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
是在幼儿园。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幼儿时期是构建内部规则的关键时期,为接下来参加集体学习环境打下基础。
很多时候,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叠加的,在 0~6 岁阶段,比起知识抢跑,更重要的是习惯养成。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在学龄前,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
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玩耍来释放天性,但是,在孩子行动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约束,有规律的健康作息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应该在上学前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多长时间做一件事,做不完会怎么样。
比如,在我们家的晚上睡觉流程里,一般会先让孩子自己自由玩耍一会儿,然后洗脸刷牙,读故事,最后睡觉。
有的时候,孩子遇到喜欢的玩具或游戏,会想要无限制地一直玩下去。
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可以多玩一会儿这个游戏,但是今晚就没有时间讲故事了哦」。
慢慢的,他开始理解时间的有限性,两个同样喜欢的事情是需要分配时间取舍的。
通过为小孩子建立可靠的日常惯例,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转换就会变得容易。
习惯了固定作息规律的孩子,将来到了学习中也会更有秩序感,懂得如何分配玩耍和学习的时间。
鼓励孩子
参与家务事
有很多长辈带娃,会觉得让小孩子做家务是「瞎捣乱」。殊不知学龄前的孩子总是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浓厚兴趣的。
也许他们做的不够完美,但是在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会找到做家务事的乐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集中注意力
做一件事情
孩子入学后,有部分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而着急。
上课时左顾右盼,思想开小差,有时候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听不见记不清;写作业时在椅子上坐不到 5 分钟,一会起来喝水、上厕所,一会嚷嚷着笔不好用、肚子饿了要吃东西……
其实良好的专注力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比如,在宝宝小时候玩玩具或看动画片的时候,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时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玩耍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直打断孩子。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做事的持续性缩短,对于创造性的任务也失去兴趣。
其实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尤其是玩玩具,画画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家长要尽量做到不打扰。
学会耐心
听别人讲话
在学校里,老师会进行提问,和小朋友们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不会倾听的孩子就会丢失很多信息。
因此,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个需要提前培养的好习惯。
总之,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让日后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但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父母的身体力行与悉心陪伴。
从现在开始,耐心引导孩子培养好这几个小习惯吧!
如关注幼教领域,善于教学、保育或管理,亦或是亲子养育等方面心得,愿与全国幼教人士及家长交流,投搞邮箱:zkyjssedu@126.com 也可加微信:13366396045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