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龄教育为幼儿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微型社会”,充分发挥了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差异作为教育资源。通过巧妙的混龄活动设计,如结构化分组游戏、轮值小队长制度、混龄主题活动日等,可以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和领导力。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等专家指出,混龄教育有助于培养责任感、领导力,同时强调要确保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感。教师支持策略包括差异化指导、环境创设要点和观察记录表设计。混龄教育最动人的时刻在于真实的社会性发展,强调自然发生的互动中的教育契机。

本文介绍如何将幼儿园变成“小小社会实践场”,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培养生活小达人。文章通过真实案例展示PBL的魅力,并介绍项目设计的黄金公式、创新策略、关键实施要点及给老师的手机锦囊。强调最好的生活教育就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PBL项目式学习,孩子们能在实践中成长,实现生活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本文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小实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针对低龄化的科学启蒙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文章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观点,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保护好奇心和培养探究习惯。文章详细描述了五个通过五感参与式的实验设计法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案例,同时给出了实施黄金准则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文章呼吁幼教同仁分享成功的科学小实验案例,共同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本文介绍了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三大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包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和方案教学。文章提供了实操指南,包括观察记录术、弹性课程设计和档案袋评估,并分享了新潮工具和避坑指南。作者强调瑞吉欧教育需注重师幼互动,环境需具有可破坏性,并以马拉古齐的话作为结语,鼓励教育者成为孩子学习的见证者。同时,文末提供彩蛋福利。

学习故事评价法是一种以“注意-识别-回应”为基本框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强调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该方法包括记录关键瞬间、撰写学习故事、幼儿参与式评价、成长时间轴展示以及多元主体评析等步骤。来自新西兰的专家理论和国内实践案例相结合,提供了实操五步记录法和创新记录策略。同时,也给出了解决记录耗时和避免主观性的方法。这种记录方式正在上海、深圳等地示范园推广,对提高教师的观察解读能力有显著提升。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户外实践教育的四维探索,包括触感、视觉、听觉和行动维度。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通过自然的力量理解、感受自然之美,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包括触摸自然的身体感知,创造会说话的环境记录,采集自然原声带,成为自然的行动小合伙人等。同时强调安全问题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并鼓励一线幼教同仁分享实践智慧,共同丰富自然教育的内容。文章旨在让幼儿园的孩子在自然中学习,体验生命的美好与诗意。

深耕幼教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了在指导北京某国际幼儿园开展“世界小公民”PBL项目时的实战经验,包括情境创设的“五感沉浸法”、分组策略的“文化拼图”、展示设计的“3D表达法”和教师引导的“问题脚手架”等。通过跨文化教育实践,孩子们能够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发现不同文化中的普世人性。文章还介绍了数字工具的创新应用,如全球绘本APP和可编程机器人等,以推动跨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文关注新生家长过度保护现象,指出5岁的乐乐案例作为典型。提出三步破解法引导家长,包括先了解孩子的独立能力现状,再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放手让孩子成长。引用教授观点和妙招,如拍摄孩子独立视频、创设安全冒险场景等。同时介绍幼儿园开展家长放手日活动的做法,并分享独立能力阶梯表。最后强调老师和家长应温和坚定地帮助孩子成长。

这篇文章摘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跨学科主题探究来培养幼儿的情感智力。文章通过老园长和心理学访问学者的角度,结合生动的案例和最新研究数据,详细阐述了跨学科探究在幼儿情感智力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文章指出,通过跨学科探究,幼儿情绪识别准确率提升,共情能力发展提前,并且具体介绍了如何通过脑科学、戏剧教育、STEAM教育等多方面的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文章还提供了给幼师的三个落地锦囊,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跨学科探究活动。最后,文章强调了警惕“虚假整合”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深入了解具体课例设计技巧的机会。

研学旅行是实现孩子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景。通过制定研学中的自我管理策略,如使用任务卡、车厢轮岗制、游戏化任务链等,孩子们能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专家建议设计30%留白空间,让孩子体验自然结果,实现体验式学习。关注专栏《游戏中的自我管理》可获取更多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