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让静美之花在数学课堂绽放
参加城关学区五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感想
城关学区杨柳小学 王红莲
时光匆匆,不觉已进入十二月。虽已迫近隆冬,但节气不负“小春天”的美誉,天空瓦蓝如洗,阳光依然明媚,学区安排的教研活动也如冬日暖阳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观摩的是五年级数学。承担示范课的是水泉寺小学谢小花老师和甘家沟小学撒会琴老师。活动采用同课异构方式,课题是《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亮点频闪、各有特色,让刚转教数学学科,虽有25年教龄却是数学新手的我受益匪浅。随着观课、议课、点评系列活动逐渐深入,一年多来萦绕于心的教学困惑犹如拨云见天,得到了解疑和验证。更重要的是,我从这些课上看到了数学课静态的美。
安静,课堂上静心等待之美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尤其数学课上,有效的提问是激活思维的催化剂,高效的提问是点石成金的指头。一直以来,总看好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认为设计好环环相扣的引导语,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一语中的,必然是上好课的基础。所以备课时反复琢磨提问的语言,发问的时机,预想各种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
以前也观摩过一些数学公开课,看到老师出示问题后往往设计一些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课堂抢答等学习环节,来激发学生活跃地讨论,踊跃地回答,课堂出现氛围热闹的景象,可是也看到检测环节,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远远不如课堂活动那么理想。可能是老师考虑公开课吧,课堂节奏紧锣密鼓,不敢出现“空白”或者看似“冷场”景象,然而往往这样会掩盖学生学习的真相,出现表面繁华下的思维荒芜,弄成一锅“夹生饭”。
这次观摩课,我看到了数学课应该有的真实的美丽。撒老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时,鼓励学生说:“慢慢来,不着急。”谢老师在学生抢答时,告诉学生不要声音太大,我想她是怕扰乱旁边正思考的同学的思维。从画线段图到列方程式、求解再到准确作答,两位老师术语严谨,思路清晰,一步接一步,不急不躁地引领学生突破难点,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对课堂的安静,学生思考出现的“冷场”,能以微笑的神态给予等待,无疑是一种鼓励。
记得以前学国画,看老师示范“飞白”的笔法和艺术效果,觉得很神奇。而课堂中的沉默,恰如国画艺术中的布白,无疑是一贴思维清醒剂。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对问题好好地想一想,慢慢地理一理,很有必要,因为问题需要静思,静思的问题才有价值,脱口而出的就不是问题。
数学是培养思维的课程,该“挖的坑”还需要老师给挖下,该“走的路”也需要学生自己走过,课堂上有疑惑时的急躁,思考不通时的憋闷,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体验。教师设问之后,不要急于给与过多的引导、解释,而要留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学生不能及时回答,课堂上出现安静的状态,才是最真相的存在。因为数学课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对对象的观察,对问题的分析,需要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具体到科学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真正领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冷静,课后深刻的反思之美
有位专家说:“写一辈子的教案,你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写一年的教学反思,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后研讨活动中,谢老师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我们看来,课上得比较成功,预想目标已经达成。可是她并没有在诸多同行面前模糊问题,而是自己操起了手术刀,冷静地解剖。她说:“这节课的拖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对教材把握不深不透。课堂上没有做到随学情而动,删繁就简,导致时间不够用。学生解题过程的吃力,也源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欠缺。在课堂上,我没有参与到计算中,都感觉四十分钟没有喘息的机会,那学生肯定感觉很累。”谢老师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推己及人,去体会学生的感受,是对学情的再次认识;能通过表象去反思课堂的本质,这是对教学设计的重新审视。一节公开课,能引起教者二次备课,刀刃向内,深刻反思,姑且不论课堂效果高低与否,对教者而言,已经赢了多一半。
课堂是教学艺术展现的舞台,一堂课会像一柄照妖镜,往往能把我们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学情的把握、教材的理解、课堂指导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效果等等问题照个原形毕露。所以课后反思就成为自我提升的便捷途径和不二法宝。更多的情况,授课者往往“当局者迷”,而观课者“旁观者清”,为了不让我们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境地,就需要多上公开课,不惜自曝家丑,请同行帮我们把脉问诊,开出药方,然后一一解决。而更好的情况是,自己冷静下来,既不沾沾自喜,也不妄自菲薄,既不乐观评价,也不糊里糊涂,用“敬畏课堂”意识看课堂,把平常课当成公开课,在自己的心里时刻悬挂一面照妖镜,反观自己,质问自己,剖析自己,修正自己,让自己从“当局者迷”变成“当局者清”,让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心里竖起一杆秤,掂一掂,称一称,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更好的办法,坚持下去,自己的课堂不让人刮目相待都不由自己。
宁静,课前研课的用心之美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的叠加,使人的思想变得浮躁。但是作为教师,让自己不随惯性摇摆,安静下来,至关重要。简单的事里有无穷无尽的学问,静了才有乐趣,静下心来才能深钻教材,扎实备课,让自己先做个明白人,才能引导学生弄明白,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议课中撒老师娓娓道来,在上课之前多次查阅资料,了解专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阐述,精心准备习题卡,习题既依托例题,又一题多变,涵盖基础巩固与技能拔高,达到了举一反三。谢老师对行程中的相遇一词课前做了充分探究,用直观方式破解难点,设计了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模拟相向而行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的特点,即两个人(物)、两地、同时、相遇、时间相等,巧妙地为例题中的相遇问题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既备新知又备旧知,在引导学生列第二种方程式时,她提示学生前两天学习的单价和,学生在豁然开朗中很快写出了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方程式也轻而易举地列出。老师巧妙地点拨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类推。正是课前做了潜心的研究,促使课堂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了理想效果。难能可贵的是,除过备知识,两位老师都立足于学情,预设课堂“留白”,还时间给学生,让课堂在张弛有度中行进,让学生的思考真实地发生。课堂是有遗憾的艺术,出现预设之外的生发是难免的,但只要方向对,定会越来越好。
前路光明,脚下曲折,探索永远在路上。回想近年来,新课改新理念的融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为主流呼声,活跃的课堂气氛几乎成为所有“好课”的共同特征。让我们焦虑的是,所有课型的数学课堂也随风朝一个方向摆动,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动,而忽略了静的潜在作用。数学课是思维的体操,本身是理性的,是抽象的,过多热闹的背后必然削弱了学生思考的分量,错过了学生冷静顿悟的时机,更冲淡了教师静心钻研与反思的浓度。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静待花开的美丽课堂,这不啻于一种引领,一个指南,一颗定心丸!
北方的冬天,太阳的脚步总是很急促,当我们走出水泉寺小学的校门时,暮色已完全笼罩了整个大地,我和同事都没有急于搭乘其他老师的车的意思,而是在这寂静的乡村小路上走着,聊着,大家的热情也让数学教学的思想跟着一起朝前走。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