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文件精神,积极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于11月18至19日召开第二届圆桌会议。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幼儿园课程专家,多维度解读了幼儿园课程高质量发展内涵,全方位探索课程质量提升路径和策略,共同探寻新时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经过两天的圆桌会议学习,我们共同聚焦幼儿园课程建设,通过总结与提炼、互动与交流、研讨与反思,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建设,共同探讨、学习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有益经验,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推进我园课程高质量发展。
学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质所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我们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进行了两次重大课程改革。
第一次课程改革是“五四”运动前后。立足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创立了反映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单元课程”和“行为课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张雪门——注重童年的独特价值。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在充分吸收世界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这场改革为有效落实《规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回归课程本意,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的课程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幼儿园课程是动态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的。
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就是支持幼儿的有意义学习。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适宜影响的教育过程。幼儿在教师支持的教育情境中快乐且有价值地自主学习与发展。
◆ 发展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关注点
发展适宜性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基本的关注点,当我们更好的去审视和重视发展适宜性的时候,可能我们对实践中发展的一些误区就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儿童发展适宜性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我们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只有当我们看见儿童,并看懂儿童,并以此去建设的课程,才是真正适宜于儿童的。
除了儿童发展适宜性之外,教师、资源、家长、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适宜性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考量。每一个方面都可能对课程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课程建设也要和这些相适应。
◆ 幼儿园课程变革中“儿童立场”的阐释
什么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的内涵如何解释?
儿童立场是基于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强调对儿童事物的观念,理解与体验,力图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真正做到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最大化的满足儿童的需求。
儿童立场是引领儿童发展的立场,促进儿童发展,实现育人价值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任务,理想的儿童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满足儿童需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最终引领儿童发展。儿童立场既不是完全无原则的盲从儿童也不是完全悬置成人角色,而是走向基于儿童和为了儿童的整合。
◆ 关于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估
重新思考评估对课程实施的意义:
评估的价值在于看见并支持儿童的发展,而不是追求科学化,精确化。
教师的观察评估实践应该追求便利、可行与高效,要做到心中有儿童,眼中有儿童,而不是纸上有儿童。
根据两天的报告,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园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一定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是基于幼儿的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学习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第二是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自主产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三是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实际感知和探索、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幼儿和教师共同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因此,在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中,是通过孩子的眼,孩子的手,孩子的心,建构对自然、对生活的全新认识,不仅仅让孩子们获得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获得观察记录,表达创造的合作的机会,实现孩子与自我、自然、社会的无痕链接,让幼儿园的课程回归儿童本真,回归生活是课程实践的最终目标
思
慎思明辨,择善而从
重温完会议的主旨内容,我们慎思明辨,择善而从,一起走进分论坛的讨论现场,一起聆听了老师们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学与思,同时也邀请了甘南合作市幼儿园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一分论坛: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探索
由李峰老师带领第一分论坛的老师们对“课程适宜性”进行了讨论,发展适宜性的课程不仅需要我们做一名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的最优化发展提供支持,要让园本课程与班本课程在有效的课程适宜性支持途径中落地生根,同时还要进行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变革,打破意识概念层面,还梳理了在课程适宜性建设的有效路径。
第二分论坛:幼儿园游戏质量管理的实践
吴燕老师带领第二分论坛围绕“高质量游戏”进行了讨论。高质量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发展。组织和开展高质量游戏,有效发挥其教育作用,不仅需要具备适当的时空条件,而且需要教师的有效参与,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支撑与教师观察的支持。
第三分论坛:花草园的“心田式”教研
王倩老师带领第三分论坛从“花草园的‘心田式’教研”展开了讨论。从实践而来,向心灵而去,通过这种在文化中沉淀出的独具特色的教研模式,让我们对花草园内游戏、课程、儿童、教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多聆听来自老师的这样一个真实的声音,实现思想、精神、情感的链接与碰撞。教师也借助从教研中所汲取的教育科学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实践进行有意识的、有深度的、有愿景的探索。
第四分论坛:基于儿童画像的课程呼应
在圆桌会议对话中,谢鹏琪老师带领第四分论坛教师围绕对“儿童画像”的学习、启示及困惑进行了讨论和思辨,重新建构并阐释了我们对“儿童画像”的意义与理解,最终形成“儿童画像”能够为我们所用的策略。基于对“儿童画像”的课程推进过程是评价与课程共生共长的过程,对课程发展而言,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的。
行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对照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现代化2035》提出的未来中国教育指向的八大理念,结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圆桌会议的内容以及我们今天的教研,针对“如何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进行分享交流,大家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实时发布在了互动聊天区。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幼儿园应该构建立足于中国文化、基于儿童发展、重视关系赋能、推进赋予教学隐喻的学习环境建设、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养育的课程和评价体系。
思
我们的思考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梳理和总结了“第二届学前教育圆桌会议”中的关键经验和具体措施,明晰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方向,明确幼儿园的课程影响着幼儿园的质量发展,课程的质量也决定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是否有课程建构的能力和策略,是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正确的儿童观,是否有改变儿童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师幼互动的良好关系,这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思考并不断努力的。希望我们通过学习,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教育的理念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
感谢甘南合作市幼儿园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课程建设中具体的做法,期待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能有更多的对话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老师们的成长。我们将秉承初心,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学习中反思,在研讨中成长。
图文编辑|张梦瑶
文字供稿|高敏 陈玥璐
审核|白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