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如果家长能够把握生活中的机会,让孩子自然地接触数学,以一种做游戏的心态来面对数学,那么,学数学,就不再是一件枯燥而无聊的事情了。
以下内容摘编自上海教育电视台《育儿有招》节目,
于2013年3月播出。
特邀嘉宾
李文静 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园长
陈青 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情境一:如果你让孩子为客人拿一双拖鞋,结果孩子拿来的拖鞋非常小,这时候,你会怎么处理呢?
晨烨爷爷:叫他换双大一点的。
英初妈妈:我不会直接告诉他,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让他对大小有个认知。
浩然妈妈:我会让他拿鞋去和阿姨的脚比一比,显示出大小的关系。然后让他重新再拿拖鞋,但在重新拿拖鞋时,我会告诉他是一双,着重两个为一双的概念。
陈青:家长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客人穿上孩子拿来的小拖鞋,在孩子面前走,家长也不提问。我相信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看见客人半只脚露在外面,一定会意识到鞋子不合适,可能就会再去找一双。
如果没引起孩子的重视,这个时候家长再提出问题,启发孩子。因为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提醒他也许会打断他下一次思考的机会。如果每一次他都能够独立地去思考,我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只有让它变得看得见,孩子才能够理解,理解了才会运用。家长可以和孩子根据属性为鞋架里的鞋子归类。大小、冬夏、男女等等,这样就可以为客人选择合适的拖鞋。孩子为大人做事,其实是在游戏,他分不清游戏还是劳动,只会觉得好玩。
李文静:其实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加减法。数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物体的分类、数量、几何图形、时间空间,都包涵在数学领域里。
家长作为有心人,会自己创造出很多方法。关键是要舍得放手。不要以为孩子只有三岁,好像什么也不懂,其实只要给他机会,让他在一次次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理解、领悟。
另外,家长在选择方法和对象时也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发展和数学能力发展特点。比如,尺码越大说明鞋子越大,这种关系的理解是大一点的孩子才有的意识。如果教小班的孩子,他是不会理解的。
情境二:孩子乘坐电梯的时候往往会对每个楼层的按钮感兴趣。这时候,你会怎样引入数学概念呢?
晨烨爷爷:乘电梯对孩子在数学上是有一些帮助。特别是数字的次序,都是从底层往上坐,或者从上面下来。另外就是空间概念,上和下。
陈青:每个孩子对于坐电梯都非常有兴趣。因此这是一个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的契机。
有些家长认为,我的孩子聪明,会数到100。但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孩子只是在死记硬背。电梯可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无论是跳了一个数字还是住在几层楼,都有利于孩子理解这些数字的内容。
第二,还能帮助他认读。孩子认读二位数不太容易,认识数字必须从左往右读,电梯同样是一个契机。
第三,理解10以内次序。10987654321这样倒着数非常抽象,然而在电梯里又能很好的和楼层结合。
我曾经跟中班的孩子玩过一个游戏。我问,陈老师家住8楼,宝宝家住10楼,我们两个要乘坐同一架电梯下楼,可以吗?孩子回答我说,陈老师,不行的。你等着,我把10楼的宝宝送到底楼,再开上来接你。我说,哎呀,这样等着,我上班会迟到。孩子说,那你自己走到10楼。
所以,即使你告诉他数字、楼层和高度的关系,他可能明白一点,但不一定如你想象般完全理解。每个孩子对数的敏感度、理解程度都不一样。因此生活中,不要急于把结果性的知识告诉孩子,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李文静:比如男孩对汽车感兴趣。汽车里也有很多跟数学相关,有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每部汽车都有车牌号码,车牌号码的末尾数有双数有单数。其实,你可以问他:为什么每辆车都要有车牌号呢?
情境三:家里有5颗糖,来了7个小朋友,现在要把5颗糖分给7个小朋友,怎么分?
晨烨爷爷:假如他们一个一个去分,肯定到后来缺少了,怎么办?只能大人去补充。我认为,让孩子们知道多与少的概念已经很不错了。加减法应该是小学一年级的要求。
陈青:早期孩子学习数学,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怎么样才叫多,怎么样才叫少?这个情境中,只有当分的二组物体比较时,才能区分出糖少了,人多了。
这个例子使孩子知道拿,但不知道去。思维有正向也有逆向,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利用其他情境,启发孩子除了拿少的,还可以去掉多的。
数学是教不会的。我们追求的是,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
李文静:数字无处不在。我们同事带他儿子去郊游,郊游之前他和儿子一起准备。让孩子想想,明天我们一共几个人去?需要带多少个苹果?几点钟出发比较好?类似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家长不妨也可以就这些问题和孩子进行探讨。
责编:圆子 | 主编:楠
声明:
-
内容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育儿有招》节目专题。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摘抄/摘录、改编/二次改写。
-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
联系我们:kexueyuer@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