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以“观察”为纽带的家园共育构建—“更深入专业”的新型家长约谈工作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四方观点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刘梦萦


以“观察”为纽带的家园共育构建


—“更深入专业”的新型家长约谈工作


一次成功且深入的家长约谈,表面看起来约谈双方是教师和家长,但它的核心在于幼儿,幼儿不仅仅是约谈中的话题,更是约谈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约谈”无论对于家园哪一方,其实都在考验着彼此对于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要搭建更为专业的沟通桥梁,构建更为默契的家园关系,可以说,“观察”这一门功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察幼儿”

搭建家园共育桥梁


成功有效的家长约谈并不是从双方会面开始的,而是从教师对幼儿的日常观察开始的,基于详实观察材料的约谈,一是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真的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产生信任感;同时,对观察内容的筛选,以及观察之后的评价,是向家长展示教师专业性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在笔者与家长约谈的过程中,对幼儿在园情况的反馈,基本遵守“面—点—线”的顺序。

首先要全面反馈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现在多媒体手段众多,手机、相机等以及幼儿在园的手工作品、成长档案等等(以具体、形象、鲜活为原则,过程性记录为主)。横向反馈幼儿在五大领域本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纵向反馈以晨锻、集体活动、餐点、午休等,幼儿日常一日活动状态及活动参与度等。此外,由于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景,教师还应针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进行特别反馈。

其次,要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和自身情况,提取教师在日常观察中的幼儿自身特点,例如幼儿特别突出的领域或者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领域。细节观察要到位,记录一日生活中细微鲜活的案例,这一步是获得家长信任的重要一步,在与家长约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这一步听到家长的积极回应“是的老师,他就是喜欢运动”、“她就是特别喜欢一般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积木啊、车啊”,还有一位爸爸在焦虑的妈妈向我们问了很多问题之后,直接说“好了好了,你没发现老师比我们还了解宝宝吗?你就别焦虑了”。家长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教师关注自己孩子的认可和信赖。

最后,要在细致繁复的日常事例中,把握主线。由于家长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的不同,且双方处于较为轻松的聊天氛围中,针对教师提供的幼儿观察情况,家长反馈往往容易泛化。例如有些家长会倾诉很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还有时候家长会讲比较多的幼儿童年轶事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家长约谈的教育性,巧妙地引导家长将视角集中于“幼儿观察”。


“观察家长”

把脉家庭教育“最近发展区”


“为了与儿童的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你同样也可以运用于儿童相处时的感知和观察技巧去发现儿童家庭在价值观、传统和交流风格等方面的信息。与儿童家庭相处时,怀着好奇心,不要轻易地评判,渴望去了解他们,这样的心态将帮你建立信任关系,这有利于让儿童与家庭保持必要的延续和联系”【1】家长约谈中教师需要以“开放、好奇、平等”的心态去观察和聆听家长传达的信息。由于家园关系的权利不对等,很多时候在约谈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呈现“审视而非了解”的姿态,潜意识的信息会在无意中成为家园沟通的阻碍因素。

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家长不知道谈什么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家长水平给予引导,一般来说我们会请家长介绍一下“家庭日常亲子陪伴内容、询问主要照养人、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期许”等等,但由于家长教育、职业背景的不同,得到的回应信息也是复杂多样的,就需要教师在已有信息中,迅速捕捉关键信息,判断家长教育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01

观察举止,初步判断话题切入点 


从一开始见面开始,尤其是首次家长约谈,观察家长的言谈举止、语言风格、性格特质等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需要及时切换自己的话语体系,例如在接触过程中,我们接触过商业领域非常成功的家长,对于和老师的沟通,习惯性地会把工作中对话语权的掌控,延伸到家长约谈时,甚至于告诉老师“老师,有没有好的培训班推荐?我花钱,你办事儿”;对于这类家长就非常需要教师能够稳住自己的阵地,不要被家长的强势带偏;进而以退为进,观察这类家长核心的培养目标,从他们最在意幼儿培养特质谈起,结合幼儿日常表现,提出要求。

有时我们也会有意外收获,这个环节我们往往能观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甚至于家庭权利结构等等,联系幼儿的在园表现也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关联。

02

倾听家长培养目标中的“话外音”


高知型家长也是工作中常见的一类家长,这类家长一般是高负责型,知道的教育理论多,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比较有自信。在沟通时,特别需要关照到他们的专业性。

例如在与景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危险的”一步,触发这一次家长约谈的契机是景景最近在班里频繁打人,他性格活泼、体育良好,男孩力较强,但自理能力弱,会比较强势地要求成人的帮助,例如,午睡前会坐着一动不动等待老师给自己换衣服,如果老师建议他自己尝试,他不会有任何反应,僵持在原地。

在约谈过程中,教师先请景景的爸爸妈妈聊一聊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己对孩子未来的培养目标。景爸说“老师,我们两个都算是知识分子了,我是常青藤,妈妈是985重点,但我们不希望景景童年有太多压力,快乐就好,快乐的童年是最重要的,我儿子好奇心很强,胆子大,比较男子汉”

“快乐、健康”或许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基本最良善的期许了,可是放在此阶段的景景身上却让老师哭笑不得,谈话仿佛要陷入僵局了。

想了一会儿之后,我说

“景景爸爸,我特别认同你的观点,童年是最重要的就是快乐,景景确实是个非常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我想,你所说的快乐童年,是指景景胆子大,好奇心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哪怕是小虫子也会很专注地去观察对吗?而且景景敢于挑战,没有爬过的平衡木刚开始还有点怕,第二次就完全不惧挑战了”

“对对,老师,我们景景就是不像现在很多小男孩,被过度保护,动不动就哭”

“是的,这一点景景为我们班很多孩子做了好榜样,不过除此之外,我还想扩充一下‘快乐童年’的定义,让我们重新界定一下”

这时,景景爸爸已经能够比较投入地、认可地倾听我的观点了。

“景爸,你看到的好奇、勇敢我都看到了,不多,还有一些你没看到的,我也看到了,那就是——榜样力量,对于景景这样有能力有胆量的孩子,他的快乐童年不应该是‘肤浅’的快乐,不是傻淘傻闹的快乐,如果我们及时有效的陪伴,他的好奇心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认知世界;他的勇敢,也应该是保护伙伴的勇敢,而不是欺负弱小的勇敢。”

观察家长,是学习、是归因,也是沟通,学习的是不同背景下家长不同方式的陪伴与坚持;寻找幼儿在园一些特殊情况的原因;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是合作达成的手段,我们衡量家长的育儿理念与教师自身及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有哪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有无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有差异,怎么弥合这种差异,以使得目标更加一致、沟通更加顺畅,最终,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中接收到的是统一而非背道而驰的教育理念。


以观察为始终

建立家园默契


01

“观察”的视角本身是一种价值观

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是了解儿童成长、发现课程理念和满足评估结果要求的一个方法,也是避免被压力大的工作耗尽身心的途径【2】。曾经听到很多家长疲于应付日常的亲子陪伴,在繁忙的工作和庸常的家庭生活之外,再遭遇“状况百出”的亲子生活,这时如果没有跳出局外旁观的视角,想来家长真的要难以呼吸了吧。“观察”在这时,就是一个治愈良药,仅仅是观察的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类似于摄影和绘画,或者是回忆,在跳出当下的嘈杂,以平等客观的视角观察时,我们就已经给正在笑闹或者喋喋不休的孩子按了快门,并加了艺术化的滤镜。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家庭结构中,例如单亲家庭的家长,往往呈现出更多的力不从心或者焦虑感,一方面自尊心较强,对孩子期待较高,另一方面,又焦虑孩子是否因为家庭结构产生自卑心理。亦或者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家庭结构,而在于家庭结构的错位,即,祖辈过度干涉父辈的教养原则,或者互相拆台,或者一方无法行使教养权,曾经听到很多父辈家长抱怨“只要爷爷奶奶在,就没办法树规矩”、“爷爷奶奶只要听到他哭,就无原则退让”、“我们也很无奈啊,老师,爷爷整个就是宠到含在嘴里的”。对于这样的无奈,教师倾听家长是第一步,但更重要是给予家长坚定的心理基础,摆正家庭中的结构错位。针对家庭结构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带来的幼儿状态的不安,引导家长跳出我们所在的家庭结构,以理智客观的观察者身份旁观,更容易拨开迷雾,找到对幼儿最初的期许。

02

与家长分享“观察策略”

在和家长后续追踪的过程中,家长也非常认可“观察”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也常常会感到困惑,“老师我没忍住直接帮他做了,他太慢了”“老师我想要忍住,可是我忍不住啊”“老师她今天问了我快要两百个问题”“老师我今天揍了他,因为他最近总是咬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虽然不是教育行业从业者,但是基于“观察”,家长也是需要理论基础的。我们在约谈中向家长普及基本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知识,同时,我们成立了家园共读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质量好书,进行分享、共读,例如《养育的选择》《整体养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等,这些书都是理论实践结合的书,入门门槛较低,家长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也比较适应他们的需求。

“观察”也需要工具和方法支持,记录幼儿的“童言童语”,整理成家庭档案;利用多媒体设备,当幼儿出现节点性事件时,可以客观记录,事后和孩子一起平静客观地回顾过程,可以把生活中很多“抓狂事件”变成“搞笑可爱的日常记录”。

03

指向“过程性记录”的陪伴与评价

“观察”应该是与评价相随的,没有评价没有反馈,家庭教育就不能达成理想效果。但在家园沟通中,我们发现,家长的评价多指向“结果性评价”,更有很多家长出现过度小学化现象,集中于观察和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结果,包括运动、自理等,但最主要的集中于幼儿的学习能力。

及时且郑重的面向家长厘清学前阶段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向每一位家长普及“学习品质”的概念,引导家长将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记得一位总是向我展示孩子背古诗的妈妈,在一次次的沟通中,从最初的“老师,今天又记住了一首”到“老师,今天他跟我讲他理解的敕勒歌,他想起了我们一起去大草原的时候,也看到了牛羊,这首诗能让他想起这些快乐的事”再到“我明白的,和孩子一起享受过程很重要”…

回想一路以来和家长交往的种种,在和他们面对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说“是的,我看到”“我看到你说的这些”,“我在幼儿园看到他、/她哭、笑、害羞、勇敢、嘚瑟、骄傲、怯懦”,“我看到,他的困惑、自我怀疑、自卑、自大的壳”“我看到,那个霸道的小孩,渴望友情却用打人的方式挑起话题”“我看到作为爸爸/妈妈你的无助,但是你依然要相信自己,因为我也看到了你的不甘心”。

“被看到”是一种非常澄澈幸运的体验,在一个个中午和傍晚,在那么小小的一方天地里,我们和家长彼此看到,虽然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龃龉、看到霸权、看到不理解;但是更多的,我们看到彼此对孩子的真心,看到彼此对孩子的懂得,看到陪伴一个生命长大的喜悦,也看到了我们彼此共担所照亮的孩子成长的路。

  //  

【参考文献】:

【1】【2】[美] 德布·柯蒂斯 [美] 玛吉·卡特 .观察的艺术[M].郭琼 万晓艳,译.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18.14.

文章已在《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2年第2期发表。

以“观察”为纽带的家园共育构建—“更深入专业”的新型家长约谈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汇聚四方资源,助力四方幼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四方幼师学园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以“观察”为纽带的家园共育构建—“更深入专业”的新型家长约谈工作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