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Graduation
老师
户外骑行区不够硬木板制造斜坡,怎么办呢?
那就用钱买呗。
可是钱从哪来呢?
教
师
思
考
升入大班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数字及自身储存的压岁钱变得敏感又好奇,钱从哪来?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钱?钱用的完吗?……孩子们对钱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想一一探究,于是我们抓住教育的契机,与孩子以话题讨论的方式开启对钱币的探索之旅。
钱从哪来
钱从哪来,根据生活经验,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除此之外,他们还想了解N个关于钱的问题。
教师支持策略
1、倾听、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
2、引入思维导图,分析、挖掘幼儿问题的教育价值。
探秘人民币
01
钱的由来
钱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有没有钱?古时候的钱和我们现在的钱一样吗?
以前没有钱的时候都是怎么买东西的?
孩子在提出关于钱的疑问时,对古代的钱币产生了兴趣,并因此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我们便展开了《钱是怎样产生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家长利用网络与孩子共同认识不同时代的钱币。
教
师
反
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人民币时,能够发现钱币的面额、图案、编码、形状材质(纸币、硬币)等不一样的问题,进而寻找钱币的相同点,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绘画、记录表等)想法,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
02
大人的钱从哪里来
彦彦: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钱给我们买东西?
墨墨:他们的钱从哪来的?
乐乐: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赚的。
楷楷:大风刮来的吧!因为有时候我会在玩的地方捡到钱。
凡凡:卖东西赚的。
温老师:我们可以变成小记者,带着你们的疑问去采访一下他们。
采
访
中
教师支持策略
1、发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及工资的产生。
2、组织幼儿分享采访结果,帮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钱的来源。
03
游戏体验赚钱
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赚钱方式后,对钱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老师结合幼小衔接活动开展角色街游戏,通过提供不同的赚钱岗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从而了解劳动与金钱的关系,并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
1
收银员
2
鸡蛋饼厨师
3
剥花生
04
我当老板啦
当经过植物园地,孩子们发现菜地长满菜时,便激发了孩子想要在真实生活中摆地摊的欲望。
我们的菜都长大了!
教
师
反
思
老师抓住契机支持孩子想法,让孩子们根据自身的购物经验及回顾生活中所见的摊位,准备本次摆摊所需的物品,如:塑料袋、杆秤、宣传板。开启了第一次自主卖菜活动。
探索
摆摊做老板
在第一次的卖菜活动中,孩子们在销售过程中积极投入,大声宣传摊位,见到顾客时热情介绍蔬菜,但面对没有收款码、客人要求降价、人流量少等问题时,孩子们显得手足无措,从一开始的不答应到最后顺应顾客的要求。
第一次尝试
活动结束后,为了解决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与孩子们进行讨论活动。
通过回顾卖菜场景,讨论活动中的问题,鼓励孩子对应着问题来进行思考、探究,解决措施。
体验
摆摊做老板
第一次卖菜活动结束后,老师了解到孩子对卖菜经验还是比较匮乏,为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卖菜活动,我们开展了亲子市场调查活动,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初步了解卖菜的流程。
滑动查看更多
我的市场观察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孩子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班级分享时,发现卖菜前需要准备的物品比较多,当孩子提出该如何更好地分工时,老师引入圆桌会议的方法,让孩子在平等,交流,共享的氛围中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知道蔬菜的市场价格;蔬菜都是分类摆放,还有捆绑好的;每个蔬菜都有价目表;商家都会用叫卖的方式吸引顾客,初步了解卖菜的流程后,孩子们便根据需要准备的物品与同伴组队合作,便开始第二次的卖菜活动。
分工合作
设
计
组
打包组
宣传组
在第二次卖菜活动中,孩子不仅体验了不同的角色,而且在售卖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交往,计算、统计,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个多元的发展,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共创
摆摊做老板
卖菜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停留在兴奋当中,表示也想和好朋友、爸爸妈妈再卖一次。老师根据孩子的迫切需求,联合家长开展“跳蚤市场活动”。
孩子将前两次活动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在第三次亲子的跳蚤活动中进行迁移和运用,丰富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也让孩子们体验到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
教
师
反
思
在活动中,追随孩子的脚步,发掘孩子问题中的生成点,进行活动预设,逐步深挖“买卖”的教育学习价值,并利用家长的力量,带着孩子关注身边的常见事物,让孩子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实现真实的买卖活动。在主题课程推进中,老师尽量做到让孩子“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经验梳理和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也逐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与探索的学习习惯。
05
体验消费
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回顾与谈话,从而了解孩子的消费想法。
这次摆摊你们赚了多少钱?
我是卖盲盒的,好多人买,赚了30多块钱。
我和墨墨一起赚了100多块钱。
我是套圈圈的,赚了13块钱。
那赚到的钱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老师
花自己赚来的钱感觉怎么样?
很开心,因为我可以用赚来的钱帮哥哥买橡皮擦,他也很开心。
像个大人一样,可以自己去付钱。
买东西的时候会看一下价格,就怕把钱全花完了。
老师
为什么怕把钱花完了?
因为赚钱太不容易了,要一直站在那里喊人过来买。
一开始随随便便就把钱花完了,后面想买需要的东西就没钱了,我要把钱花在重要的地方。
怎样算把钱花在“重要的地方”?
当孩子亲身体验赚钱的不易后,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在消费的时候多了一份理性,享用的时候多了一份珍惜。可见,怎样学花钱也成了孩子们值得思考的新问题。
06
探秘银行
前期的谈话中,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想法都是把钱存到存钱罐里,于是我便提问说:“我们的钱还可以怎么保管呢?”有孩子说可以放到银行,但对于银行,孩子们却熟悉又陌生,于是,我们利用社会资源,联合银行工作人员开展研学活动。
?
我们想知道
活动前孩子们将自己对银行的疑问,共同将讨论去银行需要准备的物品及注意事项以表征的形式绘画出来。
认真听讲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目的认真观察和倾听银行工作人员的讲解,最后将自己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
教师支持策略
1、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联合银行工作人员开展研学活动。
2、根据孩子的疑问制作“参观中国工商银行记录表”。
3、组织孩子分享自己的参观记录。
07
预防诈骗
此次参观银行给孩子留下最深刻的知识是钱可以分成“消费”“存钱”和“爱心”三大罐和防诈骗。他们便将自己所学的防诈骗知识以表征的形式绘画出来,并展开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宣传。
教
师
反
思
走进中国工商银行,揭开了银行的神秘面纱,给孩子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银行的机会,孩子们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银行工作的过程,开阔视野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社会经验以及对多种职业角色的认知。
08
金钱的思考
了解了防诈骗的知识后,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坏人都想要我们的钱,钱真的那么重要吗?于是,我们共读了关于“金钱不是万能”的绘本,孩子们对金钱是否重要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活动后,我也提问到“哪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引发孩子对金钱的进一步思考。以下是他们思考后的结果,可见孩子们对金钱有着最根本的认识。
感悟与思考:
“钱从哪来”“摆摊赚钱”“体验消费”“怎样把钱花在重要的地方”“钱重要吗”“哪些东西用钱买不到”等一系列问题来自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是基于幼儿经验的,能不断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认知冲突。老师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交流、表征、体验等方式解决问题,引发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真实问题的解决、已有经验的运用、新经验的获得与迁移等深度学习的行为,从而了解钱币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使用价值,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地消费观。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花都区幼林培英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