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ChatGPT学术论文生产的新场景》。我临时把“写作”换成了“生产”,觉得“写作”这两个字在现有的情境下可能有点受限,干脆用一个更宽泛一点的“生产”这个词语。
ChatGPT山呼海啸一般地到来。从总体上来讲,至少从人们的一般的体感来讲,人工智能已经从人工智障正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知识生产,我们的论文生产则面临着若干的转向。简单地概括一下:第一个转向就是科学范式的转向;第二个转向就是知识学的转向;第三个转向就是本体论的转向。我将在这几个情境下,即所谓ChatGPT的新的情景下,来讲自己的一些初步的思考。
二、科学研究步入AI范式的科学范式的转向
作为学术论文生产的新的场景的第一个转向,事实上就是科学范式的转向。我们的科学范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 5 个范式,五个阶段的范式。我们正在从第四个范式走向第五个范式。
(一)经验范式
第一个范式就是经验范式,所谓经验范式,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研究,比如比萨斜塔的实验。
(二)理论范式
第二个范式就是理论范式,它是以建模和归纳的理论、学科和分析作为范式,比如流动定律,比如相对论。
(三)模拟范式
第三个范式就是模拟范式,是以模拟复杂现象为基础的计算科学的范式,比如天气预报。
(四)数据密集型范式
第四个范式就是数据密集型的范式,它是以数据考察为基础,联合理论、实验和模拟一体的数据密集计算的范式,比如大数据。
(五)AI范式
第五个范式就是我们正在走向的,或者他已经朝我们走来的 AI 范式,这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形态,比如ChatGPT,这是第一个场景,也就是我们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向。
三、“信念知识”到“信托知识”的知识学转向
第二个场景就是知识学的转向。这一个转向我把它概括为从信念知识到信托知识。我们现在总体上还处在信念知识的体系当中,但是信托知识作为知识生产的基本的形态、机制,以及它的精神气质已经向我们走来。
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总体上来讲有三类的知识的形态,一类就是信仰知识,一类就是信念知识,一类就是信托知识。信仰知识对应的是前现代社会;信念知识对应的是工业社会;信托知识对应的是后工业社会。它们分别的知识性质不同:信仰知识是神学的,信念知识是科学的,信托知识是技术学的。而作为我们教育,从教育的角度,从学校或者学习的角度,也就是作为学习的知识,第一个它是信条、经书、教堂;第二个是课程、教材、学校。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场景是代码、引擎和社会,而我们今天正在处在信念知识的基本的场景中。
(一)信念知识
科学知识成为信念知识核心在于理性主义与怀疑主义。而理性主义与怀疑主义彻底击垮了前现代社会的神学的信仰知识,而怀疑主义又从内部防范了理性主义的膨胀,从而使理性主义始终能够保持理性。这当然是从总体上。是一个系数概念,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概念。而理性主义与怀疑主义的制度化,诸如实验室科学仪器、科学方法,以及仰仗于科学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科学决策,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及真理,从而对科学知识保持了信念。这就是我们讲的信念知识。我不懂,但我真的相信你。这便是信念知识。
(二)信托知识
而我们今天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或者正在走向信托知识的这样一个新的场景中。而信托知识是以技术学驱动的、以代码引擎为特征的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普遍的一个支持形态。我们普通人现在已经无法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设备是如何运行,飞行员其实并不理解,也不需要去理解自动驾驶程序的逻辑和代码。
关于ChatGPT,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斯图尔特·卢素,他就说了如此惊悚的一段话:“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模型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创造他们的人。ChatGPT知道什么?他能推理吗?他在什么意义上理解了答案?我们不知道。ChatGPT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泛化能力,但是我们不知道模型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庞德斯通就讲的一句话现在成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将知识外包给数字共享平台是 21 世纪的一个重大的叙事之一。”作为学习的知识,从课程-教科书到代码-引擎,用贝克的话说,就是从”二手的经验“到“二手的非经验”。二手经验是信念知识,知识不是我的,但是我相信你。但是二手的非经验完全是一个信托知识。
“code”,我们把它翻译成代码。应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解释性的翻译,意味着信托知识对信念知识的替代,代码的替代。
四、从头开始的本体论转向
第三个场景就是本体论的转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教育学论文的生成。有可能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的研究所指可能要从头开始。
人作为“被抛”的“此在”,在这个时候,“此”正在与“彼”相溶,“彼”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ChatGPT这一技术。“被抛”的“在…世界中”的”世”之”界”正在如冰焕然,现实与虚拟、实体与形式之间的视野的“地平线”,认识论的折痕正在消褪。
“自苏格纳底、柏拉图直到黑格尔,西方传统哲学对启蒙理性的强大信念是这个理性化、去蔽化的智能社会的基因和底色。”但是我们发现事态正在不可阻挡地走向他们的反面。让我们想一想为我们教育学人津津乐道的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以及柏拉图的洞穴之喻。ChatGPT的聊天场景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的情景比起来,不是一个系数的差别,可能是在维度意义上的差别,是异度时空的差别。而现代版的洞穴之喻表明我们不再害怕黑暗的虚幻之物,却害怕面对现实的光明。
所以,我们的教育研究,以及我们的教育学学术论文,可能不是另起一行,而更是另谋新篇。为什么?因为在ChatGPT这一种人类世的场景下,教育叙事的结构被打散,教育的叙事的节奏被打断了,人类知识生产和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正在发生本体论意义上的改变。
胡塞牙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表述,就是现象学处理“一切如此显现的东西”。这里事实上有一个本体论的省略,而这在过去,没有问题,省略也就省略了。“悬置”也因此“落得个干净”。但在ChatGPT人类世的场景下,可能就有些冒失行事了。
詹姆士曾经对实用主义的方法做过如下的概括,他说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一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必须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
而我们要说对 ChatGPT 的人类世新场景下,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术论文,应该同时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必须是必需的东西”与“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在我们看来,至少在现阶段,可能我们要首先看最先的那些东西,而不是首先去看最后的那些东西。这就是我们讲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一个转向。
五、如何与人工智能打交道
我们的科学范式发生了转向,我们的知识学发生了转向,我们的本体论意义上发生了转向。在这一种新的场景下,我们如何与人工智能打交道?
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的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就是指工人要理解机器是不那么容易的这一段话。马克思的这一个话术就是针对卢德运动来讲的。那么,新的卢德运动会来临吗?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看到纽约市教育局已经禁止学校使用 chatGPT,因为担心对孩子存在坏的影响。《Nature》《Science》已经声明ChatGPT 等大模型不可以成为作者。而ChatGPT最先收获的是学生的“用脚投票”。大学生们愿意用它来直接生成论文,乃至让其参加考试轻松获得高分的新闻如此普遍,以至于反向检测 ChatGPT作弊的程序同时迅速成为宠儿。
现在也已经有反剽窃水印技术。有学者的论文中提到:“用ChatGPT的作弊,小心被抓,反剽窃水印技术,会让学生的噩梦提前到来。”
关键是我们如何定义ChatGPT在人类世场景下的学术论文。麦克罗汉在《理解媒介》中写到:“人,曾经是,也仍将是机器世界的性器官,就如同蜜蜂之于植物,使之受孕并不断进化出新的形态来。这一句话后来被凯文凯利演化成“人是技术的性器官”这句话。而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人性是技术的发明。而麦克罗汉有一本经典著作叫《机器新娘》。机器新娘真是一则好极了的隐喻。
我们现在讲人机互动,那么,人与ChatGPT交互下产生的学术论文,能不能发放著作权的牌照?谁能确保产生的学术论文有你的份?我跟他聊天,我给他提示是不是这个论文就有你的份。如果是ChatGPT “无性繁殖”的呢?“谁养了孩子谁抱走”,会不会变异为“谁抱的孩子就是谁养的”的吗?这些都成了一些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些问题。
六、chatGPT对论文生产的影响
第五个场景,我就简单的说一下 chatGPT 对论文生产的影响。因为刚才刘宝存教授已经讲得非常好,也非常具体。
最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了一个报告ChatGPT的科学研究和文献情报工作的影响。
当中对科学论文的写作,对科学研究知识的生产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可能:一个就是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第二个是改变科学研究知识获取的模式;第三个是改变科学研究成果的写作模式;第四个是改变科学研究实验的设计模式;第五个是改变科学研究成果的写作模式;最后一个则是会带来科学的伦理问题。
我们也尝试询问ChatGPT,我们提问 ChatGPT如何影响学术论文的写作?他也给我们一个回答。这个内容我想还不如刘宝存教授问他们的问的回答的具体。所以这里我就不具体的去展开了。
七、结语
1959 年,美国的邮政局的局长曾经高兴地提出未来我们要火箭送信,几小时内信件就可以从纽约到达加利福利亚。可见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科学范式的转换谈何容易。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行动难以避免“火箭送信”一样的逻辑。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真正高深莫测的不是世界变得彻头彻尾的技术世界,更为可怕的是人对这场世界的变化毫无准备。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沉思,去实事求是地去辨析在这个时代真正到来的是什么。参照海德格尔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论坛、今天的沙龙,它的这种价值和意义。谢谢大家!
八、我的总结
1. 这篇文章让我对知识学形态、本体论、科学范式和人类世的概念有了一个了解,明白了当今学术论文生产的场景变化。对此,可以再看看讲座中提到的《机器新娘》等书籍以及教育学术的历史书籍,更深入地探寻一下这些讲座中的概念
2. 我一直认为ChatGPT对学术论文写作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这个讲座为我打开了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ChatGPT可以推动学术论文写作场景转换,不断走向新方向,这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到来,人与人工智能共存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3. 杨老师极具哲理的讲解,将科学范式的转向、科学范式的转向、知识学的转向、本体论的转向、如何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以及ChatGPT对论文生产的影响这五个场景全部拆解,由浅入深,从是什么再到怎么做,巧妙将历史和哲学相结合,同时用词严谨,具体阐述了“生产”与“写作”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杨老师通过这些表述对主题进一步进行了总结和升华,留下了很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思考。
4.听完这个讲座,我最大的问题是在ChatGPT如此火热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用好ChatGPT这个新工具?去真正为我们的论文写作提供帮助而不是一味复制抄袭?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来迎接ChatGPT的到来呢?
强烈建议大家去听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公众号上有回放
杨老师的其他一些文章链接
杨九诠∣中国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
杨九诠 | “后课程”时代的想象
ICI学术||杨九诠教授从课程学视角与您探究古诗文教学
排版 | 沈可梵
校对 | 潘艺萱
审核 | 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