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上闹钟抢菜的清晨,一无所获的我在苦苦思考:“菜菜狂欢节”要怎么推进和开展?我们组织过很多场大型创意美术活动,从追求现场效果的完美,到思考创意美术活动和日常教学的无缝对接,又在不断的反思中警觉,所谓追求过程,会不会只是重视了推进幼儿作品完成的过程?将相关的经验视为铺垫,而忽视了这些经验获得的过程,忽视了这些过程本身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菜菜狂欢节,是蔬菜奇缺的当下,孩子真实的需要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和伙伴们走进直播间,暂缓创意活动的推进,而是通过在线聚会了解孩子居家生活的状态。我们在“我昨天终吃到苹果了!”的欢呼中,看见孩子适应环境、自我调整的努力,我们在孵豆芽的实践中,看见家庭直面困难的态度和能力,我们在云下午茶的摆盘儿里,看见家长们对于生活品质一如既往的追求。而当“蔬菜大礼包里有什么?”、“我们家今天吃什么?”成为孩子热衷的话题时,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对人的改造和教育真是厉害!我们紧跟,并循着他们的探索方向,前行。
一、赋权儿童:以儿童为主体的创意节活动
1. 从生活劳动教育到一日生活皆课程
我们向家长建议,为孩子提供参与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机会,感受一饮一食的来之不易,知道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依赖人的清扫整理和爱惜。
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务劳动交流成为热门话题。我们还从中发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力,小厨房活动中做过枣糕的小厨师爱上了厨艺;小花园里种过菜的园艺师,开启了阳台种植活动。再不济也得帮大人择个菜什么的,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尝试消毒、清洗、切蔬果。
在持续的生活劳动中,孩子收获了经验和自信,有了和爸妈共同面对生活的经历和态度。家长看见了孩子的成长,积极参与、主动分担、认真学习,是情感的表达和责任感的体现。老师看到了质的飞跃:小花园里,要人预先准备工具和种苗的种植体验,变成了疫情生活中实打实的劳作和产出。不是一过性的活动,是一贯性的日常,是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成长的过程。
教研时,我们梳理孩子的发展,洗菜、摘菜、分类蔬菜种类、烹饪简餐、种植活动等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选择地参加,不仅多维立体地积累了关于蔬菜的认知经验,发现食材之美,更得到多元能力的发展。老师们感慨地说:在我之前的教育实践中,生活劳动是为创意制作服务的,我的眼睛总是被和结果有关的内容所吸引,一叶障目,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要。这样的实践,结果再美,也是个永远需要精心照料的盆栽。而放弃对结果的执念,回归生活,却在简单劳作中看见了孩子主动的态度、自觉的行动、可贵的坚持。这种状态的改变,会使师幼、亲子都更注意生活过程的本身,从中获得成长机会和滋养,也会带来艺术创造中最为推崇的个体感受和创新精神。
这个阶段性成果带给我们信心,在回到校园后,以开放的心态关注生活、关注需要。(1)既有课程内容日常化——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顺应结合节气组织的一过性的小厨房、小花园活动变为生活内容的持续经历和借助审美情境的经历后的体验分享。(2)高频现象课程化——将一日生活中高频发生的问题,以及它所反映的发展需要,纳入课程,优先满足和发展。如:疫情中焦虑情绪的安抚、封控期间在线平辈交往的推动。(3)美术特色活动生态化——美是热爱生活的表达,情绪情感的饱满和个人体验、经验、经历的丰富是滋养美的土壤,做好基底,才能静等花开。这一点,孩子的行为变化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
孩子对“蔬菜大礼包”的探索,由里面有什么,到怎么分包、保鲜储存转向了大礼包蔬果组合造型秀——上海人民用特殊时期的草根创作,用创造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乐观和外省同胞的感激,朋友圈里展示,从蔬果内容品种展现走向形式美感的追求,孩子欣然接受了家庭、社会给予的影响,敞开怀抱接受了蔬果创意制作这个有趣的游戏,个别孩子和家庭自发生成了以食材为载体的创造活动!
受同伴游戏成果的刺激,孩子们爱上了家里的冰箱,对着家里的紧缺物资上下其手,两眼放光。又在家长“你到底想做个什么”的追问中败下阵。委屈地在第二天的聚会中发问:这个要怎么做啊?我想不出来做什么,妈妈不让我拿菜,吃的都还不够呢!
教研组迅速组织教师开展体验活动,经历一遍选材、用材或指导自己孩子完成一次创意制作的过程。梳理孩子、家庭困难遇到的问题,并以自己的经历为亲子果蔬制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
尊重客观条件,开展珍惜食材的教育。针对“创意哪里来”以及“缺乏材料使用和组合的经验”的诉求,组织家长专题指导——解读创意节的设计意图,提倡“长陪伴、不替代”;通过投放欣赏资源,扩容幼儿审美储备,并在“别人怎么玩”中获得材料使用的启发和经验;组织在线互动,传播同伴的创意和方法,形成持续的生生互动,并再次提醒家长和自己,真,是美的基础,追求过程中孩子对创意活动的兴趣萌发、过程体验、经验探索和成果的自然生成。我们来看看孩子的探索。
2. 从对主题背景中小工具使用方法的关注,到美术素养的整体孕育
各位老师,看到这些事例和作品,你会怎么解读和评价?
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创意表达中的方法问题,与中班《小工具》主题经验连接,幽幽老师和孩子闲聊自己尝试过的黄瓜的吃法、做法,用在线操作的方法,外显孩子的经验,也为制作中的工具使用,做一些经验准备。而在实际互动中,因为生活经验的加持,孩子更显现出对于审美元素的敏感:黄瓜的皮和果肉的绿色有深浅,皮、肉、瓤的结构,因不一样的切法,产生不同花纹。
孩子还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生活环境中找开发自己需要的工具。沈子峰想用橘子皮来做蚂蚁的身体,圆圆的形状还不会徒手剪,找来固体胶盖子,直接盖在橘子皮上,拧一拧,转一转,就是转得很辛苦,想起妈妈平时喝的红酒瓶盖子硬硬的,应该更好使劲,再试。果然,比塑料盖子更方便!
还有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想到吃水果用的牙签。
还有的孩子从影子游戏的经验出发,请家长不断移动光源,用果蔬和自己的肢体,完成形的构成(月光公主)。
工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生成的发明,我们的孩子在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学会创造使用和自行开发,用以支持自己表现美、创造美的行为。
2. 从互动游戏中的结果导向,到特殊时期中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以往,孩子的作品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以静态方式呈现,可以通过个人多次的欣赏完成感受和交流。集体同时在线的时间有限,怎么延续我们“创造性地、富有艺术感地呈现幼儿作品”的传统,让孩子在看到自己的、同伴的作品的同时,因教师的展现方式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和激励?我们尝试:
1)视频故事展现探索之路——用学习故事呈现主动学习、持续探索、创意制作的过程,看见学习品质的提升,看见生活的挑战变成孩子成长的台阶。
2)互动问答分享欣赏之感——将同一角色形象的不同表现汇集起来,在制作材料、方法的相互解密中,看见孩子的能力增长,看见生活经验储备支持创意生发和制作窍门产生的奇迹。
3)猜谜游戏点燃欢聚之乐——借助个别幼儿的作品,共同经历观察——想象——表述的过程,在头脑风暴、抢答、倾听中,体会创意的无限,游戏的快乐,以及满足孩子“在一起、做游戏”的情感需求。
4)合成动画惊艳爱美之心——将孩子的作品用情景、故事、游戏等方式串联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变成动画短片,让孩子在欣赏时,于集体亮相中看见自己。看见新的表现方式,对创意美术有发自内心的欢喜。要说明一下的是:故事场景是孩子在云聚会时和同伴、老师共同商定的,是孩子内心情感需求的投射。有的孩子在疫情期间想念身为医护、无法回家的妈妈,全班的孩子陪她一起创作《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欣赏——创意制作)。有的孩子封控期间想念游乐场,创作《熊猫弟弟历险记》(表演游戏——创意制作),在亲手打造的游乐场里,过山车、摩天轮可以尽情想象、选择。创意节,孩子沉醉在自己的生活表达中,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好中。我们想用创意节给困难时期的孩子一点亮和暖,孩子用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组成了一个不断延展的星辰大海。
二、视角转变:以多种方式“看到”创意节中的儿童
故事:夏日之宴(插小视频)
1. 观察中看到儿童的发展
1)美术经验:
形的观察:借助西瓜的形和芹菜段,进行想象(房子、草丛)
色的关注:西瓜皮、小草、桌等,深绿淡绿的搭配选色,审美能力的提高
辅助固定:牙签对小灯泡的连接固定
2)学习品质:
计划性:将自己脑海中的房子造型画下来,作为制作时的依据,让孩子更有目的地进行制作——幼小衔接的学习准备内容
解决问题能力:在制作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求妈妈的帮助,在大树承重上调整自己的选材,孩子有自我能力的判断。
3)情感表达:解封后与同伴交往的期望
2. 家园共育中看到儿童的体验
通过线上家长会,我们把创意节的活动背景、教育价值告诉给家长,家长发自内心认可活动价值,以此转变自身的教育主张:重学习转向看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获得真实的体验。
而在体验过程中,孩子们其实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分工?倒下来怎么办?想不出怎么办?家长往往第一考虑的是,要让孩子获得成功,还要做的好看,因为要给全园小朋友看的,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就成了习惯性替代,因为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而通过云上互动,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和老师、同伴的互动交流方式,看到了老师将孩子的问题变成大家共同来解决,出于意料的就是孩子的答案比成人想到的多。当创作的主动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回到了孩子手中,家长退后一步,就看到了孩子在参与中积累起对蔬菜持续探索的兴趣、生活态度和习惯的改变、亲子情感的增进、创意思维的拓展、学习品质的养成,都让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从生活入手,寻找一个“点”,从游戏、体验、方法、资源、交流等不同形式入手,不是为了去完成任务,而是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让家长也能举一反三,知道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一个素材,在家可以一直这样玩,解放家长居家带娃资源的困扰和压力,让家园合力更为紧密!
2. 作品分析中看到儿童的特点
孩子的作品在成人的眼中:画得像不像,好不好,但是当我们以儿童的视角去看时,往往他们的“稚嫩”无不反应其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他们会用自己已有经验进行表现,不仅是美术经验,更有对生活、科学等等经验的综合使用;在创作遇到问题时,会寻找替代物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创意拼搭,寻找最满意的画面效果;将想象和生活建立联系;伴随年龄增长,表现的细节、情节更为丰富和立体。因此,拼得好不好,剪得圆不圆,不应该成为孩子想象的阻碍,他们更关注作品是否表现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兴趣和情感。这样让我们也能不断看到他们或稚嫩、或新奇、或大胆、或率真的丰富的创意想象,看到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的审美情感。
三、走近儿童:彰显儿童生命力的美术教育
艺术源于生活,在特殊时期下艰难时刻,积极的生活态度、浓浓的亲子情和巧妙的创意心思,均是我们以“菜菜”创意节化消极为积极的契机,这是我们和孩子的共同经历。基于儿童的立场下的创意节,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放手、孩子动手、家长援手,真正让孩子在动手体验中,收获劳动的“果实”,应变生活带来的不便,孩子学会寻找生活中让自己开心的事,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抓住生活中的素材、题材,让孩子爱艺术的心不冷却,学会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发现孩子丰富的内心情感,认可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拓展孩子的思维广度,引入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孩子感受艺术的不同效果,抓牢创意的核心,是爱,爱亲人、爱生活、爱创造!(作者: 上海市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