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2023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12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本期,让我们通过奉贤区金海幼儿园一位“小画家”的成长故事,来看看园所教师是如何携手家庭,通过持续观察和耐心倾听走近孩子的内心,激发幼儿的生活乐趣,支持与陪伴幼儿成长的?
“小画家”的故事缘起
不开心的小男孩
梓奕小朋友今年4岁,他是本学期小班新转来的小男孩,他看上去有些腼腆、害羞。刚入园时,他明显不适应新园的学习与生活,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对任何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有时还会小声啜泣,说想妈妈……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来到陌生环境难免产生不安。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具体原因,更好地帮助孩子,班级老师及时与梓奕妈妈进行了联系沟通。原来梓奕在原先的幼儿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入园焦虑,而后由于上学期疫情原因,梓奕在家休息了两个多月,对幼儿园生活已渐渐淡忘,加上本学期刚转到金海幼儿园,一切都是陌生的,因而更加重了他的入园不适应。
老师们的意外发现
班级教师在了解到情况后,便讨论商量如何帮助梓奕更快度过转园焦虑期、带动他更好融入幼儿园生活。一天清晨,老师们意外地刷到了梓奕妈妈的朋友圈晒的一张画——一辆正在奔驰的跑车,造型立体,画风独特,惟妙惟肖。这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两位老师便讨论起来:
“你看呀,杨梓奕的画,这也太牛了吧!”
“我感觉这不像一个4岁孩子的画啊,你看这线条也太流畅了啊,肯定是妈妈帮忙的吧!”……
△杨梓奕妈妈分享的图画
带着好奇、疑惑与期待,两位老师等来了梓奕来园。这一天他的情绪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落,老师便问:“梓奕,你喜欢画画吗?”梓奕点了点头,“你想画画吗?”他又点头。于是,老师便让梓奕自己拿笔和纸,只见梓奕“刷刷刷”的勾勒出车的整体线条与造型,没几分钟,一辆像模像样的汽车就呈现在了老师们的眼前。
“简直不可思议,这笔触、这线条、这造型哪像一个4岁孩子的呀,妥妥的天才小画家呀!”老师们感叹。
“这会不会是治愈梓奕入园焦虑的良方呢?”两位老师陷入沉思,“我们能否借助梓奕的画画天赋帮助他早日适应新的环境呢?”
于是,两位班主任老师再一次与梓奕妈妈进行交流。
家园协作 共同支持
了解兴趣缘起
老师先是通过家园沟通,了解到梓奕的爱好起源——梓奕妈妈说梓奕从小就喜欢各种车,家里也有很多的跑车玩具。发现梓奕有画的兴趣,是在疫情期间。当时妈妈在家线上办公,梓奕感到有些无聊,看到放在桌上的笔和纸,便自己涂鸦了起来。等妈妈忙完,惊讶地发现他的画确实非常生动,当时便肯定和鼓励了他。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和肯定,梓奕画画变得更加有动力,经常查找和欣赏各种跑车的图片来练习画画。妈妈也强调,他只对画车痴迷,其他的都不画。
△杨梓奕在家里画汽车
家园协商共育
在了解到梓奕有这样一个兴趣爱好与画车天赋后,老师们也将其作为走近幼儿心灵、支持幼儿发展的突破口,持续观察、随时倾听、及时回应,通过家园合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当梓奕来园情绪低落时,老师们就和梓奕一起欣赏、谈论他最爱的跑车,梓奕变得愿意吐露心声了。此外,老师们还经常和梓奕邀画。
“梓奕,浦老师特别喜欢你画的跑车,你能画一辆跑车给老师吗?”
“杨老师也想要一辆!”
“哇塞,你画的这辆车也太棒了”
“好酷,老师太喜欢了!”在一次次肯定中,梓奕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就这样,梓奕在画车的路上越走越远……
同时,老师们也积极与梓奕妈妈反馈,告知梓奕在园的情况与表现,鼓励妈妈回家后也多和梓奕聊聊新幼儿园新班级,通过回忆让梓奕逐渐熟悉这个新的集体。
老师、孩子、家长三方或多方的相互倾听,带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和成长,因为儿童的天真和善意、因为倾听的共情和成长、因为我们大家的相互信任和陪伴,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无比柔软和相信美好,倾听疗愈每个人,倾听也让我们始终相信温暖和感动带给人的力量。倾听,被倾听;陪伴,被陪伴;成长,共成长。
同时,老师们积极与梓奕妈妈反馈,告知梓奕在园的情况与表现,梓奕妈妈和老师也成为了相互信任的朋友,一起商量梓奕的兴趣培养道路。看着梓奕如此热衷于画车,妈妈在感到开心的同时也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她:孩子这么喜欢画画,但他现在只画这一种车,是否需要给他报一个兴趣班?老师们深知,梓奕画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疯狂的热爱,充满童真、好奇、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非常难得的,不能因为兴趣班的绘画技能技巧限制孩子的想象与天赋。于是,老师们与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一致认为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让梓奕有更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
△老师和杨梓奕妈妈面对面沟通
耐心倾听 成长花开
建立情感联结
后来,老师们观察到,只要一有时间,不论是早上入园的自由活动,还是午餐后的自由活动,都能在教室的美工区看到梓奕创作的身影。参与其他活动时,也变得更加积极他开始逐渐适应新的园所环境。而且,在来回园所的路上,梓奕会和妈妈不停地分享着今天又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老师们和他又有了些什么趣味互动等等,之前的“不开心”慢慢不见了。
△杨梓奕在美工区画画
一次关于艺术创作的集体活动,孩子们都在认真的为柳树添画树叶,唯独梓奕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老师便上前关切地问:
“梓奕,你怎么不画呀?”
“我不想画柳树。”梓奕回答。
“那你想画什么?”
“我要画车。”
听到梓奕的回答,老师决定尊重孩子的兴趣。“那浦老师画柳树叶子,你在柳树下画车,我们一起合作,好不好?”
“好的!”在老师和梓奕的相互配合下,一副名为“柳树下奔驰的汽车”完成了。
△杨梓奕和老师合作完成《柳树下奔驰的汽车》
适应集体生活
为了鼓励和支持梓奕的创作,老师们便打印了很多各种造型的汽车图案,梓奕的创作也在班级里掀起了一阵热潮。好多孩子都会聚集在美工区,围坐在梓奕的身旁,一起观摩和创作。
其中有一位小凯同学,也是一个“汽车迷”,从他发现了一样痴迷汽车的梓奕后,就经常向梓奕讨教,也开始了他的跑车绘画创作之旅。小凯妈妈说,小凯最近一回家就开始画车,还暗暗下定决心要超越梓奕。两个好伙伴像是“小对手”,又如同共同进步的“好队友”,这让梓奕每天对去幼儿园充满了新的期待和热情。
其实每一名孩子彼此之间都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学习者和交流者;他们会聚集在一起,发挥同伴效应,自主交往,相互学习经验,共同创造。老师们觉得,还要多多创造机会,并且观察孩子们之间的情绪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反应。
△杨梓奕自己玩搭建游戏
于是,老师们为了帮助梓奕提升对创作的热情,拓展新的领域,还询问了梓奕对于建构游戏的兴趣,梓奕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也说出了自己全新的想法——他想将他对汽车的热爱带到了建构游戏中,制作出了一个个大气、形象的汽车模型!老师们听到以后,立刻在课堂上开展搭建游戏,帮助梓奕实现他的创作想法,这还激发了其他男孩的兴趣。他们一起合作搭建,玩得不亦乐乎。
△杨梓奕和同伴一起玩搭建游戏
梓奕慢慢融入了团体,受到了其他孩子们的欢迎。到了园所以后,梓奕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了,他会展开笑脸,走近迎接他的朋友们。
△杨梓奕和同伴们一起玩耍
小画家 大画展
梓奕的作品累计的越来越多,而且每一幅作品都不雷同,侧面的、正面的、飞驰中的……老师在观看这些画作时忍不住对梓奕的画画才能暗暗佩服,同时老师们也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让这些画作价值最大化?怎样更好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对园所的归属感?于是,在园长妈妈的支持和老师们之间的不断商讨下,最后决定为梓奕在幼儿园的大厅举办一次个人画展。
对于如何布置画展、画展叫什么名字的问题,老师们认为大人的想法还不如孩子自己的决定!于是,老师们问他:“梓奕,我们要为你办个画展,你觉得怎么样?”“什么叫画展?”梓奕问道,老师们解释说:“就是像你之前说的,把你画的汽车都展示出来看,让更多的朋友能看到你画的画,你觉得怎么样呀?”“好啊!”于是老师接着问道:“那你想怎么布置你的画展呢?”“我想要办酷酷的画展,把我的画都展示出来!”梓奕的回答,给了老师们画展布置上的风格启示。“那你想给你的画展取个什么名字呢?”“我想想……想好了,叫疯狂画展!”就这样一场名为“疯狂画展”的个人画展,在老师与小朋友的沟通中,种下了萌发的种子,等待开花结果。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梓奕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耐心询问和倾听他的自主想法。老师也明显感受到,梓奕变得自信和开朗,从一个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完全能融入到新集体,真正接受园所新环境;从一个没有参加过任何绘画培训班的孩子,到拥有了一场完美的个人画展。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孩子自己充满了独立的思考,也需要教师充分倾听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给他提供一个可以自主发挥的平台和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疯狂画展”现场图
画展布置好了,故事却没有结束。班主任老师特意去了一趟玩具商店,为梓奕买回了一辆汽车小模型,作为他克服入园焦虑、成功举办画展的奖励,也让梓奕与幼儿园的情感联结更深刻、更牢固。
写在最后
梓奕的“适应旅程”和“创作故事”还在继续,家园共同支持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在“小画家”的故事中,能看到园所、教师和家长既担任了倾听者也成为了支持者——运用多方协作、良好策略以及实际行动保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通过持续倾听、适时激发与长久陪伴在游戏与生活中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这也为帮助孩子过渡入园适应期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希望沪上幼儿园能在这次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的主题下受到启发,去多倾听、多观察、多思考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声音”,让孩子在充分的共情、理解和陪伴下更快乐成长!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方法见下??
案例来源:奉贤区金海幼儿园
指导:怡然、向青、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流火
分享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