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2届美本早申基本尘埃落定。
综合“爸爸真棒”昨天数据分析文章看,今年的美本早申只能用4个字形容:凛冬已至(滑动看美本早申榜单????)。
2021届就已经被称为“史上最难申请季”,更加艰难的2022届应该怎么看清常规轮的申请趋势?未来是不是会越来越冷?该如何规划面对?
在2021年年末,我们照例拜访了“爸爸真棒”的老朋友、留学届如雷贯耳的大神、棒呆国际创始人Brian寻求解答。
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高中毕业于知名的英国七橡树中学,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系,并于斯坦福大学取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作为倍受尊敬的高端留学申请专家,他帮助众多优秀中国学生获美国顶级大学录取,并因此登上《福布斯》亚洲杂志封面。Brian现为5个孩子的父亲。
从业14年来,在顶尖美本申请上,Brian始终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在这个“最冷早申季”又斩获了2枚普林斯顿、2枚哈佛、4枚斯坦福、1枚哥大、1枚耶鲁、2枚杜克、1枚MIT,在ED轮就集齐了“哈耶普斯麻”!!
至此,他历年已斩获22枚哈佛、48枚耶鲁、16枚普林斯顿和26枚斯坦福,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藤校&Top offer。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的4枚offer,来自国内的上外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上海美国学校、加拿大Lord Byng。其他的前10 offer分别来自于美高、加高,以及国内民办和公办学校,包括北师大实验、复旦附中、广州华附HFI等。
能长期保持行业顶尖位置的顶尖高手,看问题必有其过人之处。而当我们准备和Brian探讨一番高深的问题时,Brian一开始就抛出了一堆把我们“砸晕了”的“大实话”:
-
孩子生在上海北京,可能已经“害”了他们。
-
对中国学生来说,顶尖美本录取只会越来越难,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
顶尖大学的法则只有两条:成绩好+有趣!中国孩子的无趣多是因为家长无趣。
-
过多活动规划没有用!
-
留学申请,一旦“卷”起来,就出问题了!
我们整理了这些“大实话”,希望在这动荡不安的申请季,能给予家长和申请者一些深刻洞见。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大实话01
孩子生在上海北京,
可能已经“害”了他们
总体,今年中国学生的ED录取数量确实比往年少。
这里要澄清一点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ED数据其实还要“打个折”,原因是在统计时,有越来越多原来服务美国ABC学生的机构,现在开始拓展中国内地学生的业务,所以把两者统计在了一起;而且因为隐私问题,我们无法完全统计到学生的国籍,所以录取数据中的一部分其实是和中国无关的,实际早申offer数量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少一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申请人数增多,录取率降低,竞争更为激烈;
△左:根据Common APP 最近数据显示,2021-2022申请季,共有780,024名申请者参与早申,比2019-2020申请季大涨了13%;早申总数量为3,089,107,也比2019-2020大涨22%,人均提交4份申请。(由于疫情,2020-2021早申比前年下降8%,所以Common APP直接对比2019-2020数据);右:与此同时,国际学生的早申人数再创新高。2021-2022比之2019-2020暴涨40%。其中中国又一次成为申请人数最多的国家。
另一方面虽说美国大学和政治没有太大关系,但中美之间的互相角力将长期存在,多多少少会影响到美国普通民众的看法。比如原本1000个国际申请者中,大学会录取100个中国学生,现在可能就录取40人,剩余留给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录取比例本来就由大学自己决定,没有一定之数。
从录取城市和学校来看,往年美国大学录取北上广深的学生比较多,因为觉得比较了解那里的学校;后来二三线城市有了更多的AP班、IB班,美国大学也认可他们的AP、IB成绩,所以招生开始逐渐分散。去年和今年的数据都很明显,非一线城市的录取多了起来。
我有一次开玩笑地和朋友说,家长把孩子生在了上海北京,可能是“害”了它们。因为这些城市的池子太大,优秀的人太多,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要竞争,后来忙到底发现,他们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并没有优势,反而比二三线城市孩子的竞争力小,因为无论录取国际生还是美国学生,美国大学都强调地域多元化(Geographical diversity)。
而从录取的高中来看,美国大学已经不想多招私立高中的学生,特别是顶尖的美高。美国在这点上很矛盾,它一方面是精英社会,另一方面又一直觉得教育是为了让世界更公平,所以在人才选拔上,不想再招更多精英,以免出现阶层固化的状态。
从今年的录取也可以看出,海外录取中,有更多的offer来自于美国公立高中和非顶尖美高。
大实话02
顶尖大学的录取法则:成绩好+有趣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顶尖大学的录取法则又是什么?
很简单:成绩好+有趣。
首先成绩不能有硬伤,尽量要全A。成绩好是根本,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现在的学生花太多时间做活动了,却没有注重成绩。我不否认确实有一批录的好的学生参加过竞赛,但并不代表参加竞赛就一定能录的好。
打个比方,你今天去硅谷,当然可以找到一些提供免费餐饮的公司,但不能倒推来说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提供免费餐饮。
如果学生有能力去打竞赛那最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的程度。而且除了几个顶级的比赛,哪些第三方的活动真的能给你加分?哪些比赛会明显有利于申请?
夏校也是如此。疫情之前,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夏校;现在大家没法出国,发现有的夏校其实不去也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成绩之外,更关键的是你要拥有有趣而独特的灵魂。
现在中国的学生尤其是体制内的学生可能缺乏有趣的灵魂,而国际化学校的学生拥有有趣的灵魂,但可能成绩跟不上。两者不能差一个。
什么是有趣而独特的灵魂?
就拿微信朋友圈举例,我们平时看到的、自己发出的朋友圈,可能来回来去就三四个主题,有多少人在发让你眼前一亮、很独特的内容?是不是挺少的?可能也和自己平时没有很多元化的经历相关。
为此,我会不断push学生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做有趣的人。比如去年我有个录取大藤的学生,研究免疫疗法和蛋白;他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师,喜欢拍摄植物;组织过音乐活动;也在研究社交网络。
有一个也是进“大藤”的学生,他研究种族、贫富差距、公正的问题;还有一个学生,他研究数学问题、3D4D空间、以及水污染等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而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无趣,问题可能在于他们的家长本身也是很boring的人。每天工作、回家吃饭、陪孩子做作业、睡觉,第二天再重复。生活比较狭窄,对很多事情并不好奇。如果家长不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的孩子可能也不会很有趣,因为他没有一个好榜样。
△实际上,人们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Brian坦言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如果不是一直提醒自己,可能就会渐渐成为一个无趣的人。所以他会不断练习一些新的曲目,变换一些新的音乐风格,学欧洲、美国说英语方言,种菜,学新乐器等等,push自己迎接新的挑战。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会尝试靠近90后、00后的兴趣,为此我在办公室里放了公仔、球鞋等稀奇古怪的东西,开始的时候没有特别理解,但还是提醒自己,要拥有更开放的态度。
大实话03
留学申请要“善良”,
“卷”起来就出问题了
除了成绩和有趣,在升学上,什么是对孩子真正重要的?我总结了我那些录取好的学生,基本都有这4个特质:
第一,善良。
不喜欢抢资源。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个点,他们觉得现在升学竞争那么激烈,难道不需要去争取一些什么吗?就拿马斯克举例,他将特斯拉所有电动车的专利都对外开放了,很多人也觉得不理解,他却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其实有一些行为,从短期来看可能是吃亏的,但长远来看会有利,我希望学生们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
第二,在大格局和小细节上找到平衡。
既关心细节,但大方向也能把握住。在申请过程中,不能只沉迷于一件事情,比如只参加某个比赛,却忽略了别的东西。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成绩和有趣要兼而有之,在埋头做事的时候,也要抬头看天,一直想着Big picture(大格局)。
第三,家长不会替学生做决定。
我们不建议家长过多参与太多孩子的升学过程,比如替孩子选专业、选大学,事必躬亲。就像跑马拉松,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行,自己就上场替孩子跑步。事实上,主要跑步的应该是学生,家长最多只能在旁边递个水。
第四,有自己的独特性。
现在我们常说留学申请很“卷”,但其实美国要求的是多元化,“卷”意味着很多人在做类似的事情。我觉得除了成绩之外,别的东西都不能“卷”,一旦“卷”就出问题了。
我曾说过,跟风是中国家长面临的最大挑战:不要因为周围人都在做某个活动,你也去做;不要因为周围同学都在选一门课,你也去选;不要因为周围人都上夏校了,你也去上。
不少家长有一个误区是,假设美国大学要什么,然后按照这个思路来准备。但事实上,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美国大学未必会在乎、认可。
比如有家长认为,选择一个“高大上”的活动就能帮助孩子脱颖而出,甚至不惜代价让孩子去非洲建旱厕,去东南亚支教。这些活动可能对孩子的成长、经历有好处,但招生官未必认可,不如去关心所在的社区和城市更有用。
你可以学一门拉丁文、希腊文,可以通读尼采的书籍,也可以学Crispr,对于申请来说,可能比参加市面上最热门的机器人竞赛都要有用得多。当然,如果你奥数能进国家队,肯定还是有帮助的。
大实话04
美国顶尖大学就像IAPM一楼的奢侈品牌
美国名校竞争激烈,近年来很多人把目光投向英国,但我的学生中,只有三分之一选择了英美同申,赴美留学仍然是主流。
确实有很多因素推动英国留学的升温,包括治安问题、国家整体对于留学生的态度、录取的名额等等。但欧洲、加拿大等大学对于政府的依赖,远比美国大学要高出很多。这也造成了这些学校的预算有限,很难吸引最好的教授和资源。而像哈佛这样的美国名校,2019年捐赠基金高达410亿美元,用以维持大学的教学和研究。
所以虽然英国、加拿大大学的整体教育质量也很高,但一方面没有雄厚的基金支持,另一方面因为要靠国际学生的学费维系,所以它的入学名额不像”奢侈品”那样稀缺。
反观美国名校,不仅品牌做得好,而且名额稀缺,就好像IAPM一楼的奢侈品牌,虽然人们都知道二三楼的东西性价比更高,但还是会对一楼的东西趋之若鹜。
此外,从大学对世界科技贡献度来看,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美国占了17所,从MIT到加州理工,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这都是其他国家大多数学校都无法比拟的。况且美国大学懂营销,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更高,也更利于孩子未来找工作。
大实话05
顶尖顾问就好像“手艺人”
每次我们采访Brian,他都会聊很多理念,不会太多涉及业务,所以当我们最后想请他聊一聊在申请过程中,顶尖顾问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时,他想了想,用一个比喻表达了他的态度:
申请顶尖大学一定是个“手艺活”,顾问就像一个“厨师”,你有好的食材(学生生源),也要有好的料(专业方向、活动等),同时烹饪方式(展现学生的方式)也要挑选好。
比如挑选“调味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一起探索什么是适合他的专业,又有哪些适合的活动;比如烹饪方式,是要煎炸烹煮还是烤,每种效果都不一样,我说要烤,学生说要炸,我就会和他解释这个方法不健康。
很多时候,学生没有选好”烹饪方式”,在申请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展现自己。只有我们和学生配合起来了,才能把升学这道菜做好。
咨询美本申请相关内容
或想了解更多棒呆相关信息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文章篇幅有限,Brian大神还有很多洞察和建议有待给出。“爸爸真棒”特地邀请到了他来为“爸爸真棒”的粉丝做一场专属线上直播,您有任何关于留学申请的问题,都可以来提问,也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