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沙池游戏中,孩子们迫不及待穿上雨鞋跳入沙池,三五成群地玩了起来。有的在挖大坑、有的在挖宝藏、有的玩娃娃家、有的推城堡、还有的挖河道……在与孩子的分享过程中了解到孩子们对玩挖河道的游戏十分喜欢,由此“挖河道”的主题产生了。
沙水游戏具有的流动性、可塑性,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和教育契机。也具有随意性强、操作性强、交往性强、探索性强、游戏结合性强的特点,与其它活动相比,它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去获取经验教育理念,水“道”渠成的班本课程由此生发。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课程应追随幼儿的经验去发展。
1.原有经验:幼儿有丰富的玩沙经验,玩过水的沉浮游戏、使用各种工具在沙池中进行沙子塑形,在沙池中建构,发现沙子的不同变化,也玩过水的沉浮、流动性的游戏。
2.兴趣点:幼儿本身喜欢挖沙,热衷于填埋、挖沙、堆沙、脱模、塑形等,乐意使用各种铲子、水桶、靶子等工具在沙池中游戏,此次他们对挖河道搭桥、运输沙子十分感兴趣。
3.一张图(图1)
图1 《水“道”渠成》班本课程一张图
1.制定计划
1.儿童会议:河道设计
孩子们围绕问题开始讨论:挖一条什么样的河道?
子扬:我要一条很长很长的河。
楷翔:河上可以搭一座桥,我要在上面开车、走路。
梓萱:一条大大的河,有很多很多水。
就叽叽喳喳的讨论中,孩子们想要挖掘的河道的样子跃然出现在纸上(图3)。
2.儿童会议:职责分工
在设计河道的同时幼儿也讨论了需要什么材料?
畯望:我力气很大,我来挖沙子,我可以挖很长很长的。
博睿:我要开车,我要开车。我会在桥上开车,不能掉下去。
胤辰:先要挖河,挖好河才能搭桥,河里还要放很多很多水了。
通过他们热烈的讨论,不仅决定了分工还明确了挖河道工程的顺序:挖河道——注入河水——搭桥——运输。
行为分析
幼儿围绕统一的问题从个别讨论逐渐引发到集体参与。制定计划。孩子们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共同的游戏“出谋划策”。孩子听取同伴想法,经过自主商讨明确挖河道的分工与流程,都很欣然接受安排。
教师思考
儿童会议的价值就是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互商互议玩什么、怎么玩,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和想法,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创造力、思维力等潜能。通过制定计划,从个别兴趣蔓延至集体,带动其他幼儿参与。让幼儿在原有的好奇心驱使下依据自己的想法投入有计划、有目的游戏中。通过之后的游戏也能让幼儿明白原来做事之前提前制定计划有重要的作用。
2.河道初成
1.问题一:只见沙坑不见河道
游戏开始,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这一伙儿那一组的拿着大铲子开始挖沙。不一会儿,有的孩子身前是一个大坑,有的是一条浅浅窄窄的河道。当河道还没挖好,几个孩子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水倒进去试一试。连续倒了十几桶水后变成了一个小水洼,逐渐倒下去的水不见了,孩子们就挖深一点,越挖越深,最终不见宽度、深度只见长度,并没有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表1)。
|
游戏表征 |
游戏故事 |
|
|
洛汐:我和朱佳妍一起玩,我来挖洞,朱佳妍来倒水,我说:“水不够。”我挖好洞和朱佳妍一起倒水,水不通了,沙子挡住了水。 |
表1 幼儿游戏表征记录和游戏故事
在集体分享中,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挖的不是河,像我们家里的井。河不是长这样的。老师,我们河道没有水。
行为分析
幼儿在游戏之前没有商量如何挖河道进行相连,游戏中也是分组进行挖河道的,在偌大的空间里不会对场地进行规划。初次挖河道,他们沉浸挖出水坑的喜悦,投入在不停的倒水,防止水往下渗的问题中,因此并没有意识到要将自己挖的河道与他人的相连起来。
支持策略
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愿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1.经验支持:在集体分享环节,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再次观看游戏视频和照片,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原因,讨论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
“都把它们连起来。”
“把中间的沙子挖掉,两条河挖在一起。”
“再挖深一点,水流不下去就好了。”
“可以一边挖一边加水。”
“因为水太少了,沙子很多,多倒一点进去。”
2.查找资料,中国河流的图片或视频,区分湖、河和海的区别,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河道分流,如何汇聚?
2.连通河流形成河道
孩子们站在沙坑边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把小坑和小坑之间沙挖掉,把几条河道互相挖通连起来。
子扬:“你让开,这里的沙要挖掉连起来。”
博睿:“我来挖这里。”
畯望:“这里连起来了”……
听见他们相互不停的交流,看见他们在沙坑里走来走去、挖来挖去忙碌的身影。经过大家的努力,初见河道的雏形。
行为分析
幼儿并没有像上次一样一开始就盲目的去挖河道,这次大家先会观察哪里没有挖好,没有连起来,再告诉其他人,然后一起把不连通的河道之间挖沙连通。大家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获得成功。
教师思考
平时游戏幼儿更多的是小组间的协商与合作,没有集体协商的意识,导致出现不成功的现象。而此次游戏中幼儿以“通河道”为共同目标,从小组到集体的合作,让幼儿意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此次游戏中我们也看到大班幼儿会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协商沟通,促进语言表达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河道通水
1.问题二:河道的水怎么不见了?
孩子们开始用水桶、水壶、铲子不停的接水往河里倒水,可是不一会儿,河道里的水就不见了。博睿喊起挖河道的小朋友一起来接水:“快来帮忙,帮忙倒水。”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倒水的队伍,依然不断有人喊:“这边没水啦,这边水不见啦。”几个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再抢着运水了(图5)
行为分析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不同的装水工具接水。在运水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这样的运水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水在河道里并没有流通,很快消失不见了,可是他们只是一味的接水倒水并没有寻找“水消失”的原因,多次的失败导致他们逐渐失去耐心和兴趣。
2.实验获取经验:喝水的沙子
在游戏后与孩子们一直讨论水在沙池中不见的原因。于是,我组织集体活动《喝水的沙子》,把水倒入沙中的请幼儿观察干沙与湿沙,发现水往沙子下面流,沙子吸水的现象(图6)。再查阅资料、视频分享,进一步了解到沙子颗粒小而坚硬,水分可以从缝隙间流过。明白即使在沙坑中注水,水也一直会沿着沙子的缝隙不断下流的道理。
支持策略
1.经验支持:
了解原因后,便引发幼儿思考:既然沙子有吸水性,那怎样才能让河道里储水呢?可以使用什么材料,不让水渗到沙子里呢?集体讨论商讨解决方法。
“水龙头开着,让水一直放。”
“把小河上铺满水管,水从水管里流出来。”
“把积木铺在河道上面,不让水流下去。”
2.材料支持:
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我们寻找可利用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收集,如水管、积木、pvc管等投放在沙水区,以便于幼儿游戏的进一步需要。
教师思考
当幼儿遇到水流进河道就不见的问题时,没有急于求助老师,但也没有及时寻找原因、想办法进行解决,幼儿对于出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的意识不足。在后面的讨论过程中,幼儿畅所欲言,语言表达较上学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保教评估指南》提到:“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针对游戏中“水消失”的问题通过实验让幼儿直面问题,直观了解其原因才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幼儿自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问题三;如何改造河道使成功流水
办法一:积木连结平铺在河道里
孩子们拉来一筐积木,准备把积木铺在河道里。可是有些河道挖的太窄了积木铺不进去,他们只好挖宽一点再铺进去;有些河道挖的有高有低,不平整,他们反复挖沙、刮平再铺积木。等游戏结束时他们只是断断续续铺了一点点。“老师,我们还有铺好。”“老师,铺积木太慢了。”
办法二:pvc管连结平铺在沙坑上
孩子们把pvc管都铺在沙坑连接起来,接口处用沙子把pvc管埋起来进行固定。很快便完成了pvc管道,打开水龙头尝试通水,可是等了很久水没有从pvc管流到河道里。楷翔来回观察发现水龙头处的水往外流,并没有流进pvc管里。
他用水桶接水倒入pvc管,接水、倒水一段时间后,再去河道里观察,依然没有水。胤辰:“这里都没有连起来,”祥美:“这个管子太细了,水都流到外面了。”博睿:“掉下来了,没有连着水龙头。”大家一起帮忙寻找失败的原因。
办法三:水管接龙铺河道
发现了新材料后,孩子们相互合作搬运着水管道。他们把水管一一首尾叠在一起平铺在河道里,再接龙铺到水龙头下面(图7)。在他们忙碌的身影中,一条长长弯弯的管道很快拼成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尝试打开水龙头,水开始缓慢的流通。羽潼:“这两边都通的,这边也在流水。”水管两边都再往外渗水,一般水从另一个方向流走了。博睿马上拿了两块积木来堵住一端,可是水还是不停的往外流。
行为分析
当他们遇到水流进河道就不见时,没有单一的选择一种材料,而是和同伴想办法寻找材料,借助各种材料进行尝试——积木、pvc管、水管等材料解决水难以储存的问题。游戏是的讨论和行为表现出他们面对失败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
支持策略
1.经验支持:在分享环节,基于“为什么搭建失败了?为什么水流不过去?”这两个问题通过观察视频进行讨论,得出了结果:pvc管太细、水管之间的连结性和稳定性差。
2.通过实验,观察水在平缓和有坡度的管道中水的流速得出结论,激发幼儿探索管道搭建与水的流通关系。通过实验也了解了一个道理:水是往低处流。为下一次游戏调整摆放的顺序和方向尝试。
教师思考
《指南》科学领域提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这次游戏幼儿没有消极面对,能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而且不成功时会和同伴观察、积极讨论、表达想法,促使他们寻找到失败的原因,也逐渐养成自主操作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水的特性、管道的坡度、管子之间的连接,都是影响了水流的速度。
面对幼儿的不了解,实验实际操作是最好理解失败原因的方法,为之后游戏的幼儿调整给予最直接有效的支持。
4.问题四:怎么把水引流到河道里?(表3)
1.办法一:打开水龙头让水自己流进去
孩子们打开水龙头,让水流到木板上自己流进河道里。“怎么还没有水呀?”“不够大,再开大一点吧。”于是把所有水龙头都打开,可等了很久,木板上到处是水,却没有流进河道里,大部分流进了沙坑里。博睿想到一个办法拿来积木把水挡住沙坑,想让水流进河道里,可是失败了。
2.办法二:从高到低的顺序搭建水管引流
孩子们迅速做出调整,拿来高低不同的积木,通过对比把支架从高到低的排列,水便顺着管子哗啦啦地流入到了河道当中。很快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水还是会从旁边漏了出来,并没有流到河道中。
这一次孩子们更换了pvc管连结水龙头处,将水引入水管中,再流入河道中,很快就完成了重建。这次明显的看到水顺利的流通起来了,水流的速度也加快了。孩子们看着自己辛苦搭建的管道,终于把水成功引到了沙渠中。
3.办法三:pvc管连结水龙风头流通水
带着几根长管子来到了沙池,孩子们合作将pvc管子先用绳子穿起来里连结,可是pvc管很长,绳子穿不过去,尝试了几次后都没有成功,他们最终用透明胶带成功粘起来。打开水龙头,水并没有流入河道中,几个孩子一边观察水流的方向一边摆动pvc管的方向,经过反复调整找到合适的连结位置引入水流。
胤承用手扶着管子,让水顺利地流到沙池中。可是没坚持几分钟,就发出感叹:“好累呀!我的手好酸,谁来帮帮我。”祥美瞬间反应,她迅速跑去找了一根绳子,将pvc管和水龙头绑在一起,成功把pvc管悬吊在水龙头上。水流了一会儿后,胶带出断裂漏水,pvc管从绳子上掉落。重新修补搭建好支架,孩子们把树叶放在河道里,看着它随着水流漂动,高兴的欢呼雀跃。
行为分析
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懂得用管道引水节约人工运输。这一次的支架搭建,抬水管,搭支架,绑水管,孩子们表现出极高的默契。特别是在发现管道漏水的环节,孩子们能快速做出反应,不停的调整接口顺序、绑紧接口、更换材料解决支架、漏水等问题。
支持策略
1.经验支持: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请幼儿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办法,肯定幼儿的不断尝试、探究的能力。
2.环境支持:通过视频和照片回顾图片中的解决方法,引导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共同商讨出解决的策略,为下次游戏做准备。
教师思考
本次借助引水需要支撑物的想法,帮助幼儿分析和梳理原因,是为了让幼儿在下一次自主游戏的实践中持续深入探索,有目的的解决问题。说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已经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幼儿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观察到幼儿选择了不一样的材料。让他们大胆的尝试,不论在游戏过程中成功与否失,都是一次丰富经验的机会,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
5.问题五:有水了,可是怎么不流通呢?
经过孩子们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水终于顺利从水龙头里流到河道里。可是发现一些河道并没有水流,孩子们迅速寻找原因(图8)。
“这里没有水,这里水没有流过来?”“这里堵住了,快,快到这里来挖。”……河道太窄了流不过去,一起把河道挖宽一点,铲子太大他们就用手挖;
“这里太高了,所以流不过去,快来帮我一起挖低一点。”河道高低统一流不下去,他们把高的地方挖低一点让水流过去;
河边坍塌堵住了河水,他们把堵住沙子挖出。“你不要从这里走,沙子都被你踩下去了。”楷翔说着把河边用湿沙堆堆紧,再用脚踩一踩紧实。
行为分析
从行为和语言等方面表现,一方面孩子们对沙子软榻和吸水的特质、水往低处流的惯性已有充分认知,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盲目的解决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后,根据其特性寻找原因并及时的解决,促使水顺利在河道分支流通。孩子们是有目的的解决堵住水流的问题。
支持策略
1.环境支持: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请幼儿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办法,展示在墙面将经验进行全覆盖,肯定幼儿的合作行为。
2.经验支持:组织幼儿展开儿童会议,请幼儿商讨游戏计划。一方面可以讨论之后的游戏情节发展,也可以讨论后续需要什么材料等,促进后续游戏的发展。教师将幼儿的讨论进行展示,让他们更快的投入到实际操作中。
教师思考
《指南》科学领域提到: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敢于探究、积极探索的行为。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游戏的实践中持续深入,教师要管住手、管住嘴,留给幼儿自己尝试与探索的空间以及获得成功的机会。有时候,不过多的干涉孩子,反而是更好的支持,因为下一秒他们有可能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
4.搭桥通路
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愿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1.问题五:搭一个怎样的桥呢?
完成河道引水后,孩子们想要在河道上搭建桥墩,那需要搭一个怎样的桥墩呢?对于搭桥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孩子们纷纷变成小设计师,设计出了一张张设计图向我们介绍。子扬:“我要搭一个桥,可以在上面走。”祥宇:“我的桥能在上面开车的。”胤辰:“我要用沙子搭桥,用湿沙子搭就不会搭。”……
孩子们开始付诸行动,各自拿着需要的材料。胤辰在河道中开始从水里挖沙,畯望几人来帮忙一起挖,从两边挖。
最后他们用沙做了一个沙桥,但胤辰害怕沙被破坏,在沙桥上改了一块积木;
另一组楷翔和佳妍拿了一块积木架在河道中间当桥,佳妍走在上面试了试,感觉不太稳,佳妍提出用湿沙子盖在积木上进行固定;
祥宇和祥美先用几根pvc管架在河道上,在pvc管并列横上几块积木,祥宇用车开来开去试了试,积木从pvc管掉了下去,祥美也提出在积木缝中涂上一些湿沙,然后再试了试。孩子们在河道分流中搭了很多桥,开心在桥上走来走去。
行为分析
在“造桥”过程中,幼儿不再单一的相互模仿,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会选择不同的材料搭建,同时在走、站、开车等尝试验证牢固性中,对“怎样把桥更牢固”展开了深入探索,并掌握了诀窍。幼儿能链接生活经验用造桥和隧道这样的方式来搭桥,同时也解决容易踩塌的问题。
支持策略
1.环境支持:教师将幼儿的不同“造桥”方法进行梳理,运用墙面进行展示,将其经验辐射到每一个幼儿。
2.教师通过语言、奖励等方式肯定幼儿的合作行为,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在游戏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思考
教师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哪种材料比较好,如何搭建会成功,但这样剥夺了幼儿创造想象的机会,局限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力。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放手观察,让幼儿以有限的经验储备,在一次次论证中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
每一次新问题的解决,都开拓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有了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大大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探索能力。而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游戏的回顾和梳理,便于跟进幼儿的游戏和发展需要,帮助幼儿自主推进游戏情境。
1.深度学习、贯穿始终。
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自主生发的班本课程,活动围绕河道造桥的内容以幼儿的问题为线索开展的。整个探究活动包含较多的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例如规划与设计 “河道的连接”、制作饮水管道、阻隔渗水的办法等在多次探究中尝试解决问题。
2.走进自然、亲近沙水。
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活教材。本次活动在户外沙水区开展,是幼儿亲近自然的重要机会。户外也可以是我们的课堂,幼儿与沙、水等自然资源展开了有效的互动,让我们的资源更好的为我们课程服务的,感受到了自然物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3.学习发展、清晰可见。
幼儿在多次尝试失败后仍然坚持不懈地投入观察探究中并乐在其中,是本次活动最主要的亮点。除此之外,此次活动中幼儿的操作动手技能和社会性发展有较明显进步。幼儿能常常动手动脑探索沙水和材料的运用,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并发现异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依据经验讲述方法实践,能用图面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4.放手观察、积累经验。
以幼儿作为主体的正确理念,隐身在幼儿的身后,在持续的观察中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支持幼儿投人探究中。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运用不同材料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失败告终就寻找原因,尝试成功就辐射经验。在的一次次探究过程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教育机会。
本期案例编选自 斜桥镇中心幼儿园 祝文华 《探“游”沙与水的奇妙碰撞》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