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猜猜这是啥?对啦!就是筷子。进入中班下学期,孩子们用餐的工具统一更换成了筷子。这可让孩子们犯了难,不信,你们听……
朱亦晨:老师怎么办?怎么办?我是奶奶喂的,我不要啊我不要啊!
任陈杰:哎,这个筷子好难拿哦!
韩祎:我不会咦!
看着眼前茫然的孩子,我们对全班35人使用筷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用数据说话,能帮助我们较直观的理解孩子使用筷子的能力和水平。
完全不会的20%,学起来
完全不会使用筷子的7个孩子,是攻坚克难的首要任务。对这部分孩子,我们进行了私访,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爷爷奶奶包办代替比较严重。于是,我们悄悄地和爷爷奶奶做了沟通,积极向他们介绍孩子用筷的益处,获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爷爷、奶奶靠边站”,撤掉孩子的“保护伞”之后,孩子们获得学习使用筷子的机会。
对于完全不会握筷的孩子来说,姿势非常重要。于是,我们通过拟人的动作,形象地展示并讲述握法:大拇哥、二姆弟在上,夹住筷子,三姐姐在中间,牵着两兄弟,小弟弟和二弟弟跟在姐姐后面。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孩子们具体、清晰地掌握姿势。
年轻爸爸妈妈的方法有趣而有益。童童妈妈专门给孩子购买了辅助筷。你看,两个手指进小洞,小筷子不会掉,夹起来就有力了耶!
淘淘妈妈每天都在经历一场“恶战”。他们家的小宝贝,刚刚学习使用筷子,每晚都把饭菜吃的满桌都是,速度也很慢。淘淘妈妈说:“我恨不得帮他吃饭。”说是这么说,淘淘妈妈每天坚持做孩子的好榜样,以身示范督促再督促,吃得再脏也让孩子独自完成。
孩子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允许孩子慢慢来。让孩子内心喜欢上用筷子,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机会让孩子多练习,才是尽快学会握筷的绝佳妙招。
刚刚使用的46%,动起来
如何让刚刚开始使用筷子的16个孩子更加熟练呢?当然是提供练习机会啦!在游戏中练习,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生活区”中,提供了“夹夹乐”游戏。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干果:开心果、红枣、花生……练习用筷子夹物。孩子们之间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自发的小竞赛,比比谁夹得多?比比谁夹的最小?最有趣的是,有些孩子一边背着儿歌,一边用手使劲地模仿着儿歌中的内容进行夹取物品大比拼。
爱冒险、爱探索的孩子,则喜欢把夹取出来的物品,放置在瓶子中摇一摇、听一听。一粒花生,在他们手指和筷子的坚持之下,从瓶口落入,“咚”的一声,是对孩子们努力练习的礼赞。
吃饭时间到了,面对切成小块的红烧肉,孩子们似乎有很多的主意。
童童:我们吃肉的时候可以用筷子用力插下去,肉就插住了。
悦悦:不行不行,肉可以插住,菜插不住。
小宝:最好能像双面胶一样粘住就好了……
婷婷说:双面胶可不能吃,多用用筷子就会了,我小时候就是的。
小机灵鬼们,在用童话把日常生活装点的有趣,用游戏中习得的本领解决着自己的难题,让我们彻底感受到孩子的天真与稚趣。啊!宝贝,愿你们能在勤练的路上快乐相伴。
熟练使用的34%,玩起来
早已经会熟练使用筷子的那些孩子,已然对筷子其他用途产生了新的兴趣。筷子除了夹物还可以做什么呢?一番新的探究悄悄掀起了,课程活动“好玩的筷子”追随孩子新奇的脚步,打开孩子们新的视野,激起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新的游戏……
好用又好玩的筷子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曾经紧锁的眉头舒展了,曾经笨拙的姿势顺畅了!孩子你慢慢来,我们会等你喜及而爱,我们会等你爱而乐学,我们会等你学而深爱……这一切才是最美好的,这一切才是期望的模样!你“筷”乐,所以我快乐!
小编的话:
于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一些矛盾的事件,比如中1班两位老师的这一次相遇。可喜的是,老师们真得有看见孩子们真实生活中遭遇的问题,真得有面对孩子们之间巨大差异而不畏惧的勇气,真得有尝试去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尽管方法简单、朴素。小编在编辑这篇故事的时候,眼前时而浮现那个公益广告。一双筷子,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传递着千万种情感: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如果你愿意,不妨和孩子们一起重温筷子的故事。
文字:孙维华、沈逸雯
照片:梅荆分园中1班提供
小编: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