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后总有新叶成长
期末年初总有思绪万千
或赞师幼成长
或叹好时匆匆
或思教育得失
或展美好愿景
新蕾幼儿园“师者善思”栏目
邀您共同倾听老师们的教育心声
绘本阅读教学反思
黄艳华
新蕾(创业一村分园)中三班
经过本学期的绘本实践教学,基于绘本阅读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首先,理清了绘本阅读与故事教学的区别。绘本阅读和故事教学中幼儿都需要理解故事的情节,都会有对故事中词汇的理解,也都会有对人物特征的评判。但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者给幼儿提供的语言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不同的。
绘本《嫦娥奔月》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活动目标应侧重在阅读核心经验的提升和发展上,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也强调幼儿自主翻书阅读、对画面的观察、对阅读内容的猜测、假设和验证,让幼儿主要在读中获得故事情节内容。而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活动目标应侧重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新词语、仿编或续编情节等核心经验,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倾听来理解故事内容。因此,在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分析自己开展的活动是否能够促进幼儿阅读核心经验的发展。其次,结合日常教学活动,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绘本《长大以后做什么》
一、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 。绘本的组成结构很特殊,它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文字理解偏向逻辑思维,画面理解偏向感性。因此一本成功的绘本必须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补。
有趣的选材是让幼儿爱上早期阅读的第一步。幽默夸张的“趣点”和熟悉的题材多能打动幼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戏剧化的方式即幽默夸张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绘本本身所含有的幽默有趣的元素,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则幽默的更易懂、生动的更直观,在绘本的基础上用动作、神态、多媒体等辅助语言来“演”故事。从有趣的绘本情节出发,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热情,使“阅读绘本”过渡到“悦读绘本”。
例如绘本《小猪变形记》,可以说这是一本哲学书,只是借助了绘本的形式变得特别轻松幽默。比如小猪给自己画斑马纹时,不但刷子是斑马纹的,连颜料本身也是斑马纹的!更为夸张的是,它一路走还一路用尾巴吊着刷子。这种幽默滑稽的小细节随处可见,使整个故事读起来荒诞又充满童趣!在这样的绘本阅读中,老师要是能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来演绎小猪的所作所为,那孩子们会更加兴趣高涨。又如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封面上有一只大大的霸王龙。恐龙是很多孩子的最爱。还没开始读,“关于恐龙的故事”已经吸引了大多数幼儿的眼球。有了“趣”的素材,“趣”的话题,孩子自然跟着来。
同时文化差异也要注意,“趣点”应贴近孩子的经验范围。在大量的绘本中,很多都是国外作家的绘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元素并不符合中国孩子的经验范围。教师在选择这类绘本时要有所筛选。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与自己的真实生活或想象世界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如果故事中讲的就是幼儿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者他们经常喜欢想象的情形,幼儿就容易理解、产生共鸣,也更愿意去阅读。只有能够反映幼儿情趣、爱憎、充满想象力的“趣点”才能打动幼儿,才能使幼儿把阅读活动和愉悦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比如,德国漫画大师埃-奥-ト劳恩的《父与子》系列漫画。其中,幽默诙谐的画面,虽寥寥几笔,却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思考的空间。但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却要注意其中的“趣点”是不是孩子所能够接受的。
例如《父与子》中,父子骑马、溜冰、量身高等画面简单易懂,“趣点”符合孩子的经验。孩子在读完几幅连贯的画面以后真的会捧腹大笑。但是,有些内容却并不符合中国孩子的生活经验。那就很难引起共鸣了。
二、活动开展前,对绘本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对绘本内涵的挖掘。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绘本就像一部电影,她所包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中,小兔子和兔妈妈的对话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深厚的爱。作家以简单却丰富的画面讲述了生活的哲理。在绘本活动中,因为点面涵盖的过多,往往在一个活动中,我们究竟怎样去开展,非常需要教师对绘本了解透彻,对绘本有自己的感触,这样才能把自己认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那部分带给幼儿。
三、用声音演绎绘本。进入学前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声音经验,对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具备了基本的听辨能力,这为运用音效来“有声化”画面信息提供了可行条件。例如绘本《小熊的尾巴》中“小熊的尾巴被门夹住”这一页“关门声”及一句画外音“啊”可以体现小熊尾巴被门夹住的画面细节。多数幼儿都出现根据声音信息寻找画面的阅读行为,部分幼儿还会根据故事情节出现表情变化。可见,听觉与视觉的多种感官刺激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情感,音效化是增加绘本戏剧效果、实现绘本形象化的有效手段。
四、阅读过程游戏化。对孩子来说,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更像一种游戏、一次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应当为幼儿创造多种活动情境或条件(提供表演的头饰、道具、绘画的纸笔),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表演故事片段或者画出自己的想法。
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提问。巧设引导和提问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每个幼儿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想象空间,欣赏同一个故事时,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进行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在带领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时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特别要关注绘本故事中的细节,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绘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精炼又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策略性。
六、重视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支持幼儿的深入思考。幼儿的阅读思维缓慢,需要时间思考。而教师往往会忽略对这段时间的把握,常常是一提出问题就立刻请孩子回答。长此以往,孩子不仅无法形成仔细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一些相对谨慎的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表达的机会。所以我在完成每页的朗读后都会在翻页前空出一段留白时间。大概停留7秒左右。中班年龄段的绘本画面信息较为复杂,使幼儿处理的信息量增加。幼儿自行到画面中寻找细节线索来填补文字空白,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让孩子有机会进行深度思考。
绘本教学可以带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对于培养幼儿的启蒙认知、创造力、观察能力、想象力、沟通能力、艺术赏析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每次绘本教学过程中,总能看到孩子们高举的小手、投入的眼神,感受到参与的热情,听到那充满童趣的回答,感觉绘本教学就像是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了一颗爱阅读的种子。我会不断实践反思,让绘本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
End
编辑/张碧英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