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Y县的个案考察
徐发秀
摘 要:
通过对Y县教育统计报表的分析以及对16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幼比不达标、教师编制严重不足、教师待遇不高的困境。要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应采取多种形式补充学前师资,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建立完善的学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着力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设立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专项经费。
关键词: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困境;对策
基金: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招标课“民族地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国境及策略研究——以恩施自治州为例”(项目编号:JYJD201614)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请下载:
徐发秀.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Y县的个案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5):219-222.
我的感悟:
1.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我国重要政策之一,作为一名学前专业相关学生,我对幼儿园师资问题倍感重视。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与江浙沪地区有何不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又有何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感到好奇。
2. 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是,我猜想它解决了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研究。如果是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着重从什么困境入手,并一对一提出解决方案。
3. 看完这篇文章,它的确解决了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研究,通过对Y县教育统计报表的分析以及对16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存 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幼比不达标、教师编制严重不足、教师待遇不高的困境。要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应采取多种 形式补充学前师资,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建立完善的学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着力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设立民 族地区学前教师的专项经费。
4. 这篇文章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问题的把控能力,句句切中要害,十分精辟。我是奉羡慕这种写作方式,希望我在今后的写作中能掌握这种技能。
正文
01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学前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学前师资结构主要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从这些方面看,还是存在问题 (见表1)
表1 Y县教师的基本情况 (2011年-2014年)
第一,性别结构失衡。幼师职业很难吸引男教师,2011-2014年,虽有男教师进入幼教领域,但平均占比不到3%。走访的16所幼儿园中,没有一个男教师,一位园长专门提到想招一个男教师,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教师待遇低,总不能如愿。第二,年龄结构年轻化。2011-2014年,35 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占比为87%,其中25岁以下的占到41.2%,而36-45岁的教师平均占比为8.4%,46 岁以上的平均占比为4.6%。Y县师资年龄结构在老中青三代虽各占一定比例,但年轻教师成了主体,尤其是25岁以下教师占的比例较高,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是最容易流动的一个群体,有的没有幼教经验,加上工作压力大,就会选择离开幼教行业,而有的教师一旦恋爱结婚,就不做幼师了。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比例不高。2011-2014年,专业出身的平均占比为54.2%,而且近两年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在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农村幼儿园有大部分非专业出身的进入到教师队伍,走访的2所村级幼儿园教师既不是专业出身,也没有教师资格证,她们大多是为了照顾自家小孩,才选择从事幼师职业。有资料显示,全县仅有10%的教师有幼教资格证,并多数集中在城区[1]。第四,高学历比重低。2011-2014年,Y 县幼儿教师的专科学历平均达到48.9%,中专及高中平均达到41%,教师的学历以大专、中专与高中为主体,学历达标率较高,但本科以上学历比重低,其平均比值仅为6.1%。园长们普遍反映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很难引进本科院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第五,评职称教师的比例过低。2012年,《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提出,2015年,取得职务(职称)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2]但从表1中看出,情况不容乐观。2011-2014年,已评职称的比例各占7%、5.8%、7.6%、9.1%,获得职称教师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Y县幼儿教师的职称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几乎全是聘用的。
师幼比不达标
2013年,《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暂行)》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小班的规模为20-25人,中班为25-30人,大班为30-35人。按照国家的标准,小班、中班、大班师幼比各是1:10-1:12.5;1:12.5-1:15;1:15-1:17.5,均值是1:15,[3]该比值是反映师资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Y县的师幼比还远未达到该标准。2011年后,该县的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幼儿园在园人数和专任教师总量持续增加,但师幼比不达标,教师资源明显供给不足。2011-2014年,Y 县师幼比均值是1:48.9,其中,城区为1:28.3,镇区为1:37.8,乡村为1:121.1,城乡差异大。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以师幼比1:15的均值计算,Y县应有专任教师1532.7人,实际缺口974.7 人 , 其中 , 城区缺口221.9 人 , 镇区缺口171.7人,乡村缺口581.1人,乡村教师缺口非常大,在实地走访中也证实了这点。笔者走访的一所农村民办园,在园人数128人,一共3个班,4个保教员,连一教一保都不能配齐。那天下午有3个老师有事出去,园里请了一个已退休的小学老师管理近70人的大班。由于老师不够,幼儿较多,园长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总不忘去看看班里的孩子,这种园长临时顶替教师管班的情况在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状况必然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与公平。
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教师编制是反映学前师资稳定性与师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Y县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访谈了解到,Y县40所公办幼儿园中,只有城区的1所公办园被编办认可,45个教职工中只批准编制16人,而该园园长谈到,16个专任教师里只有3个有正式编制,而且她们是小学的转岗人员,该幼儿园的教师几乎全靠聘任。Y县另外39所幼儿园不被编办承认,没有编制就不能配备正式在编教师。要想解决编制,唯一出路是从小学抽调部分教师转岗到幼儿园,目前,Y县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编制教师有188人[1]。在与园长们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公办园没有可转岗的小学教师,教师全靠聘任,这些教师不满意就可以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严重冲击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学前师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国家不给公办园核拨教师编制,幼儿园必须用保教费支付教师工资。为了节约成本,幼儿园往往采取两种方式办学,一是招收超级大班,压缩班级数量;二是少招聘教师,或是招聘素质不达标的教师,而这种做法无法保证质量。
教师待遇不高
84份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7位教师的月工资在1000-1500元之间,35位教师的工资在1501-2000元,也就是说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比高达73.8%,14位教师的工资在2001-2500元之间,占比16.7%,8位教师的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比9.5%,而能拿到3000元以上的教师有正式编制或来自城区幼儿园。调查表明,城乡教师之间、有编制教师和聘用教师之间的工资待遇存在较大差距。聘用教师寒暑假只发少量的工资,而且各幼儿园给教师们的保障也有差别,走访的16所幼儿园中只有1所城区公办园给教师买了五险,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园只买了一险,甚至有的农村民办园没给教师买保险。多位民办园园长谈到,不会给每位教师买保险,只有那些工作比较持久的才会买。一所村级公办园园长谈到,幼儿园不直接给教师买保险,而是把保险费用放在工资里一起发给教师,由她们自己决定买与不买。当笔者问教师是否把钱拿去买保险,她们说不会把有限的工资拿去买保险。
02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多种形式补充学前师资
民族地区学前师资数量整体不足,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补充。第一,扩大当地学校培养学前师资的规模。访谈中了解到,园长们更愿意招专业的学生,但是很难招到。因为外地学校毕业的学生引进不来,而当地能够培养学前专业的学校又太少,Y县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主要来自市级职业中专或职业大专。访谈中得知,该县当地的一所职中想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却受到审批限制,当地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没有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算来,民族地区当地的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行,学前师资的需求量将更大,若不及早应对,教师供给不足的情况在民族地区将更为严峻。政府应给予当地学校一些特殊政策,激发民族地区的内生潜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自主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为本地培养人才,满足当地的师资需求。第二,推行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计划与特岗计划。国家应根据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需求的实际状况,设定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免费师范生计划,同时,应鼓励地方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定向为农村培养一部分教师,让这些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特岗计划也是增加农村学前师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应在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在实施这两项计划时,应更多地考虑招收男幼儿教师,以实现性别结构的优化。第三,鼓励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教育部门应选拔一部分中小学中热爱幼教的青年教师转岗到幼儿园,然后对她们进行转岗培训。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缓解公办园师资紧缺的难题,还可以稳定师资队伍,最终实现年龄结构的不断优化。
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
调查显示,84位教师有62位参加过培训,其中只有5人参加过国培,其他大部分就是校级,培训的时间也不长。鉴于Y县年轻教师居多、专业出身教师少,整体专业能力不强的状况,教育部门与幼儿园有责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新入职的教师开展集中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邀请一些学前教育专家给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比如,职业理念的教育、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以及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讲解。第二,鼓励幼儿园开展跟岗培训。这种培训主要是各幼儿园派园内教师到本县的优质园去观摩教师上课,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定点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少,出去培训的机会不多,而她们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教育部门应让优质幼儿园教师定期下去给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她们的专业素养。
建立完善的学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访谈中得知Y县有编制的教师才能评职称,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未评职称的比例高达90%以上。教师不能评职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感。84份教师问卷中,有很多城区幼儿园以及公办园的教师谈到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评职称,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政府对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职称评审方面要实行倾斜政策,而且要保证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平等参与职称评审。
着力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
教师编制是关系到学前师资队伍稳定和师资整体素质的重要问题,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应以此为突破口,科学地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解决编制问题。核定编制应由上级政府牵头,对民族地区的教师编制给予优先解决的政策。政府要协同教育部门、编办、财政部门共同解决公办幼儿园的编制,专门划拨一定数量的编制到幼儿园,并且适当增加农村幼儿园的编制,让农村幼儿园可以吸收一部分优秀教师,并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设立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专项经费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主要分为三大块,即基础性投入、激励性投入、倾斜性投入。2011年开始,学前教育中央资金投入到Y县的总共4500万元,这些经费主要是基础性投入,用来建校舍,可是由于地方财政财力太薄弱,加上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事权和财权不匹配,越到下面财力越不足,它们无法配套较多的资金甚至没有,致使很多公办园一建起来,就开始负债。地方政府为Y县农村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争取到中央奖补资金总共268万元,每个幼儿园3-5万元不等,但这些钱主要用于购买教玩具,须专款专用。2014年开始,Y县有一笔上级财政的倾斜性投入18万,本级财政也配套17万,[1]但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幼儿资助。从这三块的投入看,中央划拨的资金基本不能用到教师身上,加上公办园的编制问题不能解决,收费标准又低,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保险自然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对于财政自给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的民族地区,中央政府必须设立民族地区学前教师专项经费并倾斜性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倾斜性投入,用以发放聘用教师补贴,或者是购买“五险一金”,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2014年Y县学前教育工作的视察报告[R].
[2] 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1211/t20121108_145541.html.
[3] 李敏谊,程 旭. 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给的困境与突围——基于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后的数据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4):66.
免责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运营主体及其所在单位观点。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排版|宋睿曈
校对|方佳欢
推送|沈可梵
审核|冯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