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航头中心幼儿园 邵国英
主题内核与主题目标
幼儿学情分析
资源盘点
主题脉络调整
融合资源和儿童视角,基于主题内核,对主题脉络进行梳理和提炼、预设和生成。我们根据时间节点对主题脉络进行了调整:确定“夏收夏种”“夏日奥秘”“夏日民俗”三个一级脉络。6月5日是芒种节气,正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孩子们对本地农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体验活动非常感兴趣。6月21日随着夏至节气的到来,进入盛夏,将“虫虫总动员”和“夏日向往”结合成了“夏日奥秘”一级脉络,并对二级脉络内容进行梳理,感知夏日季节特征,知道防暑小妙招,探索夏日昆虫的奥秘。6月25日是端午节,本地端午氛围非常浓厚,孩子们在节日中吃着、玩着,感受浓郁的地方文化,其乐无穷。
主题行进路径
“缤纷夏日”从不同点切入,感受与体验夏收夏种的芒种节气,观察夏季气候特征,探究夏季动物、昆虫的奥秘,了解端午节习俗,体验民俗活动的快乐。从幼儿身边熟悉的农作物、蔬菜、天气、动物昆虫、民俗生活等多个角度展开,基于儿童视角通过游戏、生活、实践操作等多样化路径推进。
主题实施案例
(二)社会活动“美味的夏至糕”
设计意图
随着夏至节气到来,班里的小朋友在讨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制作的夏至糕。甜甜的、凉凉的夏至糕让小朋友十分念想。幼儿看过家人制作夏至糕,也品尝过美味的夏至糕,但是他们并没有参与制作。亲手制作夏至糕,感受夏至节气的美好,能让幼儿对夏至节气的民俗、食俗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缤纷夏日”这一主题中我们增加了社会活动“美味的夏至糕”。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知道夏至有吃夏至糕的习俗,了解制作夏至糕的过程与方法,学习团、压、包、擀等技能。
2.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幼儿大胆制作夏至糕,感受与体验制作夏至糕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山药、玫瑰酱、小碟子等材料与工具。
2.轻柔欢快的背景音乐。
3.制作夏至糕的视频与步骤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玫瑰花除了可以泡茶,还有很多的用处,今天老师就用玫瑰花来制作美味的夏至糕。
2.了解制作夏至糕的步骤与方法
(1)幼儿猜测夏至糕的制作过程。
(2)观看视频,了解夏至糕制作过程,师幼讨论制作夏至糕的步骤与方法。
(3)教师演示制作夏至糕:团—压扁—放馅—团圆—印花。
3.幼儿制作夏至糕
在音乐背景下,幼儿设计、制作夏至糕,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夏至糕
幼儿一起欣赏夏至糕,幼儿介绍自己的夏至糕,大家一起品尝夏至糕。
5.活动延伸
将自己制作的夏至糕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三)课程故事:麦子里的秘密
1.缘起:麦子成熟了
随着芒种节气到来,幼儿园小农人菜园地里,幼儿种植的小麦成熟了。散步时,语哲说:“老师,麦子都变黄了,是不是可以收割了呀?”瑶瑶说:“老师,麦子可以吃吗?”萱萱说:“老师,你看麦子上面怎么长了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呢?”……
幼儿对成熟的麦子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冒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想,何不开展麦子主题活动,让幼儿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呢。基于孩子兴趣与需要“的麦子的秘密”主题活动应运而生了。
2.探索:追随幼儿对麦子的兴趣
①谈话: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为了更好地预设主题活动内容,要了解幼儿关于麦子的已有认知、经验,深入了解他们对麦子还想知道什么。我们开展了关于麦子的谈话。
教师:“关于麦子,你们知道什么?”有的说:“我知道麦子是一种粮食。”有的说:“麦子长得有点像稻子。”立即有人反驳:“不对,稻子没有外面的刺。”……
教师:“对于麦子,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有的说:“麦子是长什么样的呀?”有的说:“麦子有什么用呢?”有的说:“麦子可以怎么吃呢?”有的说:“我们要怎么收割麦子呢?”……孩子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我们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幼儿的问题、认知冲突,辨析主题活动的价值,寻找适宜的经验生长点,预设主题内容,架构主题脉络图。
②实践:探究麦子的秘密
a.麦子里怎么会有泡泡
收割小麦时,瑶瑶说:“我来尝尝麦子是什么味道?”说着就剥开麦粒嚼了起来,嚼着嚼着,她欢呼起来:“原来麦子是甜的。”好几个孩子学着她的样子嚼了起来,语哲叫了起来:“我的嘴巴里好像冒泡泡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什么泡泡呀?麦子为什么会变成泡泡呢?”这一现象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幼儿对麦子变泡泡产生了疑问。泡泡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喜欢的事物,吹泡泡的经验每个孩子都有,但是麦粒和泡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幼儿的兴趣点与生长点。我们及时捕捉这一问题,生成活动“麦子里的秘密”。
第一步:猜一猜
针对麦粒怎么会变成泡泡的问题,我们组织幼儿猜想,并画下来。有的说:“麦粒里藏有绿箭口香糖。”有的说:“麦粒里一定藏着大大卷。”有的说:“麦粒里藏有气球。”有的说:“麦粒里可能有像肥皂一样的东西。”……针对麦粒怎么会经过咀嚼变成泡泡这一问题,幼儿根据经验进行了猜想,并用表征方式记录下来。
猜想引发了思考,引导幼儿与原有经验进行链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助推幼儿深入探究。
第二步:探一探
那麦粒里究竟藏着什么呢?怎么会变成泡泡的呢?孩子们都想把麦粒打开看看。可是,小小的麦粒太调皮了,又小又坚实,怎么也打不开。教师投放相应材料,幼儿自主选择工具,尝试把麦粒打开来,有的用石头敲,有的放地上用脚搓,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石磨磨,……最后,他们发现石磨是最佳的工具。
打开麦粒后,幼儿发现麦粒里藏着麦粉一样的东西,并没有找到与泡泡的联系点。幼儿疑惑:“泡泡去哪了?”苗苗说:“秘密肯定藏在麦粉里。”麦粉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探究陷入了僵局。这时,教师及时介入:“我们想想麦粒放在嘴巴里嚼的时候,嘴里还有什么呢?”语哲说:“还有口水,是不是口水的作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新的探究开始了。
第一轮操作时幼儿直接把麦粉倒进水里,发现水变成了白白的,最后麦粉都被洗“没”了。他们一次次探究,一次次实验,可是没有新的发现,探究陷入了困境。这时,教师说:“是不是水太多了?” 幼儿进行了第二轮操作小实验,幼儿发现,在麦粉里放入少量的水,再把麦粉揉成粉团,放入盆中用流水慢慢冲洗,粉团越洗越小,最后剩下一小块弹性特别好,像被嚼过的泡泡糖一样的东西——面筋。幼儿说,怪不得麦粒可以变成泡泡,原来麦粒里真的藏了像泡泡糖一样的东西,幼儿再把自己的发现用表征方式记录下来。
第三步:理一理
实验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有的说:“我把麦粉加了水,捏一捏,它就变成了黏黏的、像泡泡糖一样的东西。”有的说:“水不能加得太多。”有的说:“麦子真神奇呀,真的藏着泡泡呢。” ……教师进行了梳理:“是的,我们在麦粉里加入了少量的水,揉呀揉,洗呀洗,就变成了泡泡糖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叫面筋。”
这一番实践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探究与发现、收获与感受,教师通过归纳、小结,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统整提升。
b.麦子可以做什么美食呢
一天,瑶瑶说:“你们知道麦粉除了可以变成泡泡,还可以变成什么吗?”萱萱说:“我知道,麦粉还可以变成好吃的东西。”“什么好吃的呀?”小伙伴纷纷问。萱萱说:“我妈妈用麦粉做馒头,可香了。”瑶瑶说:“对,对,我奶奶还用麦粉做面条。”麦粉变成好吃的面条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第一步:做一做
教师投放了麦粉、砧板、锅碗瓢盆等,幼儿成了小厨师,和面、揉面,捏一个小团,揉一揉,搓一搓,变成一条条、一段段的,两手捏着两端拉一拉,抖一抖,面条就制作完成了,然后放锅中烧熟。整个过程,幼儿与老师一起合作,在有安全隐患的烧面条环节,有困难的揉面环节,教师给予一些帮助,其余都是幼儿亲自体验、亲身实践。
第二步:品一品
面条烧熟了,教师组织幼儿品尝,幼儿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还把面条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老师分享。教师组织幼儿把制作面条的过程画下来,进行交流。教师:“你们刚才制作了面条,品尝了面条,有什么感受?”有的说:“做面条要先和面、揉面。”有的说:“我也学会做面条了,以前都是妈妈做面条,下次我要做给妈妈吃。”有的说:“制作面条真有趣,下次我还想再做。”“自己做的面条吃起来特别香。”
好吃的面条活动后,幼儿对麦粉制作的美食兴趣不减。于是,教师抛出问题:“面粉还可以制作什么美食呢?请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以查阅资料,并记录在调查表上。”麦子食品小调查活动产生了。
在“麦子的秘密”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时时观察幼儿,从活动中,从幼儿的作品中及时捕捉问题,分析判断,调整路径,生成新的内容。
3.我们的思考
①坚守幼儿立场。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顺应幼儿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
②基于经验,回归经验。幼儿在活动中面对新的事物,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主动建构,进行经验的重组和再构,不断生成新的经验。
在“麦子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中,一切活动内容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倾听幼儿的真声音,支持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体验、猜想并验证,助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投稿邮箱:1305969433@qq.com
联系优师教研18969975227(微信同手机号)
资源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