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木板小车
木板小车
一、课程起源
二、卡口联动木板滑行的实践
(一)两只轮子的联动 可馨:“轮子中间要穿一根棍子,就可以一起动了。” 恩恩:“轮子中间有洞,两边是用螺丝拧起来的。”
第一次反思: 卡口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尝试将木棍穿在两个轮子中间,但是木棍不能带动轮子向前滚动。
第二次反思: 默默将木板车翻过来转动木棍:“都转不动,太紧了。” 安安:“用木条夹紧木棍,木棍就能在木条里动了。”
第三次反思: 轩轩针对卡口距离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 1.摩擦力过大导致小车转动失败; 2.木条间的距离要适中,距离过长木棍会掉,距离过短木棍则不能滚动。
教师的反思: 在经历了不同游戏活动后,幼儿通过类比进行了第二次经验迁移。可见幼儿的反思不应仅局限于当前课程内,也应为幼儿提供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阶段性反思的机会。
三、问题很多的平板车
孩子们将平板车组装好后进行了多次试玩,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乘坐人数: 曼曼:“只能两个人坐。”
动力: 淼淼:“轮子老是会掉下来。” 轩轩:“脚蹬不动小车,小车走得很慢。”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进行了问题的梳理与整合,将问题指向了乘坐人数、动力这两个大方向。
四、聚焦小车性能,不断升级改造
(一)乘坐人数 雪婷:“我们可以找更长的木板,就可以多坐人了。” 凯琪:“轮子可以多放一个,这样更稳。” 倚轩:“在两个板子中间放四个轮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左边右边都坐人,脚还能放进去了。”
(二)动力 1. 幼儿讨论,梳理已有经验 前进方式: 跪在板子上,手用力往后推。 发现问题: 1.速度慢; 2.不安全。
前进方式: 用长木棍当雪橇。 发现问题: 速度慢。
前进方式: 一只脚在上面,另一只脚在下面踏,像滑板车一样。 发现问题: 不安全。
孩子们在体验“滑板”的过程中感受了提速的快乐,所以他们想将平板车改造成更加安全的扶手踏板车。
2. 制作扶手踏板车 幼儿走进木工坊,根据自己的身高将木棍锯成合适的长度。 (1)怎样连接两根木棍? 第一次反思: 用钉子固定木棍则无法灵活地根据身高调整高度。 第二次反思: 幼儿提出,可以在木棍上打洞,并用螺丝钉固定木棍,这样无论个子高矮都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木棍的数量调整高度。
(2)木棍与木板怎样连接? 老师帮孩子们找来了工具“角码”。
经验整合: 单个固定: 安安:“‘角码’可以用来固定柜子,上面有洞洞可以往下打螺丝固定木板。” 双向固定: 欣怡:“两个‘角码’可以夹住竖着的木棍。然后夹好后我们就可以画木棍和木板上洞洞的位置了。”
教师的思考: 工具“角码”能够双向固定木板和木棍,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经验。
五、小车变身
俊俊:“这样拧动两根木棍,好像机械臂呀?” 轩轩:“螺丝不拧紧就可以变成机械臂。” 新新:“我们一起做个挖掘机吧!” 孩子们通过阅读绘本《挖掘机》,发现挖掘机有一根长手臂,一个大铲子,大铲子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 轩轩:“用扫帚当铲子。”
新新:“用一块板子固定在车板上,然后在中间钻两个洞,将‘角码’固定就可以连接机械臂。”
新新:“两个机械臂会更加稳,在木板的两边都打上洞。”
经验整合:
固定性:用螺丝钉固定比用绳子固定更稳固。
稳定性:双臂比单臂更加稳固。
挖掘机 小货车 小火车 教师的思考: 幼儿想固定铲子与机械臂,便找带洞的盒子来代替,在幼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六、活动反思
幼儿的思考: 教师的思考: