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自吴琴芳园长主持的广东省教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提升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亲子共读指导策略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有序进行。为了使课题更深入地开展,我园选取多项个案展开亲子共读调查。
家长们极力配合,录制亲子共读视频交给班级教师,教师基于视频内容对亲子共读的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提升亲子阅读水平。
为了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及能力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个案分析的技巧,我园邀请马灵雁老师来园进行“个案分析”的专题教研。
马灵雁?
新儿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阳光教研工作室主持人;资深的早期阅读推广人;爱阅基金会阅读推广人培训班实践导师。
马灵雁老师结合教师们的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为教师们梳理如何记录、分析、评价与指导。
一、记录表梳理
在马灵雁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梳理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在“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方面三个年龄阶段的评价指标,我们依据评价指标在儿童家庭里的阅读行为进行观察与评价。本次,马老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带领老师们对亲子共读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
1
//
看到了什么?
2
//
看懂了什么?
3
//
可以怎么做?
看见并看懂可以帮助教师观察与评价,从而给予更好的指导策略提升亲子阅读水平。看到了什么看的不仅是孩子,也有家长,马老师指出,从儿童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评判幼儿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从家长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评判指导策略方式是否有效。
二、亲子共读案例分析
马老师以我园亲子共读指导视频为例,请教师以白描的方式客观记录家长及幼儿阅读行为,并就教师们的记录进行梳理与解读。
全体教师头脑风暴,针对视频内容进行记录与研讨分析。
从幼儿被动—跟随—主动的共读意愿中,马老师分析家长采取的指导策略及其有效性。马老师指出,家长好的回应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增进对阅读的理解以及词汇的丰富。
通过现场的实例分析和示范,在座的老师们对个案分析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个案分析的技巧。
三、教师记录单分享
经过分析与梳理后,我们回顾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过程,邀请大三班黄雯雯老师分享她的记录,全体教师认真倾听,静心思考。
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客观记录,不掺杂个人感情色彩,条理清楚,不仅要记录语言,行为也需要考虑在内。
马老师指出,在记录的过程中不能错过每个细节,包括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亲子间的肢体动作,幼儿的情绪及阅读意愿、周围环境状态、幼儿阅读绘本的次数、阅读时长、绘本类型……在分析的过程中从两方面着手,一、亲子阅读策略,二、幼儿的阅读状态。
四、经验提升
分享结束后,马老师以黄雯雯老师撰写的个案分析为例,结合语言核心经验(前语言、前阅读、前书写)相关指标,带领老师们一起解读亲子共读中家长及幼儿的行为,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家长了解书本的结构是对幼儿阅读行为养成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家长抓住好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对亲子阅读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
而教师在分析与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现象进行描述,同时也需要对问题进行提炼。针对儿童的行为,结合核心经验进行评判并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给予建议。
马老师指出,教师应结合观察存在的问题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反馈与建议,同时借助一些文章、书籍、文献等专业资料为支撑,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升亲子阅读能力水平。
最后,马老师针对本次培训,给予我们几项干货建议:
阅读情境差异
在教学情境中的阅读指导和家庭中的阅读情境指导有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面对的是群体,而家长面对的是个体,所以教师的指导策略不一定适用于家长。
共读策略借鉴
一、老师与家长对幼儿阅读行为的期待有着差异性。教师对幼儿的阅读指导策略家长虽然不能完全套用,但是可以进行借鉴,比如教师在故事童话书阅读中用到的猜测、讨论、模仿、仿编等策略。
二、亲子阅读中,规则和要求很重要。家长很关注儿童的阅读习惯,但是不能仅仅关注于此。
亲子情感联结
亲子阅读中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亲子关系间的联结,教师需要关注在共读过程中亲子关系如何,家长有没有好的策略……
互动行为评判
互动行为中有两种互动,一种以家长为主导,家长是教育者,孩子是被教育者。另一种是平行阅读,家长与幼儿都是非教育者。亲子关系不同,亲子阅读的行为也会不同。在共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家长的阅读行为是属于主导型,还是平行型。
松居直曾说:“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而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换,是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希望我们一起携手,在专家的引领下继续走下去,走进更多书香四溢的家庭,培养更多热爱阅读的孩子。
图:李琳
文:黄情、李琳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宝安新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