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幼师怎么引导才有效?
本文分享了在芬兰访学期间学到的“三层递进式自然疗法”,包括感官唤醒、生态剧场和野趣挑战三个层次。通过分享具体的实践案例,如“魔法触摸箱”、“昆虫秀场”和冒险角等,强调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自然疗愈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鼓励幼师们分享自己的自然教育方法。下期预告为《把操场变丛林:低成本自然区改造方案》。

本文分享了在芬兰访学期间学到的“三层递进式自然疗法”,包括感官唤醒、生态剧场和野趣挑战三个层次。通过分享具体的实践案例,如“魔法触摸箱”、“昆虫秀场”和冒险角等,强调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自然疗愈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鼓励幼师们分享自己的自然教育方法。下期预告为《把操场变丛林:低成本自然区改造方案》。

在普惠政策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戏剧表演能力的提升成为重要议题。本文探讨了教育戏剧在普惠幼儿园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了提升教育戏剧表演能力的实践策略,包括夯实理论基础、从模仿到创造以及活用园所资源等。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教师自我成长路径和反思记录的重要性。文章旨在唤醒幼儿教师的内在表演潜能,通过提升戏剧教育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指出幼儿的数学思维需要科学观察工具去发现。本文采用“四步镜面法”详细解析了如何记录幼儿的策略成长,包括游戏情境切片记录法、多模态证据链采集、三维度分析框架和动态成长锦囊设计。文章还引用了多位教育专家的建议,强调了策略记录的原则和有效工具的重要性,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

艾米老师分享针对3-6岁萌娃的艺术启蒙策略,强调艺术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感受美、创造美。包括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以及应对常见问题的方法。提出多感官体验角、移动艺术站等创意方案,并针对不同年龄段提供具体活动如“身体交响乐”、“色彩侦探”等。强调每天留出自由艺术时间,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艺术启蒙的重要性,并鼓励幼教同仁们积极尝试新思路。

本文分享了幼儿园应对幼儿接触性过敏的防控策略。文章介绍了通过设计《过敏源信息卡》、个性化警示标签和建立“过敏预警台账”等方式进行过敏侦探工作;通过玩具消毒升级、创设“低敏游戏角”和空气净化方案等进行环境改造;通过替代艺术材料、设计角色游戏和建立小伙伴守护制度等教学活动变形记。实施这些措施后,过敏发生率下降了73%。文章还强调了花粉季和开学季要加强防控,并鼓励幼教同仁分享防敏妙招。
【摘要】本文分享如何通过STEAM教育打开幼儿国际视野的方法。通过科学探索、技术工具、工程挑战、艺术融合和数学应用等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介绍如何在STEAM活动中自然渗透国际元素。专家建议和实用锦囊提供指导,强调培养国际视野不是单纯教地理知识,而是通过STEAM项目让孩子自然产生探究欲望,像芬兰教育专家所说,让孩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成为“文化混血儿”。文章提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详细教案模板。
本文介绍了一个生动的幼儿教育增值性评价案例——“小番茄成长计划”,强调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过程。通过建立三维成长基准线、实施四维记录工具等策略,关注孩子的起点、过程和节点,实现品质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同时,提醒避免数据陷阱,采用弹性指标和质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优化教育过程。该案例为幼儿教育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介绍了近期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十五条规定》中关于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全园性应急演练的要求。文章分享了使用实战场景还原法、实操角色轮换制和实效评估四维表等经验,强调演练的重要性并鼓励建立自己的《安全演练错题本》,记录每次的“没想到”,以更好地保护孩子。
本文介绍如何帮助3-6岁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包括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秘诀,实施科学探索拓展五步法,强调家庭实验室计划的重要性,并分享当代科学启蒙更强调的“STEAM+”理念。文章还提到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幼儿保持对科学的惊奇感,并鼓励教师在评论区分享幼儿科学提问和相应的活动设计案例。
新时代幼儿教师的教育魔法棒涵盖了五大创新亮点。包括STEAM教育本土化创新、戏剧教育新范式、数字素养启蒙、生态教育实践和社会情感学习。文章结合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生态式教育理论,以及教育部的评估指南,探讨了游戏化设计、过程性评价和家园共育等方面。幼教工作者应结合实践探索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