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蹲点教研,点亮春天的一盏盏灯
飞云镇中心小学 王红莲
在柳芽泛绿的三月,县教育局组织的蹲点教研精英团队来了,伴着和煦的春风,踏进了我们飞云镇中心小学的大门。
这学期刚开学,领导就说,县教育局的蹲点教研组要来我们教育办。因此每个教师都有些担心,怕他们来指出问题,挑出毛病。常常会有老师忐忑地问:“啥时候来我们这督导呢?”我也会经常说:“下周可能要督导我们了。”虽然有人提醒说,那不是督导,是蹲点教研,是进行教研教改交流活动的。但我还是对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比较含糊,直到在这次活动中听了这个团队所带来的示范课和评课议课后,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醒悟,才真正地理解了蹲点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这次活动我参与的是五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活动。导师团马丽娜老师的这节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听课后,有老师感叹地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啊!”一位数学老师羡慕地说:“我改行吧,下年带语文,语文课这么有趣!”我插嘴说:“今后我不敢再带语文了。”那是因为反差太大了。
从马老师的课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永不停歇地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一是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俗话说:“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河流。”这不是一个蓄意的夸大,老师的素养都会在精彩的课堂中得到证实。一个博学的老师,不管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作者的简介以及文章背景的介绍,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妙趣横生,在各环节的过渡中也是行云流水,拿捏到位,不循规蹈矩,也不剪裁失范。二是增强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敬畏。敬了,就会去爱它;畏了,就会去研究它。要把一节课真正上好,且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并学有所获,教师必须潜心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在备课时,能准确取舍,各环节的流程的安排才能祥略得当,突破难点才能游刃有余。三是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语言是它最为主要的道具。俗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激发与渲染同样遵循这一俗语,要求语文教师需有积极饱满的情绪,春风化雨般地渗透进课堂教学各环节和师生互动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倾注感情,通过创设特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不断撞击学生情感的心灵。幽默的语言既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使课堂气氛和谐愉悦。随机适时而且新颖别致的评价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午的评课活动让我产生的心理落差更大了。由于之前没做充分的议课准备,听课感受零碎杂乱,未加整理,评课时突然紧张了,一张口就用方言说了起来,总感觉词不达意,整个过程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是近几年来对自己的专业要求放松了,在专业发展上没有用心去琢磨、去提升,也没有参与一些正规的评课、说课活动,渐渐与课改发展的步伐脱轨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次偶然的创造,必然是经过了千百次的设计、推敲、实践才形成的。一位名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临时抱佛脚应付而成,而是经过成千上百个日夜的埋头钻研,苦思精进锤炼造就的。
这次蹲点教研活动是一把火,点燃了教研路上的一盏盏灯,为我们乡村小学老师照亮了路,开阔了眼界,引入了新理念,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春天来了,校园绿了,一盏盏灯亮了起来。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 【听课反思】关淑惠:参加川道片区三年级英语“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有感
? 【听课反思】王小会:参加川道片区小学英语联片教研活动反思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