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家长来到我们教育共读的第十四期,在上一期中我们一起分享阅读了《品格教育|乐观的态度对孩子十分重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当宝宝遇到困难、挫折时是怎样帮助他们克服的呢?作为家长你是如何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长朋友的精彩发言吧!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
男孩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
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她为男孩找了一份差事——课余时间在街区里挨家挨户订报纸。
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
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她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
是童年那份宝贵的自信,让他一步步地走下来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
他就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一起来看看本期文字推荐
品格教育|自信的人生,精彩纷呈
自信的孩子,将来的生活品质会更高,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就是指不管孩子健康还是病弱、漂亮或是丑陋、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父母都会永远爱着他们。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
他们会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而我们经常在爱上无形地附加上一些“条件”:“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会让孩子认为被爱是有条件的,从而缺乏自信。
其实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他的学习信心也会不时地受到挑战,这时候家长应当义不容辞地培养和保护他的自信心。
自信的人,说话做事信心十足,哪怕是自己没有信心的话,也可以让别人听起来可信。不自信的人,做起事来首先让人感觉畏首畏尾,放不开,让人怀疑他的能力。从心理学的研究看,缺乏自信心也是大多数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自信,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说的话适合当前的场合,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相信自己有应对目前事态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大多数选择是正确的。自信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果断做出决定,在面对复杂的事情的时候,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
反之,不自信的人,对于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总是怀疑是否正确,是否合适。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似乎总是在等待别人的指示或者决定,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或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即使动手做一件事情,也是意志不坚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做好。日常生活中,不自信的人,在公众场所,要么闭口不言,要么只是和个别人交谈。他们往往过多关注别人对自己言语和行动的反应,对是否对别人产生影响感到焦虑。
越是自信的人,越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他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他在工作和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反观不自信的人,面前似乎总是有一堵墙挡着他,工作和事业很难取得大的进展。
人的自信心,与他的天生气质有关,比如胆汁质的人。也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成年后的工作性质等有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环境,也就是与父母和长辈的教养方式方法有关。
人的自信从哪里来的?首先来自于身边人的肯定。他做的事情,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总是给予肯定。他说的话,他的动作,父母总是用言语或者赞许的眼神、表情等表示接受和肯定。这种肯定,天长日久,就会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最终就会成为一种相信自己的心理习惯和倾向。到这时,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
对儿童来说,这种肯定是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对于自己的肯定、赞扬、奖励。这种肯定不断叠加,就会成为儿童的心理优势,会促使他更加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务。这样,他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他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和全面,尤其是在他获得肯定的方面。
那么,为什么有的儿童会成长为一个不自信的人呢?排除孩子的先天气质等因素外,不自信儿童的父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包办型父母
孩子你的书包我给你收拾了,衣服也给你洗了,饭在桌子上,趁热吃吧!
好的
请输入文字
这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事无巨细,都是由父母完成,孩子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做,失去了在做事情过程中得到他人肯定以及随后的自我肯定的机会,形不成自信的心理倾向。
2
场外指导型父母
你的衣服不应该放在这,应该把它放到你卧室的桌子旁。
好的爸爸,我这就去做
请输入文字
这种父母,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总喜欢站在边上指手画脚,指挥孩子。孩子虽然也在做事情,但是活动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决定行动的权利,完全成为木偶。这样,即使在完成任务后,父母给予肯定,也很难形成自我肯定的心理习惯。
3
苛责型父母
看看你吃的桌子上都是饭粒,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我不是故意的……
请输入文字
这种父母,对于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满意,不认可,不接受孩子做事情的结果。一句话,对于孩子做的事情总是否定。
4
放弃指导型父母
爸爸,这个问题我不太会你可以教教我吗?
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你有你自己的选择
请输入文字
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一股脑的把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我们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最初孩子还不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时候,父母总是将很多选择交给孩子,使得孩子面对选择,陷入迷茫和无助中。长此以往,儿童面对选择,就会形成无力感,孩子也会形成不自信的心理习惯。
5
父母本身不自信
幼儿园要举办运动会啦,我想报名,可是又怕其他小朋友嘲笑我
你说的对,既然这样,孩子那咱们就不报名了吧!
请输入文字
另外一种,是父母自己本身就是不自信的人。这样的父母,不自信,就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自觉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了影响。父母的习惯成为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方式也成为孩子的方式。简而言之,不自信的父母,培养出不自信的孩子。
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尊重他,并且帮助他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
不应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
适当的赞赏使孩子更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
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
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这样孩子会有种被信任的感觉,才会越来越自信。
帮助孩子进步
有研究表明,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
作为父母无法在学校里帮助到孩子,而课堂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不容易受到老师的“关照”,进而失去信心和对学习的热情。成绩差,还会导致孩子在学校的人缘儿都越来越差,成为班里的“吊车尾”,最终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更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这种在童年时对孩子们的造成的“人格设定”,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父母做出很大的努力并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们做父母的,控制不了孩子在学校的环境,更控制不了他将来成年进入社会的工作环境。可是,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增加正面的能量。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基础。
文章来源:文友书店、风哥话你知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识别二维码
欢迎关注槐荫三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