个部位相当于认知能力的核心,帮我们做出决断,指导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情绪、注意力。
当父母的前额皮质受到伤害,直接导致一个很危险的后果——面对自己,他们没法处理突发的生活和工作变故,自己会变得有攻击性,情绪失控;面对孩子,他们会没有能力给孩子稳定、有爱的教育方式,无法理解孩子在疫情下出现的各种行为、情绪问题,更没有办法产生共情,因而更可能对孩子暴躁,甚至暴力。
所以,正如上海这次的挑战,当疫情加上生活、工作、医疗各方面的不便,甚至有的家庭不幸遭遇家人去世的悲痛,这一系列“核弹”级别的压力下,家长即便有再强大的自控力,也是无心、无力做孩子“安全的港湾”的。
不是他们不想,是他们的大脑被“锁住”了,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根本做不到了。
于是,在紧张、焦躁的家庭氛围,以及家长无法稳定的情绪、行为综合影响下,孩子可能会受到多重“重创”。他们的大脑也会受到相似的伤害,连带他们的心理、情绪,也有可能整体垮塌。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科学家在研究“疫情对孩子心理影响”时,会多次强调:
-
疫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应该放在“整个家庭心理环境”的语境下来看;
-
而且,应该对此时孩子遭受的家庭暴力多加留心;
-
以及更重要的,当我们聊“如何舒缓疫情下孩子的心理”时,我们最应该研究的是,疫情下如何帮助父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大脑和情绪,让父母有爱的本能发挥作用,充当孩子的安全港湾。
只有这三点都兼顾到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疫情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了一环,都几乎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也是飞机上常说的,“请父母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孩子戴好。”
“疫情逼疯父母”,不应该是一句被调侃的玩笑话,而且一种值得警惕的信号。
#02
在解决孩子心理伤害之前,
请父母先及时自救
疫情之下,成年人的情绪自救,无非几个渠道:自我疏解,求助专业人员。
但比较无奈的是,上海目前的电话、线上心理求助资源,也是非常紧缺的,如果暂时找不到,我查到了一份资源,或许有用——来自美国CDC的成年人自救工具手册《新冠心理自救手册》,长达32页,专为新冠下焦虑人群撰写,有大家掌握处理焦虑、抑郁情绪的思维工具,是一本很完整的教学指南。
如果大家英语不错,强烈建议下载下来,存在电脑、ipad里,或者打印出来,当做一本“自救教科书”来用,类似于可以“自己完成的心理咨询”。效果可能比不上专业咨询,但至少可以救个急。
这个手册里,有理论内容——
疫情焦虑之下,如何提高睡眠、运动质量(跟刘畊宏夫妇跳操,真的很欢乐,很治愈,就是注意安全):
如何用呼吸来放松自己:
还有练习题,用“写下来”的方式,把学到的自救技能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写下你这两天做过很愉快的事。这是被研究证明有效的,经常被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在疫情之下,我们也可以这样治愈自己:
这个手册里,还有一套“转换消极思维”的思维工具,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情绪,我认为很有价值。
这个工具是这样用的。比如,你所在的社区或附近有了新增,你脑子里会下意识蹦出一个想法(automatic thought):“完了,我自己被感染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套思维工具会教你,当你这样想的时候,立马“强迫”自己转换思维“alternative thought”:“我一直在家里待着,做核酸也注意距离,团购物资也有做到勤消毒,我尽了一切努力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这样的“转念一想”,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充分练习,经常习惯去做,真的能缓解焦虑。
手册里还会教你更多转换思维的现成思路,让你不要在看到、听到负面消息时,陷入恐惧担忧的恶性循环,及时“跳出来”疏解自己。
还有可以自己写上去的“练习题”。这样的思维转换方式,不是一味告诉你“想开点”,而是真正写下来,用积极的思维去暗示自己。
除了这份32页的pdf手册,我还找了一份更详细、更长的,171页的心理自救工具手册,也是一样的思路——
先来一份“疫情心理问题自查表”,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出现了状况:
后面是非常详细的心理自救理论+练习题,目的也是用手写的方式,让你有一个专注的时间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以上两份“针对成年人”的《疫情下心理自救练习册》,都是来自美国权威的心理学家、官方,背后有海量的理论依据,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可信的,目前国内还没找到类似的中文版。
推荐给最近有需求的朋友。两份pdf的下载方式,都放在文末了。
#03
给孩子的心理自救资源:
疫情主题相关电子书、练习册,
正视、了解、审视内心,才能真正治愈
再重申一遍:当父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情绪、心理,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安全感。
做到了这一步以后,我还找到“下一步”的资源——美国心理专家专门设计,帮孩子正视疫情的电子书、练习册,同样也都是pdf版本,有故事、科普、自我审视的练习题等等。
推荐大家下载这些资源,背后也是有理论支持的:
①研究发现,当疫情打乱了生活和学习节奏,我们需要尽快帮孩子建立生活的新秩序,可以有效让他们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感。那么新秩序中,也可以加入一个环节:像成年人一样,审视自己每天的情绪、内心,有了问题及时疏解。我帮你找到的这些资源pdf,就可以做到。
②关于疫情,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也不乏虚假谣言,不建议让孩子通过这些渠道了解疫情。我找到的这些资源中,就包括国外科学家写给孩子的新冠科普书,这些是属于孩子年龄和认知的信息,更能有效安抚孩子。
③研究发现,给孩子多讲一些积极的、人类抗击新冠做出的贡献和进步,会抵消孩子对疫情的恐惧,这些资源中也有这样的故事。
我总共找到了25份这样的电子书、练习册资源,都可以电子阅读或打印出来:
举一个例子——一份来自联合国的《儿童心理支持手册》,81页,几乎是网上针对儿童最全的心理解决方案。
这是专门写给家长的手册,里面有非常详细的,针对儿童疫情下心理焦虑的解决方案。
比如,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你可以如何和孩子聊天,满足他们的需求?
当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你可以如何通过倾听、安抚、打消疑虑的方式,让孩子安心:
如何在宅家的时候,和孩子度过有质量的亲子时光:
如何给孩子讲述疫情中不那么积极的信息:
还有一份非常独特,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担忧、焦虑的《故事模板》,可以打印出来:
可以涂色、和疫情中积极事件相关的模板:
一套可以教会孩子在逆境下“照顾好自己内心”的思维模板,帮助孩子安排好自己的一天,找到秩序感、安定感,帮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担忧,真正“看到”自己所拥有、值得庆幸的事物(比如妈妈团到了爱吃的食物,家里药物充足等等)。
这些“写下来”的信息,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感觉,会很治愈孩子内心。
类似的可打印模板,我还找到了很多,真的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滑动看图,我都有高清版的pdf,全都在文末打包送给大家(????滑动看图,高清pdf按文末下载):
▼解决问题流程表,帮助孩子正确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我的一天”总结表,及时帮孩子把当天高兴的事情记下来,有助于情绪舒缓:
▼“感恩日记”总结表,同样能帮助孩子把美好的小事记下来:
▼帮助孩子了解病毒,学会健康防疫习惯的电子绘本(适合幼儿园):
▼帮助孩子了解新冠病毒真实信息的fact sheet(适合小学生)
▼当情绪出现波动后,一份很有童真的自我疏解手册,有小活动在里面:
未完待续,文末福利还有更多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和大家经历了4月22日那难忘的一晚。真的很难确定,如果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一篇关于心理自救的文字,真的对大家有用吗?
但转念一想,既然那些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如果继续在网络信息中,放任自己的情绪低落、丧气、失控,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所以,不放弃发声的同时,还是建议大家,关注我们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每天开辟出一点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心理自救的时间。
可以聊天,可以讲故事,分享邻里之间温暖动人的经历,也可以拿起纸笔,一起做资源包里的活动。
上海的四月即将结束,真心希望大家和孩子们,一切安好。
本期福利
领取文中提到的疫情期心理自救资源包,包含:
-
来自美国CDC的成年人自救工具手册《新冠心理自救手册》
-
疫情心理问题自查表
-
联合国的《儿童心理支持手册》等心理专家专门设计,帮孩子正视疫情的电子书、练习册的pdf可打印版本
??点击链接,后台回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