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点击图片链接获取参赛详情)



解锁儿童世界,探索成长阶梯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作者:张莹华

周庄东区实验幼儿园


书籍梗概:

杜威指出,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必须对孩子的心理结构和活动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才有可能更加自觉和主动;反之,教育过程就会变得偶然和独断。因此,教育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索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和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读书感悟: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教师惯有的教育思维却没有发生变化,教育者常常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做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实现自己预期的教育目标而破坏儿童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教育的缺失,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因此,教育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索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和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自主发展的节律,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无限发展的潜能,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充满了探索精神,因为,儿童的本性就是主动地挑战未知,主动地探索研究,这些都是源于儿童自己内在的力量,如果教师的教育尊重儿童的这种内在力量,让儿童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儿童就会兴趣盎然。如果让儿童在教师惯有的教育思维下,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儿童将会慢慢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儿童的视角分析问题,看见孩子,追随孩子的兴趣,支持和推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和探究他自己的目标。

    户外新引进的建构材料,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为教师还没来得及理清思绪到底要让这些建构材料发挥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因此,前几轮的游戏孩子们似乎就是沉浸在专属他们的“快乐天地”,每次都玩得很嗨,有时他们会把条形积木搭建成舞台,玩起“公主”演出赛游戏;有时会将大小不一的积木当成是进入城堡的“门票”,持“票”(幼儿必须拿了材料说出是什么才能进入城堡)规则游戏就开始了;有时会把积木当成是自己的“武器”跟同伴玩起战斗游戏…….多么美好的游戏场景,可惜这些属于孩子们的美好却没能被教师及时识别。


二、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顺应儿童的发展需要

在上述案例后的又一次游戏,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规定”给彻底打破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美好,教师将自己所谓的“真教育”布置给幼儿,让幼儿按照规定的游戏模式进行建构游戏(建构材料就只能用来建构成完整的物,强调建构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于材料的一物多玩及孩子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可殊不知,这不是幼儿的所需,也非幼儿的兴趣,她们在活动中根本提不起精神,更别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有的甚至开始尝试“逃脱”,很多幼儿都自发去一旁玩起他们自己的游戏;只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乖乖儿”在不停地迎合着老师的意愿,可当问及你们为什么会一直在这里玩这个游戏时,答案的真相(老师让教师玩的)令教师大吃一惊,他们这样的顺从跟教师的“机械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教育又怎能培育出有思想的创造型人才呢?………
基于此,教师可以发现儿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规律,只有教师用心去解读儿童的世界,用心观察和倾听,要学会不仅仅是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去想,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儿童视角,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及发展需要,就像上面案例中,教师可以从专属孩子们的游戏中寻找教育契机,如对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肯定和分析,进一步深入观察他们对游戏的需求,以材料的一物多玩、角色与建构的融合为抓手,与孩子们共同探讨,丰富游戏情节,明确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教师真正看见幼儿,发现幼儿,逐渐读懂他们、理解他们,才能让教师逐渐摒弃教师固有的旧思维,从而学会放下教师的“我以为”,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逐渐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儿童视角”。

、追随儿童,互动促发展

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教师的介入和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始终以“支持者、推动者”的角色在适宜的时机给予恰适的支持,这也正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所在。

(一)尊重与平等,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尊重平等的师幼关系,能让幼儿拥有被接纳、被关爱、被支持、被欣赏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安全感,这种平等的师幼关系也更能让教师在此基础上读懂幼儿,真正了解幼儿。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要变成小孩,才能成为小孩的先生。”所以,教师教师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应该作为与幼儿同频共振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与他们一起玩,平等交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

1.读懂儿童,做儿童同频共振的游戏伙伴

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自由建构了游戏主题,他们搭建了一个“炸药厂”,用积木围城的墙砖上布满了“炸药”,因为围墙范围较大,他们需要搬运很多积木才行,有幼儿就说道他们人手不够,我便充当搬运工加入了他们的游戏。当他们把所有的积木“炸药”摆好,便会迎来一场“爆炸式”的热闹场景,每个人都会头顶积木当“安全帽”,就在其中一名幼儿喊“三二…..”。突然,很多幼儿的目光都投向了厂外的小朋友(其中也包括我),说:你们也快进来,马上就要发生爆炸了。说着还赶紧将“安全帽”递给教师,叮嘱教师要挡在头上。
就这样,自然地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与孩子们一起玩,发现了很多的意想不到,他们居然在爆炸的瞬间会互相提醒要小心,还懂得关心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处在“安全”之中才开始爆炸,并知道用“安全帽”来保护自己,在这里这些主动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及其具备的自我保护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发展的最新动态
游戏中幼儿出现了问题:爆炸次数多了,积木掉落的次数也多了,因此有的积木出现了裂痕,有的幼儿就提出问题:积木坏了怎么办?有的幼儿却还想玩,为此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关于“积木玩法”的讨论焦点也就无意间开启了,教师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现场演练、小组探究、集体分享,让他们在自己真实的游戏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知道要想游戏好玩又不能损坏游戏材料该怎么办?这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发的收获,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整个游戏活动,教师真正走进了儿童世界,做了幼儿同频共振的游戏伙伴,从幼儿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了解他们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提供适合的发展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以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深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教师没有走进儿童世界,那么教师就不能很好地识别活动中幼儿的“亮点”,也不能准确把握幼儿成长的方向,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

(二)提供有利条件,静待幼儿发展

读懂幼儿,就是尊重幼儿的需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这些都不意味着教师教师可以放手任其发展。教师应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最适合的环境,进而刺激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杜威用园丁的工作来比喻教师的劳动,认为虽然种子自己有破土成长的能力,但是也离不开雨露滋润、施肥除草和园丁的精心照料。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像园丁那样,提供尽可能好的土壤、水分、光照,让种子自由地生长。

1.多角度思考,多元化发展
解锁儿童世界,可以从游戏前对幼儿游戏计划的制定、游戏过程中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游戏后对幼儿游戏的分享等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孩子的世界,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幼儿多元化发展。
如在冒险谷游戏中,男孩普遍喜欢枪战游戏,可是女孩就不一样,她们喜欢背着背篓,拿着铲子或放大镜四处寻“宝”,正因为这样,男孩女孩之间缺少了联系,游戏场景往往是男孩聚一堆,女孩聚一堆,经常还会出现女孩告状:“老师,谁谁谁用枪打到我了”“老师,他们不让教师走过去”男孩却说:“教师在玩游戏,打坏人”…….这里显然男孩女孩的游戏不在同一层面,教师就要意识到这里可能就是幼儿的需要和新经验的生长点,甚至可以成为幼儿新课程的生发点,这时,教师可以在游戏前通过亲子调查、集体讨论丰富幼儿前期的枪战游戏经验,开展“小兵训练营”(小兵、护士、厨师等角色满足男孩女孩不同的需求)、“挑战营地极限”(场地规划、小组成员分配让游戏情节更丰富)等活动将男孩女孩进行联合游戏,解锁儿童世界,让教师真正看见孩子,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孩子。

2.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收获
孩子往往以独特的视角观看和解释现象,如孩子们在参与种子发芽日历活动中,一些孩子对自己的发现不会言表,那么教师该如何是好呢?相信孩子真的不知道这一切吗?我想事实并非如此,当教师换一种思维来支持孩子的能力发展时,让教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会凭借图像和心理表征来阐述自己的认知,不同的儿童用不用的方式看待或解释同一个现象,儿童的解释反映了他们各自的经验。这样教师只需通过仔细研究儿童的作品和倾听他们的解释,进而读懂儿童的认知世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教师一次次用心去解读,才能真正看见孩子,读懂孩子的世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需要教师这些教育者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不断提高支持和推动幼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读懂幼儿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推动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促进师幼共成长,相信这定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加入幼芽公众号联盟,展现园所风采(详情请点击链接)
价值69元正品面膜免费送!2024《好家长·幼教新天地》杂志限时征订福利



【幼芽活动】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幼芽杯”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第五届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作品展示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