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坚持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为科学、全面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确保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学校生活开端,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我国教育部大力宣传“科学幼小衔接”,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坚持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把科学保教的种子真正播撒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01
家长有正确的心理定位
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往往会照着书本像菜谱烧菜一样逼着自己的孩子按部就班。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家长对孩子要有个正确的心理定位,要看到孩子的优势,时刻反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如果是我,我会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善良、正直自食其力的人。一旦有了一个心理定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就不会变得非理性。
02
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
孩子上小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较重大的转折点。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外,还要营造入学的情境,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盼望早一点上小学。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时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我们真开心”,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有些孩子,对小学的认识依赖于表面,如上小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自己到学校等,家长还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做作业,还会测试,要认真学习。
03
提高孩子对语言的发展水平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一下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三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五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三个字写二遍,有一个字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字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规范、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语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给孩子适当地布置一些小任务,为理解任务性、指令性语言打好基础。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
04
陪伴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要完成学校的学习活动,靠的大多是有意注意。3-6岁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例如,孩子对新奇而有趣的事物都会注意去看,注意去听,只要他感兴趣,就会较长时间地进行这项活动。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因而,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加以指引和训练,不提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完成任务,无意注意是很难转变成有意注意的。因此,在入学以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有意注意,使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
05
社会适应准备
1、交际能力。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吭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在入学前,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大人们责无旁贷。
2、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
06
生活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爸爸接送上幼儿园,妈妈喂饭,奶奶整理衣物,爷爷帮忙穿衣裤而入小学后,情况一下子发生变化。放学后,在校要自己整书包,因此生?能力培养和逐步过渡,也是很重要的。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和穿脱衣裤一定要让他自己来,逐步建立自己科学、方便、习惯的生物钟,几点睡、几点起等。在生活习惯上也要改变一下,让孩子按照学校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饭,不致于进小学后突然变得消瘦和疲惫不堪。早晨起得早,早餐要让孩子吃饱,午餐前不吃零食,晚上早一些睡觉,少看电视。还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养成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至于迟到。
07
物质上的准备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实用为主。过于花钱的东西,孩子弄丢弄坏很可惜,复杂的用品孩子不会用,为时过早,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物质的准备也不一定完全要买新的,家里有旧的也可以利用,不要造成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服装要简洁大方,方便孩子活动,不要追求名牌,以免孩子互相攀比,养成不良习惯。因为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富有和成功。使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物质观,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
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呢?
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恰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总之,让孩子顺利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园、学校、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孩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E
N
D

扫码关注我们!
责编:王玲
审核:刘晓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临猗县县直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