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好:
我家是女孩子,已经5岁了,一遇到不如她意的事情就生气大发脾气,刚开始我和爸爸会哄她,后来我们也没耐心了,就会训斥,但是没有改变什么,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脾气就上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云飞:
??
对于情绪,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人的情绪,也是一种能力,它和动作、语言等能力一样,也是逐渐发展的。
新生儿一个月内就能对身体的生理感受,表现出满足、厌恶、痛苦、好奇的表情,这是他们最初的情绪反应,带有反射性质。
2-7个月时,儿童开始出现高兴、惊讶、愤怒和伤心的主观的情绪表现。如果什么人或事物阻碍了他们施加控制,就会激怒2-4个月的婴儿,或引发4-6个月的婴儿伤心。
12-24个月,儿童开始出现典型社会性情绪反映,即自我意识的情绪,包括尴尬、骄傲、羞愧、内疚等。与此同时,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开始萌芽。
18-24个月,儿童会有意识控制或远离那些不愉快的人或事物,也会初步掩饰愤怒和伤心。
2-6岁,学前儿童已经具有了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谈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谈话,他们能越来越好地应对不愉快的情绪冲动。他们会将注意力从引起恐惧的事物上转移,通过想象美好的事情抑制令人不快的事情,也能够以一种更令人满意的方式重新解释导致他们不愉快的事件。
那么,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父母应当如何帮助儿童面对不良情绪,并建立情感调节能力呢?
一
不能把生气、发怒视为坏情绪
它们是中性的,是自我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少情况下它们有积极的意义。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当我们碰到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表示反对、表示不接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帮助我们免受伤害。
把孩子培养成完全没脾气的人,对任何事情都默默忍受,反倒是不对的。
孩子将来遇到不好的事情,面对侵犯他的人,该愤怒的时候就是要愤怒,该生气的时候就是要生气,这时候必须敢于反抗,敢于说不,敢于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重要能力。
人都是有情绪的,有情绪是正常的。所以,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成人不要大惊小怪,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坏的事情。
二
情绪意味着需求与感受
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该不该生气”上面,而是要关注发生了什么,关注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其实与照料者有很大关系。一个在婴儿期间,就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的照料者,更容易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全,必须通过强烈反抗、强烈表达,才能引起照料者的注意。如果照料者足够敏感,能及时觉察到孩子需求,及时回应孩子,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情绪就会趋于平和与友好。
漠视孩子需求,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容易激怒孩子。
三
父母自己是否情绪稳定?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孩子激烈的情绪表达,不太理想的情绪控制能力,或许来自对我们的模仿,或许来自对我们的反抗。
在经常出现消极情绪的家庭,无论这种情绪是否针对儿童,儿童都经常表现出难以调节的消极情绪。
孩子发脾气了,最忌讳的就是训斥孩子,这等于是用错误的方式去纠正错误——我们的训斥,不正是最不好的示范么?简单粗暴地压制,会引发双方更大的负面情绪。
四
倾听孩子是父母最需要做的事情
孩子发脾气了,父母的做法可以很简单,就是倾听。让孩子说出事情原委,说出感受,父母不加评论,不给建议,就只是花时间倾听就足够了。当有人愿意倾听自己,当孩子把委屈说了出来之后,情绪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
这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建议,更不是训斥,而是成人的关注与理解。面对有情绪的幼儿,一个拥抱,一个问候,都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五
不要回避,要解决问题
回避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虽然可以暂时降低不良体验,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建议采用。
等情绪稳定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来讨论事情有什么解决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根本。
六
谈论情绪有奇效
研究表明,在两岁之后,家庭当中若能经常和孩子谈论他的情绪体验、产生缘由,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谈论积极情绪体验,还是谈论负面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儿童日后的人际交往、沟通与处理情绪冲突的能力。
有情绪,能够表达出来,能够与人讨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闷在心里,这不仅能有效避免累积而造成心理问题,更能够帮助孩子形成阳光、豁达、开朗、积极的性格,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育儿问题集
??
邀您来信
??
爸爸妈妈、老师们,如果您在育儿/教学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扰,欢迎来信,详细叙述您和孩子之间的故事,我们将请懂孩子,更懂您所虑的老师为您解答。
邮箱:
boyuanyuer2021@163.com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您决定投稿,即代表您愿意公开来信、同意在公开渠道发表、用于教学案例分析、图书的汇编。为保护个人隐私,所有涉及的成人与孩子,均采用化名
期待您的来信!
博苑育儿小助手
在您身边的育儿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