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封
老 / 师 / 来 / 信
Letter From Teacher
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名教师,我的困扰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总不听?
为何主班老师在的时候好好的,不在孩子就无法无天?
为什么有的家庭,孩子很自觉,而在我家,总是要催促、监督、甚至打骂、惩罚,说狠话孩子才肯听?时间一长,这些手段也不好使了。
云 / 飞
博苑总优化师、CPE家长学校校长
自律是教育的难题。因为不仅仅是让孩子听话那么简单,我们更希望的是,孩子有主动性、自觉性,能自己管理自己。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对儿童的行为特点、规则以及规则建立,有一些深入的了解。
所谓自律,就是自己做出选择自己面对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他们的一种选择而已。这种选择虽然不符合成人的期望,但我们不能认为他的选择就是错的。对错需要孩子们自己面对,不是我们。
比如说午饭时,孩子选择了A-吃饭,那结果就是下午不饿;他也可以选择B-不吃饭。这并不是犯了错误,不吃饭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它只是孩子的一种选择而已。但是,成人却很容易把它定义为不好的行为,横加干涉,甚至训斥。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当孩子选择不吃午饭时,这是他的权利,作为照料者,我们没必要生气,更不要训人家,只需善意提醒“午饭很好吃的,不吃下午可能会饿的”——这就够了。
孩子自己想好,做出了选择,就让他自己去面对。下午饿的时候呢,如果孩子来找你,同样不需要发脾气、训孩子,只需温柔地告诉他“下午没饭呢,晚餐时间很快就会到的,晚饭同样很好吃呦”。
这样处理,理性、温柔,但坚定,摆正了位置,厘清了界限。
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自己做出选择,自己面对结果。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都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孩子会形成自律,会成为能掌控自己行为的人。
这个过程中,发脾气训斥,或者替代喂饭,或者强迫吃饭,都是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界限不清,规则就一定是乱的。
成人的处理一定要心平气和,切忌乱发脾气,因为孩子没犯错,他只是做出了选择。而且,我们应当很高兴孩子有机会去体验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这有助于责任感以及规则意识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选择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再举个例子,有三个被老师认为淘气、不守纪律的孩子,他们在海洋球池玩了很久,我没有去阻止或者干涉,而是给予足够的自由——因为他们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环境。但是,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建立规则的机会。
机会来了,其中一个男孩穿着鞋就要往海洋球池里跳。我拦住他,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请脱鞋,再进池,海洋球会脏的”。他不想脱,我坚持让他做出选择——要么脱鞋进去玩,要么不脱鞋玩其它的。
记住,孩子没有犯错,不需要训斥,他只是需要做出选择,两者都是他的自由。
面对我的坚持,孩子很平静的选择了脱鞋,因为他知道,你并不是不想让他玩海洋球——正相反,你很想让他痛快地玩海洋球,你不反对他玩,你只是反对穿鞋进池——脱了鞋,不伤害到环境,就能更好地玩海洋球。
脱了鞋,这个男孩一跃而进。当然,他的鞋子没有放整齐,这时候就没必要和他较劲了,你已经取得了最大的进展——孩子认同并遵守的不伤害环境的规则。至于鞋子是否摆整齐,此时是小事,以后再说,慢慢来,不要什么都管,要抓大放小。
其实建立规则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理解透了,借机引导,孩子们的“自律型常规”就能慢慢建立起来。
为什么有些家庭、班级的常规总建立不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似乎明白了规则的建立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明确坚持一个重要的规则,讲明白道理,不发脾气——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吸收力,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规则,并抓住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并且内化。
那为什么有的家庭,有的班级规则建立的不好呢?最常见的原因有五个:
第一,高控——孩子遵守的只是成人定的规矩,并非从内心认同。
第二,规则太多,什么都管——不停唠叨的成人,其实会让规则失去威严。在孩子的日常活动当中,自由应当是大多数,规则应当很少很少。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就要允许孩子做。
第三,只有自由与接纳,没有规矩,过于放任——老师或家长脾气太好,对违反底线的行为态度不坚决,造成规则不清晰。
第四,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五,成人的脾气和训斥成为干扰——孩子们的关注点,被成人的情绪所吸引,行为也变成因为畏惧老师或者家长的情绪。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能惹妈妈生气”,而不是“这样做不对”。
总之,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别管。管的要少,放的要多,给予充分自由,关注底线就好。但一旦管了,就要坚定——坚定,并不代表态度暴躁,坚定只是表明态度,越心平气和越有力量。
自主选择,面对结果,就是成长
人总是要面临选择,终归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这就是成长,也是自律养成的方式。怕就怕没有想明白,既要也要。
对于教育者而言,这同样是一个选择题:
A.如果我们选择用对的方式帮助孩子,尊重他,接纳他,试图找孩子的兴趣点——那么,就同时要接受这种方式不会立竿见影,就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
B.如果我们延用原有的方式,期望孩子立即听话照办,那就严厉起来,或者用某种奖励来诱导他的行为,这种方式会立刻生效——但遗憾的是,它们并不能让孩子长期真正建立良好行为。
在教育上没有灵丹妙药。这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其实就是因为家庭或班级采用了B-快速见效方法的结果,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长期而言是失败的。
不要期望我们采取一个什么新的技巧,孩子就会立刻改变。家长和老师的这种期望本身,就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根源之一。
儿童行为改变,必然是个长期任务——A与B不能共存,要么选择A,要么选择B,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态,再谈教育。
给予爱与自由的同时,要有规则与底线
只有爱是不够的,只有自由是不够的。
我们想要的自由是,他能保护好自己,也能管住自己,就是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危险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环境的事情,他能约束自己不去做,同时,在不违背这三条原则的情况下,他又拥有最大的自由。
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他可以迎接任何挑战、面对困难、做出改变,而不会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就是爱、自由与规则的平衡统一。
育儿问题来信邮箱:
boyuanyuer2021@163.com
回信将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期待您的来信!
育 / 儿 / 问 / 题 / 合 / 集
2、 性格气质(“难管”的孩子)
3、 社会交往
4、 情绪
5、 规则与自由
6、 学习、专注力
7、 入园/入学
8、 安全感、依恋关系、秩序感
9、 不良行为
10、 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苑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