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春波南苑幼儿园
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地,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建设成为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众多幼儿园在创设托班环境时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托班环境并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本文从空间环境、生活环境、探索环境、人际环境四个维度着手制订“四维空间”托班环境评价体系,以W幼儿园的改造过程为例,探索托班环境“四维空间”改进策略,以期为托班环境创设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托班环境创设的问题剖析
(一)环境创设“小班化”
随着新生儿数量的逐年下滑,幼儿园新入园幼儿数量逐渐减少,部分幼儿园甚至出现了班级教室空缺的情况。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有效拓展生源,许多幼儿园开始将空余教室直接改造成托班教室,以接纳0~3岁婴幼儿入园。这本是高效利用幼儿园场地的做法。但不少幼儿园容易将小班环境创设的经验直接用于托班环境的打造。这表明幼儿园与教师未能充分考虑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缺乏顶层设计。
(二)盲目借鉴其他园所经验
许多幼儿园以往并没有开设托班的经验,因此有的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往往将一些知名托育机构的环境创设作为蓝本,进行模仿。而托育机构是专门为0~3婴幼儿提供照护服务的场所,教师未加思考,盲目借鉴其经验,则容易忽视幼儿园“托幼一体化”这一核心要素,使得托班环境创设不符合婴幼儿实际发展需求。
(三)环境创设以“满”为目标
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环境时,由于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缺乏了解,往往从自身视角出发,将自认为对婴幼儿成长有益的材料、物品引入教室,过于强调环创元素的丰富,导致教室环境布置较为拥挤,留白较少。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通过立体评估指明幼儿园托班环境创设方向
环境是隐形的课程,托班环境创设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式上升的过程,需要园所与教师通过适宜的评价工具进行自我评估与优化。为此,幼儿园应结合科学量表对现有环境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托班环境创设指明方向。
(一)确定工具,助力评估
重视心理环境,确定“四维”评估维度。心理环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就是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乐于交往,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托班婴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集体环境,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衡量托班教室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一种全教育,即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教育的环境。如果说空间环境、生活环境、探索环境组成了幼儿生活学习三维空间的X、Y、Z轴,那么婴幼儿心理环境就是这个三维空间的核心要素。这四种环境要素共同促成了四维空间的组建。因此幼儿园开设托班应将空间环境、生活环境、探索环境和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四个方面,作为托班立体空间环境评估的主要维度。
评估维度框架图
结合政策要求,明确评估指标。确定了托班立体空间环境评估工具的四个维度后,制订具体评估指标是关键。幼儿园应参考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印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与园所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书籍,确认评估指标。如,针对空间环境维度,具体评价指标为温馨舒适、归属感、空间布局。针对生活环境维度,具体指标为稳定有序、尊重差异、引导独立。针对探索环境维度,具体指标主要有自然真实、趣味挑战及多元开放。在人际环境维度,具体指标包括安全信任、有效活动、关爱友好。
教师自评为主,家长参评辅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套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那么,可以说幼儿是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此质量评估将这种交互作用延伸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上,将教师、幼儿、家长三方纳入评价系统,以教师自评为主,围绕课程环境创设,让不同主体相互联结、相互沟通,共同建构,从而提高环境创设的质量。
(二)多群体评估,螺旋式推进
为更好的评估和改进,幼儿园应组织评估团队对托班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实现评估团队群体化,应包括三种群体,分别为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幼儿群体。其中,教师群体涵盖行政领导、同伴教师、班级教师等。同时,为避免出现“一锤定音”的现象,在数据采集的频率上,应采取定期评估的方式,通过重复“数据采集—多群体评估—调整优化”这一过程,形成螺旋式推进的趋势,不断发现并调整优化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托班环境创设质量的提升。
(三)分析数据,针对性整改
对于采集的数据,幼儿园应当进行整理分析,对照评估工具,得出托班环境创设的短板和优化方向,再进行针对性整改。如W园托(一)班在空间设施支持和游戏材料支持方面较弱,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就应当着力加强。
三、打造“四维空间”,提升托班环境品质
《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指出,创设家庭式的环境,空间规划合理、卫生安全、温馨童趣……满足多种感知体验、感觉统合等发展的需要。结合评估指标与结果,本文从空间环境、生活环境、探索环境、人际环境四个维度打造托班“四维空间”,以期为托班幼儿提供丰富、温馨的环境与适宜的活动机会,给予积极的、满足需要的回应。
(一)唤醒家庭生活记忆,打造温馨有爱的空间环境
0~3岁是婴幼儿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阶段,托班幼儿正处于从家庭生活转向集体生活的过渡期。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他们需要在充满爱、温馨、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教师需要关注并关爱每一位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首先,添置家庭式设施。在熟悉的环境中,幼儿的情绪会更加稳定,能够模仿成人开展家庭生活,自然地进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室摆放小沙发、小茶几、梳妆台、衣架等家庭式物件,营造“家庭生活场景”,帮助幼儿唤醒家庭生活的记忆。其次,增加柔软物品。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娃娃家铺设大面积软垫,并在多个区角铺设软包、软垫,增加毛绒沙发、手偶、棉絮等柔软物品,营造温馨有爱的氛围。最后,培养情感链接。幼儿园在盥洗室添加了紧急呼叫铃,给教师配备了魔法围裙,在区域添加了小小垃圾桶,便于及时回应幼儿的生活护理需求。在教室的小角落里,教师还摆放了全家福、个性水杯、小梳子、小镜子等幼儿熟悉的物品,以此培养幼儿的情感链接。
(二)关注幼儿生活细节,打造满足个性需求的生活环境
托班幼儿的生长发育极为迅速,不同月龄幼儿的发展差异显著。同一幼儿的发展进程也可能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教师要从盥洗、进餐、午睡、养护四个方面关注和照顾幼儿的生活,同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首先,针对盥洗室的设施,园所与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在卫生间增加踩脚凳,方便身高较矮或腿部力量较弱的幼儿使用蹲厕。在洗手台上放置智能洗手机和挤压式洗手机,让幼儿根据自身手部力量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洗手机。
其次,在进餐区关注幼儿用餐差异。教师为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勺子,满足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配备大口径的碗和卡通分隔盘,降低幼儿意外打翻饭菜的风险,同时减轻幼儿用餐的心理负担。
再次,在午睡区满足幼儿睡眠需求。托班幼儿年龄较小,园所和教师应允许个别幼儿在午睡时携带依恋物,同时设置个性空间以满足没有睡意的幼儿进行安静的活动。
最后,在班级教室开设养护区域。幼儿园与教师应在教室里增设尿布台和奶粉冲泡区,满足需要更换尿布和奶粉喂养的幼儿,实现教养融合。
(三)增加感官游戏体验,提供丰富趣味的探索环境
研究表明,为0~3岁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感知探索环境与体验,能够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此外,幼儿的成长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无法时刻陪伴。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注重刺激幼儿的感官体验,便于幼儿展开探索。
首先,环境创设应满足幼儿的多感官体验,激发幼儿探究与操作的兴趣。如教师在阅读区投放有声书、立体书、耳机等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为幼儿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阅读体验。
其次,应增加真实材料,如在区域投放真实的水果蔬菜、安全刀具、梳子、面霜等物品,给幼儿创设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真实丰富的材料中,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再次,应投放自然材料。在美工区,教师投放了松果、木片、贝壳等自然材料,让幼儿在抓握自然物品时体验轻重、粗细、光滑、颜色等概念。在户外环境中,投放沙、土、水等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尽情探索,收获快乐与成长。
最后,把握种类数量。托班婴幼儿大多独自游戏,且具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会模仿同伴玩同一种游戏材料,因此在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的基础上,教师还需确保玩具数量充足,至少能满足两名幼儿同时玩耍。
(四)建立情感依恋,营造安全信任的人际环境
2~3岁是幼儿与养育者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大有裨益,有助于幼儿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在托班环境创设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安全信任的人际环境,构建师幼、幼幼以及家园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情感需求。
首先,注重高频率互动与高质量陪伴。2~3岁幼儿首次离开熟悉的家人,置身陌生的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集体生活,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打造托班环境不仅需要在物质层面上营造家庭氛围,还需要在情感层面上营造亲切自然、安全温暖的气氛。因此,班级中的两位教师和保育师应以温柔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幼儿,保持耐心,通过日常沟通和身体接触,让幼儿感受到被爱意环绕,被关爱陪伴。
其次,打造开放式空间,开展情境化活动。托班幼儿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进行情绪宣泄,也需要开放式的活动空间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当区域间的空间布局较为开放,允许幼儿随意走动时,就为同伴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情境化、生活化的活动更容易唤醒幼儿的生活回忆和表达欲望,激发幼儿的交往意愿。
最后,做到家园同频,进一步走近幼儿。托班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家园关系,向父母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家庭教养方式。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幼儿的在园情况,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传播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最后,坚持个性化回应,提供有效支持。每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对人际环境的适应速度不同,因此教师需深入了解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以实现有效支持。
四、托班环境的改进成效
幼儿由家庭步入托幼班级时,心理与行为层面均呈现出排斥与不适。然而,通过环境重塑,师幼、幼幼能够更加亲密地相处,使得幼儿产生了较强的归属感,较快实现了从排斥到喜欢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步学会了自行进食和穿衣,由原本依赖成人的生活习惯转变为热衷于尝试并热爱生活的“小小生活家”。看到幼儿的情绪由不稳定转变为开心积极,能力由“不会做”转化为“愿意做”,家长在托育方面的心理状态也从“担心”“忧心”转变为“放心”“安心”。在一系列的环境优化举措中,教师立足儿童视角,洞察幼儿的个体差异、需求与潜能。通过对托班幼儿特质的全方面了解,教师深刻领悟了0~3岁婴幼儿与3~6岁幼儿教育的本质区别,切实实现了教养相结合的目标。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32期(11月出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