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很多人都听说过比尔盖茨在阅读方面的“传说”——虽然他这么忙、也早已坐拥无数财富,但仍然以每周一本的速度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年更是会推出自己的“年度推荐书单”。
△比尔盖茨在读这本“奇妙”的教育书籍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准备》(Prepared)。封面上那行字“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能让运气或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 ”,实在是一下子就能击中为人父母的心。
而翻开书继续往下读,你就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得到比尔盖茨的青睐了。
目前,萨米特中学已在2个州建立了15所学校,USNEWS更是将其评选其为全美最优秀的高中。
在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化逆流的这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里,相信父母们都迫切地想知道:
-
这本书所说的“准备”是什么?
-
如何才算是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
作为家长,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参考,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呢?
让我们去书中找到答案。
01 。
教育不该是纸质地图
而是成为GPS
要帮助孩子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就好像要指引孩子从此时此地寻路去一个未知之境。可是该怎么走呢?戴安娜·塔文纳以传统地图和GPS做了生动的比喻。
GPS发明之前,我们要去某个目的地,要么是依靠记忆中走过的路线,要么就是参考纸质地图。这在熟悉的地方或者小镇毫无问题,可是万一你要去找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或者在一个大都市里,就相当困难了。
现在,帮孩子规划未来之路时,大部分父母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用记忆中的路线(爸爸妈妈当初是这样那样做的)或者纸质地图(已经延续多年的固定升学路径和专业说明)。
可是,孩子所面对的未来,已经不是熟悉的家乡小镇,而是一个大都市了,道路可能早就和陈旧的纸质地图不一样了。
可能道路已经改建了,可能最短的路线车辆太多老是拥堵,可能有的路线虽然很快但要穿越沉闷的隧道,有的路线风光优美却要绕很多弯路……
这时,GPS就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因为它不光会显示不同的路线,根据路况实时进行更新,有些GPS软件还允许用户之间分享路况信息,让大家都能够找到最适合的路线……
所以,我们不再应该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者传统升学职业路径这种“纸质地图”来规划孩子的人生了,而是需要为孩子建立一套“GPS系统”,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和方向调整,才能让孩子在陌生而变化重重的未来中有信心地穿行。
有趣的是,他们的模型并非来自什么先进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硅谷的设计思维。
02 。
用硅谷的设计思维
为孩子“准备”未来
GPS的原理,就是通过“卫星”这个远方不断移动的目标的对比,来实时了解自己的当前位置,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提供指引。如果孩子能把不断变动的未来作为“卫星”来规划自己的道路,那么家长确实可以放心了。
萨米特中学是如何寻找“卫星”的呢?我认为,可以说是使用了硅谷流行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从0到1来设计一个崭新的教学体系。
设计思维和传统设计方式比较,有两点特别不同:同理心(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和原型(把脑子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用在孩子的人生规划上,就是:收集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了解你的“人生原型”——你未来的工作。
?收集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
孩子们接受的现在的教育和“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之间可能有非常大的落差。
塔文纳讲了为儿子雷特选择跆拳道课时的故事。她发现,一般的跆拳道其实很像“标化考试”。它把一整套动作分解教给学员,学会就可以达标进阶,比赛得分也有具体的技巧。这么做的问题在于,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动手保护自己时,得分技巧毫无用处。
真实的世界不会容许你站在一张垫子上,面对和你同龄且实力相当的对手,打架时更不会只攻击你身上几个特定的部位。
所以她为儿子选择了可应用于实战的跆拳道。遇到的对手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假如有人决定比赛,他可以进行额外训练,但那不是课程的重点。
20世纪50年代,雇主最青睐的技能是:
① 能够进行快速和长时间的工作;② 能够记住细节和操作指南;③ 数学运算。
——听上去,是不是和现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差不多?
而根据《福布斯》统计,2020年的雇主最需要的是:
①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② 批判性思维;③ 创造力;④ 人力管理;⑤ 协作能力;⑥情商。
理解这些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才能理解如何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出准备。
?了解你的“人生原型”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直很难,因为人们对于大多数职业都无法有准确的认识,比如从事医生的职业和在电视里展现的可不一样。也因为,未来的好工作现在很可能还没有出现。
但是也不能一直埋头读书,直到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不被需要啊?对此,萨米特中学的探索项目很值得参考。这个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某一兴趣领域。
一个叫戴维的男生学习了编程,后来又去本地软件公司实习。和导师回顾时,他发现他很喜欢公司的讨论气氛,但不喜欢独自长时间写代码。不过,他也发现这个公司里有一种产品经理的工作,可以再多了解一下。
这样,戴维在高中仅用了6星期就对编程工作有了切身了解,而不是等到上大学甚至毕业后才知道自己并不想成为程序员。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而更有价值的是导师和他进行的反思。戴维的导师引导他,将重点放在实习经历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上,找出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越具体越好。
这样,戴维在思考自己的未来时,就不需要执着于具体的专业/工作,而是一系列对他来讲非常重要的东西,以及如何在接下来要做的事里找到这些东西。所以他未来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怕这份工作现在还不存在。
戴维所做的,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原型的探索。
对家长来说,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人生原型,并像萨米特中学的导师那样和孩子加以反思讨论,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想过什么样的成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工作场合更能遇到让他们觉得有趣的事情。
03 。
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准备
除去一套“GPS系统”,萨米特中学的教育者们抱持的两种心态,对家长也有参考价值:第一,不给孩子和自己设限,第二,竭尽所能(Whatever It Takes,WIT)。
传统学校都想挑选尽可能好的生源,但戴安娜·塔文纳坚持不筛选学生,认为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她说,教育者、家长和学生给自己设的限制都太多了。“读研究生院时,有位我最喜欢的老师曾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限制会怎么样?
这个幻想“如果没有限制会怎样”,令人想起马斯克著名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做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准备》中提到的16个“学习模块”,学生要先习得较为基础的技能,然后再去尝试掌握更加复杂的技能
而家长平常说的那些“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上这个补习班我们也要上”、“进了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都是“类比思维”的表现,一开始就限制了孩子潜在的可能性。
而既然通过类比思维培养出无数基本一样的孩子,当然他们长大就得去竞争一样的资源了,这种竞争的激烈,又反过来确证了“人多资源少”的预判,成为死循环。
为了摆脱“类比思维”,家长们可以好好回答一下本书附录里“写给老师/家长和孩子的普鲁斯特问卷”(文末扫码回复“问卷”可得全文):
-
如果既能让孩子考上大学,又能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你会选择放弃什么(如果真的必须要放弃什么)?你对于人生的追求与你父母那一代有何区别?
-
你觉得当今社会的成年人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在工作场合和私人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
试着描述一下你小学和中学的竞争环境,同学之间的竞争明显吗?这种竞争对你的行为是否产生了影响?
萨米特中学的口号“竭尽所能WIT”则是认为不能一味接受现状,而是要以更长久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也不能遇到困难就降低标准或干脆放弃。
书里讲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故事。有位学生奥斯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三天,拒绝上学,他的母亲已经束手无策了。塔文纳校长来到了他家,带上了一把螺丝刀,宣称要把门拆下来。奥斯卡只好打开门跟她去上学。
路上奥斯卡问:”您真的会把门拆下来吗?“ 塔文纳回答”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你。我会竭尽所能(WIT)。”奥斯卡说:“我相信您。”
投入的教育工作者能做到WIT,家长更应该能做到。
假如先把未来前景限制为资源不足,再把孩子的人生限制为努力做题,然后顺利成章把努力的责任交给孩子,那么就不能算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了。
▽更多相关文章▽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辑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