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平台上屡次见到“鸡娃”这个词,比较好奇就探究了一下。通过查阅,才知道,“鸡娃”是网络流行词,意为家长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成绩好、表现好,无节制的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任务,不停让孩子去拼搏,去奋斗的行为,我不禁反思,作为家长有没有这样的行为。
“鸡娃家长”普遍存在的行为有哪些呢?我略知一二:第一:生怕孩子落后于同龄人。生怕孩子赶不上其他孩子,被甩在后面,总是用别人家孩子来做比较。第二: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将来能做到。一部分家长心里可能会想:自己当年没有做到的事,将来由孩子能够代替做的。例如,当年的我们没有考上名校,就想让孩子考上名校。第三:不允许孩子有私人空间。偷看孩子的私人物品,担心他不好好学习,瞎干别的事情,总是质疑孩子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她的妈妈对待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非常的武断,什么事都说是为了孩子好,是在一种无形的逼迫中希望孩子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说也是“鸡娃”的一种表现,而最后导致乔英子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于差点跳海。
电视剧来源于生活,我们不排除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过度“鸡娃”只会让孩子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抗着压力活着,每天都有很大的焦虑,就有可能导致焦虑症,据数据表明,现在中小学生患上忧郁症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观察,幼儿园也有部分孩子,时常表现出忧郁的状态。
我网上看到的一个案例,上海14岁女孩跳楼自杀,遗书曝光:“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看的我是字字戳心,我也是个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思索良久我在想,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科学家的基因,我们都是普通人,如果我们培养不出一个北大清华学霸,那么我们平和的培养一个环绕膝前的孝子可否?
以下是我的拙见愿意同分享: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加于人。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家长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替你实现,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孩子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拥有自己的秘密。我们可以是孩子的指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掌控人。尊重隐私,保持距离,会让我们跟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更近,让孩子与我们重新回到敞开心扉亲密无间的位序。(沟通中我谈过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第三: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建立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从小学会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有方向,便不会盲目的被“鸡娃”。第四:对待孩子平和一些。与孩子学习、游戏时,不要因为孩子稍有不懂,就是对孩子暴跳如雷,(大部分家长的威风也就仅限于孩子小学阶段)试着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成年人与小孩的区别是能够管控情绪,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能管控情绪。
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播种与收获从来都不是同一时间,期间的过程是坚持。
希望我们做合格父母,助力孩子心理、身体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