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教育的可能性。嘉宾纷纷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践行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来自:橡树君。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设为星标”哦!
在纪录片开头,华大基因CEO尹晔提出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上大学的时候,打球好有人喜欢,学习好有人喜欢,演讲好有人喜欢,辩论好有人喜欢,到工作了以后,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
在尹晔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整个社会都在用钱去衡量一切价值。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也跟着急功近利起来。所有人的目标,统一变成了:上好大学、好好工作,挣多多的钱,更好地养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来健健康康的。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和目标。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尹晔从遗传学上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后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拿大型海鸟信天翁来说,它一次只生一个蛋,所以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呵护这个蛋,否则基因就断了。它不像鱼,一次可以产出几百万至几千万个鱼卵,即使死了95%的卵,还有5%能幸存。
信天翁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两个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样,容错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码压在这为数不多的后代身上。
有些家长因为过于焦虑,他们的很多要求,都脱离了孩子当前的天性。比如,在孩子该尽情玩耍的时候,他们让孩子去各种书山字海,等真到了该冲刺的阶段,孩子开始叛逆了,他开始迷恋网游了,开始早恋了。还有一些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去鞭策孩子,却从不想着提升自己。
你觉得看书好,那你就放下手机去看书,孩子会跟着有样学样;你觉得弹钢琴好,那你自己去弹,孩子从小在钢琴的熏陶下,他自然会爱上钢琴。所以啊,父母最该改变的就是自己,你变好了,孩子也会跟着变好。
好在,随着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觉醒了。
他们逐渐明白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对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让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是让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修炼,开始学着怎么去当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无论怎么焦虑,都是徒劳的
从极端角度来讲,父母无论现在怎么焦虑,其实都是徒劳的。
因为家长从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只能知道什么对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好。而到底学什么对孩子有好处,只有“未来社会”才能告诉他。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经验,其实已经不具备对未来的指导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网络游戏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而这两年,电子竞技火了,成了一种正儿八经的比赛,很多孩子通过“游戏”,成了知名的网络主播,甚至还拿了世界冠军,一时成了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点,要有全局观。不要看到别家孩子学奥数、英语、编程,就非得逼着自己孩子也去学。心态放平和些,让孩子活得自在一点,说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时候,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把无处安放的巨大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在尹晔看来,既然父母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既然未来是不可控的,那还不如做好自己,着眼于自己的人生,“一个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个人都得好才叫好。”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帮助孩子获得人生的意义感。
心理学家彭凯平认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意义感,不是凭他自己的知识、经历、智慧能够想出来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点和教导。”所以,亲子间的沟通很重要。
因此,彭凯平建议,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的闲聊时间。去聊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些抽象的问题,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问题,想想别人、想想国家、想想社会。”
如果每个家庭都践行这样的教育,相信我们整个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这本日历,每天撕一页,
也能缓解教育焦虑
这是蓝橡树教育日历第三代,延续过去2年的风格,我们把2022年的创作主题定为「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我们发现,很多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身上,当家长开始改变时,孩子就自然会变好。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是家庭教育,父母关系出了问题。所谓“父母生病,孩子吃药”。
从2022年起,「蓝橡树教育日历」陪伴你,让教育变得轻松有效,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愉悦的家庭生活。
教育孩子,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但每天开始都不晚。
新年特惠108元/2本
扫描海报二维码立即抢购??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把道理讲透,苦口婆心不及灵光乍现。往往在恰当的时间,刚刚好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我们以每天一句话:共情孩子、学会说话、做有智慧的家长、理性看待海外升学、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等等。
令人愉悦的片段、疗愈人心的字句,陪伴你度过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日历采用手撕形式——虽然有家长建议我们改成翻看便于收藏,但我们坚持“手撕”这个举动更有仪式感。
当你忍不住想要手撕孩子的时候,试着去手撕日历,读一下上面的话,冷静三秒,一切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糟糕了。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不仅要献给你纸面上的教育真谛,还要让你有更好的使用体验,给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
布艺封面,工艺升级,手感相当高级!!编辑部小伙伴拿到打样啧啧称赞:质感绝对秒杀前两年,终于让我们找到一个靠谱的印厂了!
-
纸张加厚,正反都可书写。其实我每天撕下来的日历背面也会做草稿,但因为过去的纸张比较薄,所以手感一般般,今年直接加厚印刷,更环保性价比更高。
2022年,我们更新12个月份的全新主题,以及365天的内容。
新增了每周一部教育电影推荐,让这本日历更具有实用性,陪伴你们度过每周的亲子电影时光。
-
新年新启程:
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大梳理
传言太多,而常识太少。是我们在遇到孩子生长过程中各种挑战时,手足无措的根源。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
“2022年1月19日,教育不单单是讲授,更在于你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教育,我的人生就是我的讯息。”越南的一行大师在《活在此时此刻》里的一句话,就像一枚定心神针,不要惶恐,不要着急,好好生活一切都会有答案。
“2022年1月24日,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修辞,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不满,因为当时任何教育形式与职业的相关性都令人怀疑。“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写在《文凭社会》中的一句话,送给那些劝我们孩子去读职校的人!
2022年1月13日,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科普作家郝景芳的这句话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声处惊雷。
在《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每天分享一句教育常识,这些教育上的底层逻辑,将会成为你内心安定的力量,陪伴你走过充满挑战的每一天。
-
紧扣教育热点话题:
多胎家庭、性别教育、自驱力、未来世界
2022年,12个月全新的主题,紧扣教育热点,说的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尤其是2022年首次提到了“自驱力”的话题,紧扣双减主题。
双减之后,那些自律、自驱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2022年6月6日感觉到‘真有意思‘‘真棒‘,是‘感动‘。变为‘擅长‘是熟练。这两点相互关联,感动是熟练的准备,熟练让感动深化。这是产生干劲的根源。”日本漫画家斋藤孝用非常形象的表达,告诉你一个道理,只有仿佛练习到熟练,兴趣才有价值,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2022年6月6日,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心理学家艾尔菲·科恩揭示了一个真相,父母的奖励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自驱力。
“2022年5月10日,性别问题并不是一个女性问题,男性同样也在社会中被规训和制约,解放女性同样意味着解放男性。”沈奕斐告诉我们,教育男孩和女孩,同样重要,并且有难度。具体该怎么做?教育日历给你更多思考。
在《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将分享一些通俗,但又非常好用的小方法,它们将会成为你的武器,让养儿育女更轻松。
-
每一部有启发的教育电影:
和孩子一起观影,收获美好的亲子时间
在《教育日历2022》中,每周推荐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起看电影,增进亲密关系。
“2022年3月19日,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你有可以成功的自信。《垫底辣妹》讲述了一个差生逆袭,最后考上名校的故事。中二的剧情,深得孩子们的心;
“2022年4月24日,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了一桩生意。”印度电影《起跑线》揭露了一场荒谬的择校,而我们也依然身处其间。
“2022年5月28日人会变老,生活也会逼着我们去成为大人,抛弃稚嫩,变得稳重。而你就会发现以前的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拥有一颗童心是值得庆幸的事。”20年后重看《菊次郎的夏天》,依然会被北野武大叔的温情脉脉打动。
2022年,我们依然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生活的压力让我们迷失自己。幸好我们还有彼此,还有内心的坚守——用心陪伴孩子,用爱经营家庭。
希望蓝橡树能够为您的2022年点缀色彩。
点击「」
也可以下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