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前言:近段时间接触的幼儿园,普遍的焦虑在于顶层设计和课程落地。浙江省内这块做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湖区,西湖儿童研究微信公众号做得有声有色。近期西湖区推出了一套《幼儿园园本课程孵化丛书》,文一街幼儿园的马园长送了我一本,仔细拜读,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范本。
马老师是我一直非常佩服的一位园长,整个顶层设计和课程架构逻辑性很强。几年前我花了一天时间根据马老师的演讲视频,整理出该园顶层设计的思维导图。这些年过去,我发现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在与时俱进,越来越有高度和深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文一街幼儿园,会发现环境中到处都有着课程故事。
今天我试着根据这本《让儿童更幸福——幼儿园幸福种子课程》书籍做些分享,我相信若有心去仔细研读和思考,触类旁通,会对你所焦虑的顶层设计和课程落地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书的四个章节,正好也是四个步骤。首先提出观点,聚焦核心理念,设计顶层架构,然后从改变教师的理念开始,提炼出一个核心三个路径七个关键词(细化目标),再后以此框架展开具体的七颗幸福种子课程,最后以儿童视角表达课程目标达成后的幸福感受。逻辑简单而明了。
顶层设计的来源,是一种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终极指向,一定会指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而在文一街幼儿园,他们认为教育就是为人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从而推导出核心理念: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让他们当下幸福,也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这也是文一街幼儿园全体老师的使命。
提出核心理念后要转化为实际行动,文一街幼儿园提出要做三件事:打造一支大气、有底气的幸福教师团队;建构让儿童更幸福的幸福种子课程;建设分享合作的家园共育机制。这也是顶层架构里面核心的三大实施路径:教师、儿童、家长。
有了核心理念,有了实施路径,接下来需要把理念具体化。七颗幸福种子就是进一步推导出来的核心词。
教育需要从发展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以不断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与成就动机。——划重点:认知能力是基础,是个体;社会情感能力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是自我和他人,和社会互相作用的结果,因为人无时不处于社会互动之中。而最终指向于追求人生的幸福感。
社会情感能力包括好奇、自信、坚持、责任、尊重、关爱、合作等关于学业的积极体验与准备、积极个性以及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和品质。这七个关键词就是七颗幸福种子。
从家长角度,我们希望孩子最终能实现人生的幸福,而教育阶段,就是培养孩子未来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个能力包含了认知和情感。
有了七颗幸福种子之后,还需要将目标具体化、情景化、可视化,让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有清晰的方向,能随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给予儿童适宜的支持,也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评估课程实施是否有效。
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
理念决定行动,课程理念是幼儿园文化在课程中的呈现,也是在实践课程中慢慢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呈现,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的文化。
教育的公平不是为每个儿童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而是能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提供适宜的支持。这种适宜性包括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
所以,我们努力去看见每一个孩子。
教育无他,关系也。一方面,儿童在关系互动中不断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孩子也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
让儿童在园的每一天都是快乐且有意义的。
教育的关键是努力了解孩子想做什么,然后鼓励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让儿童在自主的、可选择的环境中规划自己的生活,并有机会去服务他人、服务周围环境、感受自己带给别人的美好。同时,让每个儿童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欣赏。
我们以怎样的形象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能否真正看见孩子,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和气质,也影响着课程的方向和气质,也影响着儿童的幸福感受和幸福能力。
所以,伴随着课程建设的历程,我们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在造就自己。
(在研读书籍的同时我喜欢随手记下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