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领涛
图/山林基地留影
爱出考题的云云
“叮,请问,山东最高的山是什么? A、泰山 B、黄山,给你五秒的时间来回答。”面前的男孩说。
这个男孩名叫云云(化名),今年6岁,在山林基地的长期班学习,中午吃饭的时候,见到这个小男孩,他就给我出了这样子的考题。
“我选A 泰山”我答道。
“叮,恭喜你,回答正确。”云云回应道。
“你吃饭了吗?”我关心的问道。
没想到,孩子根本没有理会我的关心,而是下一个考题紧接又出现了。
“法国最高铁塔的名字叫什么? A、埃菲尔铁塔,B、比萨斜塔,请回答。”云云得意的看着我,似乎真的要准备把我难倒。
“太难了,真的回答不出来。”我假装回答不出来的样子。
“哈哈,张老师,这题你都不会,我来告诉你,是埃菲尔铁塔。”云云边笑边告诉我。
“天呀,太难了,看来我真的回答不出来。”我说。
“云云,你吃饭了吗?”我又一次的重复了我的问题。结果孩子还是没有理会我的问题,而是转而又要问我,蜜蜂的英文单词如何去写。
当人们发现一个6岁以前的孩子对群体总是没有兴趣,对身边一群人所感兴趣的事无动于衷,对身边人所做的事情毫不注意,从来也不关注别人做了什么,不去比较自己能做到什么,别人能做到什么,不能通过别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理解别人怎么了,别人可能需要什么,由此判断出自己该做什么,人们就会怀疑这个孩子有了问题,因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正是这样。
云云给别人出考题的场景已经出现了许多次了,云云不管在什么情况,都给别人出考题,不管当时这个人是做什么,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子的意图,云云丝毫不管,只是自己只顾着给别人出考题,来难倒对方。云云表面看上去很聪明,懂很多的知识,但是,如果熟悉孩子的老师,或者家长,就会明白,表面的这些光环下,实际有很多的问题存在。
被拒后的困惑
下午的山林基地,阳光倾洒,忙碌了一天的人儿总希望找一个契机能让自己休息一下。
“别拦我,我要出去。”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下午的宁静。我转身一看是云云,孩子哭的很伤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呜呜,你们都别拦我。”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了,周围的人也围的越来越多。
“现在,请别的人离开一下。”我询问道。
“张老师,他们不让我去。”云云的眼泪哗啦哗啦流着,边哭边用手指着远方。
“什么不让你去,你告诉我一下。”我问道。
“他们就是不让我去,呜呜,不让我去。”云云嘴上念念有词。
“究竟什么不让你去,你说呀!”云云的姥姥也有点着急,也想知道究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通过别人告诉我,原来云云的一个好朋友叫做闹闹,下午的时候,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去了,而云云又很想去,但是没有经过闹闹妈妈的同意,所以没有带着他,所以云云现在被拒绝后很难受,于是大哭起来。
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总会有很多的拒绝,我们也是在面对拒绝的过程当中,在慢慢的成长着,但是很少见到一个6岁的孩子,经历了拒绝之后,这么伤心,这是我需要关心的地方。
“云云,看你哭的这么伤心,我们趁着天还没有黑,我们去后院的草地上去散散心。”我提议道。
“我不想去,我不想去!你别碰我。”云云抗拒的扭动着身体。我看孩子哭的那么伤心,于是我蹲下来,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来调整情绪。
大约过了十分钟,孩子的情绪也慢慢的平缓起来,于是云云同意了我的提议,从地上起身,一起往后院走去,但是哭声却没有根本性的停止。
“是不是,闹闹没有让你跟着他去玩,你很伤心,难受,是不是?”我慢慢地疏导起来。
“哇!”我说完这句话,云云哭的更伤心了。
“云云,我现在知道你很难受,如果你想哭出来,你可以哭出来。”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是允许表达的,但我希望通过一种更加高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那就是语言,让孩子学会用语言的方式来描述情绪和表达情绪。
大约云云哭了五分钟之后,孩子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为什么不要我去呢?”云云狠狠的说道。
“云云,你告诉我一下,什么不让你去。”我看到他现在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了,我又继续的引导起来,“中间发生了什么事了吗?”
“闹闹今天下午去买吃的了,没让我去。”云云说。
“哦,原来闹闹跟妈妈今天下午去买吃的了,他们走之前邀请你跟他们一起去了吗?”我问道。
“没有。”云云说。
“那你跟人家说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了吗?”我问道。
“没有。”云云说道。
“如果人家没有邀请你去,同时你也没跟人家说你要去,那闹闹的妈妈是不知道你要去的。”我给他解释道,当我说完这句话之后,刚开始看到云云有一点诧异,随后似乎明白点了什么。
“如果在事前,你没有用语言告诉人家,人家是不会知道的,所以下回如果你要去的话,就要跟闹闹的妈妈提前说一声,这样别人才会知道。”我又解释了一遍。
云云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知道,没有关系,这是帮助云云理解他人意图的第一步。
让知识跟生命产生链接
在昨天的下午,云云因为闹闹出去买东西,而引发了一场大的情绪波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帮助孩子梳理整个事件的过程,让云云学会理解自己的行为跟别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而去帮助云云来疏导自己的情绪,感知和体会别人的意图。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孩子六岁之前,在输入知识的时候,不要过多的间接的概念,而是要在这个过程里面,更多的需要直接经验。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身体触摸、体验,继而在大脑皮层里留下信息,形成概念,这样子的过程,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才有意义。于是我们想借助一些机会,让孩子增加对一些事物的直接经验,让知识真正的跟生命产生链接。
春天的山林,满山的桃花大片的开着,有时我们会跟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踏青。这次我邀请了云云妈妈和云云,一起行走在通往山顶的桃花路上。
“张老师,在我们省的那个小县城,像我们这样具有超前意识的家长来养育孩子,是很少的。”云云妈妈自豪的说道。
“那时候,云云在各个时间段的敏感期时候的特征特别的明显。”云云妈妈说道。
“您可以举个例子吗?”我想更多的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于是我这样子说道。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字很敏感,这时候,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然后给孩子提供了文字的环境,我们没有刻意的教过孩子,但是云云能够认识很多的字。”云云的妈妈这样子描述到。
云云的妈妈,这句话刚听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想一想,还是需要斟酌的。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儿童很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在环境里,有过多的书,并且长时间高频率的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那么就会形成孩子的一种人格特质,我根据云云的行为特征,推断云云的家里应该有成箱成箱的书供孩子来阅读。
“张老师,你看黄色的花。”云云大声的喊道。
“张老师,你知道吗?这个花的名字叫做迎春花,大约花会开十到十五天,然后就落了,随后就变成了绿绿的叶子了。”云云继续说道。
云云面对着这么美丽的花的时候,想到都是跟这个花与之相关的知识,但是花的颜色,花的味道,美丽的花对人带来的良好的感受,云云丝毫没有感觉到。如果我们小时候学到的知识,只是知识,只是在大脑里面记忆的概念,对于我们的孩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并且孩子在学习一定程度知识之后,就不愿意再学习,因为没有意识到知识对于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云云,你来一下。”我想引领一下对于事物的看法。
“你现在闻一下花的味道。”我说道。
孩子按照我的指令开始闻了起来,我没有问花的味道是什么,但是迎春花的味道已经通过孩子的嗅觉已经在大脑里面形成了某种链接。
“请你再摸一下那些刚出芽的小叶子。”我说道。
这时候的云云格外的小心,摸了一下小嫩芽,孩子激动的说:“摸到手上是滑滑的。”
在孩子六岁之前,我们的孩子是通过身体来认识事物的,而不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的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
因为我们上山时,有点早,太阳还没有把露珠晒的蒸发完毕,这时候的云云,因为拿了树叶之后,孩子对于这个事物良好的感觉被焕发了,所以开始对于山上的不同的事物开始触摸起来,一会摸一摸松果,一会摸一摸有年纪的树皮,我们都快要下山了,可爱的云云说还要再玩一会,因为刚才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蚂蚁洞穴。
要跟孩子多沟通
经过对孩子对于事物的适当引领之后,云云原先的那种只是站在别人的旁边给别人出考题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是,因为云云长期不跟别的小朋友深入长时间的交往,沉浸在书本知识里面,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很低,处理跟别的小朋友的玩耍情况能力非常弱,所以我们希望给孩子介绍更多的朋友,使我们的孩子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同时父母也要跟孩子多聊天,多沟通。
刚开始让云云的妈妈正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来练习的时候,云云的妈妈很不习惯,因为毕竟原来接触的观点不是这样,不是天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是后来慢慢的学习外加练习也就慢慢地适应起来。
今天,云云和云云的妈妈一起创造树叶画。
“云云,我们今天来画一幅画,如果你需要妈妈的帮助,你可以告诉妈妈说,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助。”云云妈妈说,云云妈妈的沟通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跟孩子在一起互动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在看着孩子,或者很严厉的在指导着孩子,但是现在已经可以明确的告诉孩子如何寻求帮助,并且把所需要说的句子,非常清晰的说出来。
“妈妈,我需要个红色的蜡笔,请帮我拿出来。”云云慢慢的说道。
“好的,云云,我听到你在需求帮助的时候,已经开始用语言的方式来寻求帮助,云云,你做的特别的好。”云云妈妈说道,她说完,又转过身问我,“张老师,有必要这样子说嘛!”云云妈妈不解的问。
“当然有必要,如果家长只是通过行动告诉孩子,那么孩子也就习得了这样子的方式,孩子也用行动来告诉对方。”我解释道。
“如果在这个过程里面,家长是用语言跟孩子沟通,那么孩子也尝试着用语言来完成沟通的过程。”我继续说。
“你以后,还要把工作放一放,要多陪陪孩子。”我建议道。
当然我们在家里面的练习的过程当中,与外面的小朋友的交往,也在有序的开展着,但是在外面的情况,有时候,也不乐观。
“妈妈,你快来,云云抢我的玩具。”一个在沙坑工作的小朋友不安的喊了起来。
“怎么了,云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问道。
刚开始的时候,云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的“啊!啊!”的大声喊。
“云云告诉张老师,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我问道。
孩子还是依旧的“啊!啊!”的喊着,这时候,旁边一个小男孩,名叫乐乐,解了我的围。
“刚才云云抢我的玩具。”这个小男孩说道。
“刚才玩具在哪里了?”我询问起来。
“这是我从家里面拿来的玩具,我妈妈给我买的,后来云云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开始拿我的玩具。”旁边那个小男孩说道。
“云云,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希望双方都能表述自己的观点。等了大约有三分钟,云云终于开始说话了,“我很想玩乐乐的玩具。”
“我知道你很想玩乐乐的玩具,但是你要征求乐乐的同意。”我说道。
“你可以跟乐乐说,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我又补充了一下。
“乐乐,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云云模仿我的口气,来征求乐乐的想法。
在云云的一再征求下,乐乐终于同意云云玩他的玩具了。
就这样,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帮扶我们的云云了解别人的意图,学会跟别人用恰当的方式来跟别人沟通,扭转自己对于知识的学习方式,我发现,我们的云云在一天一天的变化着。
山林团队,祝大家新年快乐!羊年喜事多!
「欢迎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