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
“笑”园里的每一天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
在这里
我们的老师和笑娃
时刻发生着互动与对话
或是一对多 或是一对一
或是倾听 或是回应
老师们用“笑”园人的教育意识
追逐着教育人的理想
与孩子一起浇灌着彼此
关于哲学的对话
每个孩子既是天生的哲学家
也是天生的实用主义者
他们不会拐弯抹角地去表达——
“第27个第一名”同样是“第一名”
一时的“讨厌”也代表长久的“喜欢”
在和老师的对话中
他们感受着被接纳和受尊重
也体验着自我实现带来的成就感
第27个第一名
分享者:曹家巷分园 中一班
伍崇卉老师和“都是第一名”的孩子们
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我组织孩子们玩“小鸡快跑”的游戏,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难得运动的布布也参与到游戏中来了。
乐乐:“小伍老师,我跑得很快,一下就到终点了。”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乐乐开心得手舞足蹈。
我:“乐乐是第一个到达终点的,所以乐乐是第一名哦!”
听了我对乐乐的称赞,其他孩子也围在我身边欢呼:“我也要得第一名,我也想当第一名……”
大家对游戏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对“第一名”的关注。
“比赛”开始了,跑到前面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跑在最后的布布很伤心,躲在一边哭了起来。
我:“布布,你怎么啦?”
布布:“我不开心,我没有得到第一名。”
我:“我们玩游戏就是为了开心呀,没有得第一名也没有关系。”
我的说法似乎并没有缓解布布沮丧的情绪,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我决定再开展一次“比赛”——
我:“孩子们,我们再开展一次比赛怎么样?但是,小伍老师要改变一下游戏规则,这次在5分钟内到达终点的孩子都是第一名哦!”
第二次“比赛”结束了,孩子们簇拥在我的身旁,兴奋地等待我说出比赛结果。
我:“第1个第一名芝麻,第2个第一名乐乐……第27个第一名布布!”
小悦悦拍了拍布布的肩膀说:“布布,这下我们都是第一名啦。”
听到自己获得了第一名,布布终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
第27个第一名”在我们成人的眼中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话啊,可在孩子们的心中,那就代表着“我是第一名”。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都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就感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种自我的满足,更是自信心的源泉,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讨厌”其实也是喜欢
分享者:曹家巷分园 中二班
彭青青老师和“最喜欢她”的孩子们
户外活动结束准备回到教室,雨萌发现操场上的音响没有人拿,便喊道:“音响忘记拿了,我去拿吧!”于是我便请雨萌把音响拿了过来……
如意:(对着我大声地喊道)“哼!我讨厌你!”
我:“你讨厌谁?”
如意:“讨厌你。”
我:“为什么呢?”
如意:“我也想去拿,你为什么不请我!”
我:“大家都可以去拿呀!今天是雨萌先发现的,我就请她拿了。”
如意:“可是我就想去拿,哼!讨厌你。”
回到教室吃完点心后,如意悄悄地走过来抱住我说:“青青老师,我喜欢你!”
我:“为什么又喜欢我了呢?”
如意:“因为刚才你表扬了我。”
我:“你之前不是还讨厌我吗?现在就又喜欢啦?”
如意:“刚才是讨厌,但是现在最喜欢你。”
我不禁笑道:“怎么可以变得这么快?”
如意:“因为喜欢的时候就是喜欢,不喜欢的时候就是不喜欢。”
(儿童的情绪和当下的感受影响着他们的表达,他们心中的“讨厌”只是一时的,或者只是某一件事情。情绪,是当下幼儿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能识别背后的原因,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控情绪。)
过了几天在班上我又听到了关于“讨厌”的争论,于是我便和孩子们讨论了起来……
我:“什么是讨厌?”
天天:“讨厌就是不和他做朋友了。”
萱萱:“讨厌是做了别人不喜欢的事情。”
我:“好朋友做了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除了‘讨厌’,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呢?”
涵涵:“可以和她抱一抱。”
萌萌:“我会让她给我道歉或者我给她道歉。”
若灵:“我会给她分享我喜欢的东西。”
世翱:“给他说‘我喜欢你和我好好玩’。”
(更倾向于使用一种正向的表达方式,能让朋友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
上午是老师,
下午是朋友
分享者:曹家巷分园 大二班
佘玉婷老师和把她视为“朋友”的孩子们
最近当我在办公桌前坐班时,有的孩子会来了解我在干什么,有的会来分享趣事,也有的会来倾诉心里的小秘密……
佳佳:“婷姐,你在干什么?”
我:“我在写教案。”
佳佳:“教案是什么?”
我:“教案就是我会预设你们在活动里会做什么,下次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
鸡崽:“你怎么知道我们喜欢什么?”
我:“因为我每天都在观察你们的生活,鸡崽喜欢玩游戏,佳佳喜欢画画。”
鸡崽:“全班小朋友喜欢什么你都知道吗?”
我:“我想我应该都知道,那你们知道我喜欢什么吗?”
鸡崽:“你喜欢画画、做手工。”
佳佳:“不,她喜欢学习,她经常在这儿看书写字。”(我原本以为只有我在日常教育中会仔细观察孩子们,没想到他们也在关注着我。其实,有效互动的关键在于对互动对象的关注与了解,而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基于一个相互关注的过程。)
这天下午我又坐在办公桌前,璐璐悄悄来到我身边。
璐璐:“婷婷老师,我想过来陪着你。”
我:“你想怎么陪陪我呢?”
璐璐:(抬了一张小椅子过来,坐在我身边)“我好想妈妈。”
我:“怎么想妈妈了?”
璐璐红着眼睛说:“妈妈去出差了,我很想见见她。”
我:“今天早上我不是还问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吗,你还很兴奋地说妈妈会给你带礼物回来。”
璐璐:“因为上午你是老师,下午你是朋友,所以我现在想告诉你我的小秘密。”
我:“为什么我上午和下午不一样呢?”
璐璐:“上午你是老师,要和全班小朋友在一起。下午你没有和他们在一起,是肖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你就不是老师了,是我的朋友。”
(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可能更多关注的是集体,没有像这样去交流一些关于个人的话题。他们更在意的是老师能发现他们每天的一些小变化,并以朋友的身份相互分享。)
会飞的云朵面包
分享者:总园 小四班
文佩琪老师和变成“云朵面包”的孩子们
这天,孩子们在新拿回教室的书里选择了一本没有读过的绘本故事《云朵面包》。“琪琪老师,我们想听这个故事!”孩子们被封面的面包所吸引,顺应着他们的兴趣,我拿起《云朵面包》读了起来。
当我讲到“吃了云朵面包猫姐弟竟然飞了起来”,孩子们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声“哇,好神奇呀”。涵涵妹妹开心地喊道“我也要做一个云朵面包,吃了就可以飞到天上去啦!”听到这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起自己的想法……
米米:“琪琪老师,那云朵面包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呀?”
我:“你们想用云朵面包做什么事情呢?”
雪豆:“我要吃云朵面包变成一个公主飞到天上去。”
承承:“我要吃一个云朵面包变成赛罗奥特曼,打败怪兽。”
堃堃:“我要吃了云朵面包,飞到公交车上,就可以自己回家啦。”
……
我:“好,那你们下次见到云朵时,记得把它带回家做云朵面包,然后做你想做的事哦。”
本以为这个故事止步于此,可没想到下午在楼顶运动后,孩子们坐下来放松时,绵绵对着天空,用手抱了一捧空气,嘴上念叨着“先加一朵云,再加牛奶,还有糖,揉揉揉,哈哈,做好啦!”孩子们咬了一口她的“云朵面包”,“琪琪老师,我们飞起来啦!”“我们一起飞过去把地上的小球送回家吧!”……
“教育就是你的每一个奇思妙想,我都仰头欣赏”。孩子的天马行空时刻发生着,又会不经意间从孩子的言行细微之处调皮地蹦出,而且他很愿意跟老师和同伴分享和表达。他们的已有经验在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言语中得到迁移和运用,如他们所喜欢的公主和奥特曼,他们经历过的坐公交车回家等等,又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迸发出新的经验。
关于经验的对话
经验从生活中来
又迁移和运用到生活中去
“笑”园的老师
在与孩子看似不起眼的对话中
调动着他们已有经验的提取
并拓展着他们新经验的生成
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
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出场
儿童将在那里拥抱新的意义
先尝一小口
分享者:总园 中二班
谢欣越老师和一名叫做“一 一”的孩子
午餐时间,一 一捧着碗,勺子里舀了一个肉丸子,迟迟没有下口。我心里疑惑,走上前去问到:“一 一,你怎么不吃呀?”
一 一有些为难:“我没吃过丸子,不知道它的味道。”
想到孩子对自己没有经验的食物可能会难以接受,我鼓励到:“那你先尝一口,再来决定要不要吃吧!”
他叹口气,咬了一小口,摇了摇头。看到一 一抗拒的表情,我决定再给他一些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午餐里又出现了肉丸子。我刚走到一 一面前,他就用勺子舀了一个,对我说:“我今天也先尝一小口哦。”说完大大地咬了一口。我做出期待的表情:“味道怎么样?”他竖起大拇指:“好好吃!”
那次以后,每次遇到以前不认识的菜,一 一都会对我说:“我先尝一口哦。”“这个好好吃。”一 一喜欢吃的菜越来越多,进餐时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包容与理解是师幼互动里重要的元素。回忆小时候,也总有些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推己及人,比起死板地口头说教,一点鼓励和弹性的空间更容易引导幼儿尝试。包容理解幼儿,才能更加贴近幼儿。
我会提裤子啦
分享者:总园 小五班
胡晓老师和一名叫做“豆芽”的孩子
某日晚餐后整理裤子,我对豆芽说:“豆芽你知道吗?你今天学会了一个特别棒的本领!”
豆芽腼腆一笑:“是提裤子吗?”
我:“是的!早上晓晓老师教你怎么提裤子,后来上厕所你都是自己提的裤子哦!你的小手好厉害呀!”
豆芽:(表情透露出一丝骄傲)“我今天都是自己上的厕所,提的裤子!”
我:“那现在你还可以自己提一次裤子吗?下午我都没有看到。”
豆芽听后立马用我教她的方法,两只小手分别在身体两侧,将裤子依次提起来。我不禁双手响起了掌声对豆芽说“太棒了!豆芽的小手提裤子提得越来越好了。”
转头我便向着全班孩子说到“今天豆芽学会自己提裤子了,太棒了!我们一起给豆芽鼓掌吧!”开心立马说到“豆芽你真棒!”豆芽腼腆地笑着快速回到了座位。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幼儿。同时还要关注幼儿面对自己不会做的事情的畏难情绪,给予幼儿面对面的耐心指导和陪同,并及时给予幼儿支持,同时还告诉全班幼儿他的进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从一个人坐车
到一群人上车
分享者:黄忠分园 中二班
靳美玲老师和“开车”的孩子们
在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对雪花片十分感兴趣,他们总能用雪花片创造出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搭建。
游戏刚开始时,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区域里独自搭建。我走向正在认真搭建的豚豚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说:你搭的是什么呀?好有趣啊。
豚豚骄傲地对我说:我搭的是摩托车呀。
大雨听到后,也向我热情的介绍:玲玲老师看,这是我搭的自行车。
我回应到:哇,你们好棒啊,搭的东西都是平时看到过的。我能上去坐一下吗?豚豚热情地邀请我去坐她的摩托车。我坐上豚豚的摩托车后,大雨也十分高兴地说:我也想坐!
我:可是摩托车太小了,只能坐一个人,怎么办呢?(抛出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
豚豚:那我们再加一个座位就可以了呀。
我:嗯,好办法,如果还有小朋友想要加入又怎么办呢?想想什么交通工具能载更多的人呢?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增进幼儿同伴合作游戏体验)
豚豚:那我们把车变长一点,做成公交车吧!
于是豚豚和大雨将各自的雪花片放在了一起,开始了合作搭建。过了一会,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进来,他们的车也越来越长。大雨开心地跑过来和我说:玲玲老师看,我们现在在开火车啦,我们的火车里有好多好多小朋友。
我:哇,真棒,都开上火车了。
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创造机会,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探索解决办法,在丰富幼儿游戏经验的同时,促进中班幼儿合作游戏行为的产生,增进了幼儿游戏体验。
不一样的“武器”
分享者:黄忠分园 大四班
侯珊老师和一名叫做“二娃”的孩子
每次游戏活动,无论在哪个区域,二娃都会创造出和“武器”有关的游戏,武器好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二娃。
这次二娃选择了在美工区制作飞镖,取出一张卡纸叠成尖尖的样子,用双面胶裹了长长的一圈就开始了他的飞镖游戏。观察了好一会儿,我走到他面前,二娃主动与我分享“侯老师,快看我制作的飞镖,好酷啊!”紧接着手开始舞动起来。我笑着挥舞着我的手加入二娃的飞镖游戏。
(我发现最近几次二娃和小满都做了同样类型的武器,但每一次的方法都一致,游戏经验未得到扩展。)
我一边和二娃游戏,一边说:“确实很酷,但是我觉得它可以更酷、更漂亮,你还有方法吗?”,二娃笑了笑摇摇头看着我,我紧接着说:“还可以试着画一画,剪一剪,制作出不一样的武器。”
听完我的话,二娃立即开始行动,他先画了一个类似“三叉戟”的东西,然后剪下来,用双面胶把手围了一圈,制作出了不一样的武器“三叉戟”,并开心地和小伙伴分享。
二娃的新武器一下就吸引了许多小伙伴围观,孩子们也开始积极地给二娃提建议,如武器还可以用树枝、雪糕片、粘土来制作……
运用持续了解幼儿的策略,与幼儿进行了有力的互动。当二娃感受到我就在他的身边,并对他做的事情感兴趣,愿意接受他的计划,而不是我让他做的计划时,我们便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有了拓展幼儿学习的机会。
关于自然的对话
自然中有着许多美的事物
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最吸引孩子的东西存在于自然之中
可能是一片树叶
可能是一只蜜蜂
谈论关于自然的话题
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
也让我们在生活中感悟
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金色叶脉
分享者:蜀西分园 中三班
严洁老师和发现自然美的孩子们
天气越来越冷了,孩子们在户外玩的时候发现树上落下了好多叶子。
石一程:严严老师,你看,我找到了一片叶子。
伊伊:我也找到了,我的比你大。
两个小朋友举着叶子的欢呼声吸引来了其他人。孩子们纷纷加入捡叶子的队伍当中。
我:你们想一想,叶子可以怎么玩呢?
(迎合幼儿兴趣,以问题式导向,引发幼儿思考。)
蓓蓓两只手各拿着一片叶子激动地说:我知道,可以做树叶粘贴画!
糖果说:可以拿到种植区扎稻草人!
……
晨晨拿着一片叶子匆匆地跑过来说:老师,你先帮我拿一下,我还想捡更多的叶子。说完举起手来把叶子递给我,我的手还没接住,晨晨忽然又把手缩回去,把叶子放到了眼睛前面,发出了惊喜的叫声:哇!好漂亮呀!老师你看!
晨晨把叶子递给我,我惊讶地接过仔细观看:是什么呀晨晨?什么好漂亮?
晨晨:你没有看到发光的线条吗?
我愣了愣恍然大悟:是不是对着太阳才能看到?
晨晨:对,我刚才看到了,超漂亮!
我:晨晨真会观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去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也看一看吧。
(重视幼儿的发现,以鼓励式的语言肯定幼儿细心观察的行为。)
晨晨:好!我去告诉他们!
在晨晨和我的呼吁下,小朋友们都对着太阳举起了刚找到的叶子,观察着叶子里发光的线条。我提示孩子们:大家可以交换看看其他树叶的线条会不会更美。
孩子们纷纷加入了欣赏金色叶脉的行列。
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捕捉幼儿的零星兴趣,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总是能带来惊喜。抓住这些教育的契机,将小小的兴趣点放大,启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擦亮更多双发现美的眼睛。请相信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和艺术家。
蜜蜂和“小青蛙”
分享者:总园 中四班
刘霞老师和被蜜蜂吸引住的孩子们
在户外体育游戏“小青蛙跳荷叶”中,空中突然飞来两只蜜蜂,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中断正在玩的游戏,“快跑呀快跑呀”“好吓人呀”“蜜蜂来啦大家快走”,开启了“四处逃窜”模式。
当下我没有制止孩子们的行为,而是参与到“欢迎蜜蜂”的行列,热情地跟蜜蜂打招呼:“蜜蜂你好,你是来看小青蛙们跳荷叶的吗?原来你想当小裁判啊!”孩子们一听蜜蜂来当裁判,立刻来了精神,纷纷又回到小青蛙的角色中继续游戏。
这样的回应既顺应了孩子的兴趣需要,又巧妙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带回“小青蛙跳荷叶”游戏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漠视幼儿的兴趣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当幼儿偏离活动时,适当地等一等、看一看,找到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联结点,并顺势推动幼儿回归活动之中。而当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适当引导时,幼儿的参与感、表现欲更强烈,更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老师和笑娃之间的互动
在他们进入“笑”园的那一刻起
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我们从“以情育人”的教育中来
也回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
在师幼互动片段中
我们持续找寻着
构建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
以积极的情感支持
持续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的质量
让人生中最美好的情感
都从这里开始……
素材提供 总园 黄忠分园
曹家巷分园 蜀西分园
文字撰稿 涂恩来
图文编辑 解立谦
审核人 杜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