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性
应
对
幼
小
衔
接
///
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遵循《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终身教育观等理念,解决幼小衔接的核心价值问题其关键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学龄前阶段培养幼儿各种习惯和能力能为他今后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起到加速作用。
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入手。学习能力包括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良好的习惯则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还要加强孩子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它不但作用于集体教学活动,还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学习习惯形成发展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互统一发展的过程,其培养应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着手:
1
注重学习习惯的认识与感受
学习习惯认识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发展的基础,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前提。为了更好地进行衔接,使幼儿深入地了解到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幼儿园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观低段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少先队活动,并安排小学生代表向幼儿讲述小学中的学习要求等等。
家长则可以在家庭有意识地与孩子们聊聊小学的话题,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2
强化幼儿学习习惯达成的目标意识,
激发习惯养成的情感
习惯情感是习惯养成的内驱力。通过让幼儿明白小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以此来促进幼儿自身习惯意识的达成。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好榜样”“行为好习惯”等方法手段,点燃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热情。
父母可以采取亲子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巩固习惯养成,从生活习惯入手,帮助孩子建立物归原处、规则意识等学习品质。
3
加强对幼儿习惯行为的锻炼和强化,
提高幼儿听说、看、写、做、想的能力
听说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主要手段,它是获得知识、信息与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衔接培养中,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小学中对听说的要求是:对老师的话,能听清楚、听懂、听会并能复述,回答问题不离题,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对同伴的发言能注意听并及时补充、纠正。
于是,我们在幼儿教育中也相对应地制订了听说目标:培养幼儿专心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要求每个幼儿能保持安静,专心致志地听,在老师与同伴谈话时,不乱插嘴或是随便打断。家庭教育也可以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A.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设听说的氛围,培养幼儿仔细听并用完整语言加以表达。
B.多渠道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借助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媒介引导幼儿多听、多说。
C.鼓励家长带幼儿开拓视野,给他们储蓄听与说的素材。
小学里对看的定义为:对日常事物及教学所涉及到的对象的观察活动和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的持久、恒定的“心理动力定型”。在衔接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幼儿园与小学的观察要求基本相似且也能很好地得以过渡。
A.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我们先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看书的方法,练习讲述阅读的部分内容,选择统一的部分内容,选择统一的图书,我们可以在阅读前提一个问题,以猜谜或讲故事的形式开头,让幼儿带着问题或悬念去看书,充分地调动幼儿看的积极性。
B.注意个体差异的指导措施。
C.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这是幼小学习习惯衔接研究中的一个重头戏。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你们就会发现,一进入小学,各种写的任务就会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铺天盖地而来。而且从很多的案例中也可看出,孩子们难以适应小学生活,主要一方面还是由于对“写”的任务难以适应。
针对于此,我们的策略是:
A.激发幼儿写字的兴趣。我们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书写作用,还利用形象直观的写字卡、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幼儿产生较为浓厚的书写兴趣。
B.书写训练做到“三心”(耐心、细心、匠心)。对于书写,为了使幼儿取消对写字的恐惧,我们告诉幼儿写字其实就是用比较直的线条在格子里画图画。
C.家园合力,相互配合。在大班后期,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的衔接与过渡,教师会适量地布置20-30分钟的操作性作业,这就需要家长在一旁多加指导,对于孩子们在操作时的姿势、用眼习惯、使用操作工具方法等细微之处多加留意,以免养成不良的写字习惯。
随着“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推进,“探索发现式学习”的推广,从小学低段开始也越来越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很大程度地得以体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龄前期就开始相应地培养,在各领域教学中,渗透操作活动。
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做一做、动一动等形象直观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所以,幼儿掌握知识的进程其实也就是探索与操作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地为每一位幼儿创设操作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刺激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动手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理性做好幼小衔接。
文 案:大三班
编 辑:石彦芳
责 编:段宁莎
监 制:王 林
● 扫码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