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推进中国自主的学前教育知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而课程建设是质量建设的核心,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则成为了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主要抓手。
2023年7月20日-7月24日,焦艳名园长工作室组织成(学)员赴秀美贵阳,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主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研讨会,与全国高校学前教师、各地幼儿园园长、教研员等展开研讨交流,为幼儿园课程建设集优融智。
本次研讨会云集全国各地教授专家,特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宁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王春燕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李旭教授、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翟理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邹群霞副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室黄娟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熊志刚先生、《学前教育》杂志副主编程洁女士以及各地优秀园长围绕“课程建设”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研讨会上,焦艳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焦艳园长被特邀请进行了《自主成长的力量——集团化办园下新教师成长路径的思考与探索》专题汇报。面对新教师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如何有效、高效提升其专业素养,形成师资优良、内涵优质的教师队伍,促进课程建设,焦艳园长带来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引起在场园长们的共鸣与启发。
工作室的成(学)员们走进不同的论坛听取不同专家精彩讲座,激烈的论点碰撞让他们对课程建设有了更多的认识:课程需要以整体而非部分的思维去整合。那么怎样的课程会支持孩子、教师、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次学习,成(学)员们对课程的适宜性有了许多的思考与认识:
课程文化的适宜性
课程发展要具有前瞻性,而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础。目前各个幼儿园在基于幼儿园本土资源,通过环境等支持儿童发展的方面我们都做出了努力,如何培养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具有持续生长力的现代中国儿童,同时突出当地文化资源将成为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不能忽略的是课程文化对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与推进的关键人物,因此同时促进教师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不容缺失。
课程发展的适宜性
课程建设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儿园及教师需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课程,根据幼儿园、教师、幼儿的需求开展具有园所个性的活动组织,应该提醒的是,课程建设不需要标新立异,更多的是应基于共同性目标考虑幼儿的发展,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幼儿发展、园所资源建设规划。
课程改革的适宜性
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价值取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幼儿园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也要选择儿童的生活。无论是课程游戏化还是游戏课程化,都是对游戏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但实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既不是课程也不是游戏,而是儿童发展,因为游戏中既包含有课程的内容,更蕴含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课程评价的适宜性
幼儿园的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课程的编订和实施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幼儿的发展要求,幼儿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课程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儿童的评价,还有对教师的评价、课程方案的评价,通过课程开展过程中动态的评价,形成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
当然,最重要的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原点是儿童,归宿一定是儿童的发展,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生发出完整、完善的幼儿园课程。
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次幼儿园课程建设研讨会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理论的深度,帮助了幼儿园全方面梳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未来,焦艳名园长工作室全体成(学)员将带着对教育的更多思考,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以更高的视野、更广的胸怀去追寻有着中国立场和特色的幼儿教育。
图文|黄艺林、陈兵
审核|尹维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