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不知道大家看前几天的新闻没?
因为三胎开放后,还是没多少人生娃。上面就开始琢磨了,“为啥大家都不生孩子?”。
8月7日,国家卫健委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
一位朋友看到这条新闻,就忍不住跟家里人抱怨了下: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没钱。托育服务再周到,没钱还是养不起。”
没想到这话一说,朋友的爷爷奶奶立马嗤之以鼻:
“我们那会儿生7、8个都不算啥,你们现在有什么难的?”
这话一出,朋友就蔫了,觉得哪里不对,却不知道怎么回复才好。
我们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还问我:
“是啊, 你说爷爷奶奶为啥能生那么多,咱们生个二胎都这么谨慎呢?”
吃糠咽菜的60年代
为啥养娃那么容易?
诚然,爷爷奶奶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条件差,吃不饱、穿不暖。
但真就养孩子这一项,他们付出的成本却真的很低。
我们可以从生活、教育、时间精力看一下:
生活成本:吃饱穿暖即可
B站上有个UP主就专门出了一期视频,探讨了这个问题。
他爷爷奶奶生了9个孩子,活下来6个;姥姥姥爷生了6个,活下来5个。
这些孩子,也就是他的父辈,多诞生于五六十年代。
那会儿正赶上自然灾害和饥荒,物质资源极度匮乏。
所以大家的需求也很简单,就是能吃饱,活下去就非常幸运了。
拿UP主爸爸来说,作为家里的老幺,他从小没穿过新衣物,都是哥哥姐姐那里传下来的。
吃了18年粗粮,直到成年当兵后才吃到香蕉这种稀罕水果。
教育成本:没有这项支出
这一项就更是趋近于零了,毕竟吃穿都成问题,谁家还有闲钱送孩子读书呢?
没钱是一方面,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全国人口5.5亿,其中4亿多是文盲,国家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才开始扫盲。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爷爷奶奶自己都不识字,就更不要说让孩子去读书考学了。
时间/精力成本:由年长子女替代
没错,爷爷奶奶生孩子是很多。
但谁说生10个孩子,就要自己挨个亲自照看了?
老话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就是因为多子女家庭都是大的带小的。
比如UP主妈妈,作为老大,打从记事起就开始干家务,带弟弟妹妹。
也因为如此,她在娘家威望极高,因为下面几个小姨舅舅都是她一手带大的。
所以说句夸张点的话,我们爷爷奶奶养孩子,可能就是家里添了张嘴,不费钱,不费心,不费力。
爷爷奶奶生娃多
是越生越划算
当然,养娃成本低,并不意味着父母一定就会多生娃。
50、60年代孩子多,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避孕措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多生娃,可以增加家里的收入。
咱们中国一直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就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隐形资产。
男孩到了青春期,不管是下田还是做工,都能充当壮劳力。
比如上面那位UP主的二大爷,能驾驭各种牲口,属于“高级技工”了;
女孩呢,成年前可以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弟妹,成年后还能换一笔彩礼。
所以越是穷的人,就越要多生,毕竟钱不好攒,生孩子却很容易。
对那时候的父母来说,生孩子还相当于一项隐形投资。
我们现在说:养娃就像买彩票,全看运气好不好。
指望生一个就能一次中头奖,显然不现实,那多生几个呢?
拉高了中奖率,只要有一个能成材,父母就能享福了。
即便这个不孝顺,只要有一个孝顺,自己养老就有依靠。
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子孙都不成材,复制自己的命运。
对50、60年代的父母来说,多生孩子,就是一个没有本钱,且稳赚不赔的买卖。
第一代独生子女
后来成了夹心饼干
再来看看我们这一代人。
记得有段时间,我们80后总被媒体评为“垮掉的一代。”
因为在前人看来,我们没吃过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怕都被惯坏了。
图片来源: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
也不怪他们如此担忧,相比父母那代人,我们童年真的幸福许多。
-
论物质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
论兄弟姐妹,父母也不是不想生,而是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
原来生5、6个都嫌少,多一个少一个可能无所谓。现在孩子只能生1个了,自然各个都成了金疙瘩。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正式开始实施。
教育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也是从我们的父辈起,兴起了科学育儿的观念,课外班、培训班遍地开花。
所以“独生子女”时代后,育儿成本开始指数爆炸式的增长。
成年前,父母要管我们的吃穿住行,成年后,可能还要帮我们买房,关注我们过得幸不幸福。
但还是那句话:享受了百分之百的爱,就要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人到中年时,我们面临的压力也远比同龄时期父母更大。
-
向上看,是父母的养老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我们要独自赡养2个老人,如果另一半也是,那就是4个老人。
无论是亲自陪伴、找护工,还是送养老院,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这还是父母健康的情况。一旦父母病倒,困难就会接踵而至。
我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分担,只能咬牙前行,自己扛起一切。
-
向下看,是孩子的抚养问题。
现在养孩子,崇尚奶粉吃进口的,衣物要有牌子,育儿成本居高不下。
我们作为“考一代”,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投入更是只增不减。
说句大实话,我们这代父母也很穷,但不是爷爷奶奶那辈食不果腹的穷。
《三联生活周刊》解释得很到位:
这是一种“隐形贫困”,并不是露宿街头衣食无着的绝对贫困,而是无法在健康、文明和“人”的需求上得到满足的生活状态。
也许冻不死,也饿不着,但我们始终精神却始终紧绷着。
因为我们赚的钱,永远赶不上家里的花销。
当教育回报率暴跌
我们还能回到过去的模式吗?
再来说说,我们这代人教育回报率的问题。
前面咱们提过,多生孩子,对爷爷奶奶那辈人说,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生意。
我们这代父母的想法则不同,对孩子倾其所有是出于爱,希望他能自食其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但现如今的情况是,即使我们在教育上大量投入,不求回报,孩子养活自己可能都成问题,就不要说“回本”了。
什么花200万留学,孩子回国工资不到2000;什么985博士回家常年啃老……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
前几天,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还公开表示:“支持年轻人啃几年老,探索更多可能性”。
听起来很美好,可等孩子大学毕业,我们都年近半百了,谁还有这个心力和底气?
也许还会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像爷爷奶奶那样,只管吃饱穿暖的养孩子?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人用自己的经历回答过了。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叫《我和我的11个孩子》,故事的主人公是何洪和章胜子夫妇。
他俩在1996年到2011年期间,陆续生下了11个孩子。
一家人蜗居在废品间内,连个鸡蛋都吃不着,有时填饱肚子也成了问题。
为什么这么穷,生这么多孩子?
章胜子说:存钱不如存人,有人才有盼头。
结果却是,大女儿离家出走,后来被送进精神病院;
老二成绩优秀,却因为穷,被迫辍学;
老四上学时被人捅伤,落下了残疾;
老五、老六因为吃不饱,开始偷鸡摸狗。
你看,老二成绩优秀,却因为穷,被迫辍学;
老四上学时被人捅伤,落下了残疾;
老五、老六因为吃不饱,开始偷鸡摸狗。
教育家杜威曾说:
“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
在生育面前,贫穷从来不是原罪,落后的观念才是核心问题。
当整个时代的教育水平都提升上来,重量不重质的养育模式,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其实都是一种灾难。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爷爷奶奶年轻时,那种物质的贫穷,我们无法体会;
爸爸妈妈上山下乡,支援乡村的经历,我们也无法复制。
但同样的,我们的生存压力和精神焦虑,也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是一样重的。”
痛苦没有深浅,也无需比较,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无论如何想生几个孩子,请坚定你的选择。
毕竟孩子是你的,人生也是自己的。
树妈说:
没添加的妈妈,可以直接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就可以被拉入群了。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